“确定时间,收李为义子,立他为太子。不要逼怒李。”
高力士见李隆基略有想开,劝说他早做决断。
“等见到列祖列宗,一定让他们为我讨回公道。”
绝望之下,李隆基在想著入阴间后,让李世民、李渊批斗李这个家贼。
他为保全小命,忍辱同意拜李为太子。
高力士松一口气,立刻将消息传递给刘单。
刘单又把李隆基妥协的消息,禀告李。
李吩咐秘书监拟定废太子李亨诏书,盖上载国玉玺,拿到皇宫,让李隆基签字。
翌日,诏书便公布长安。
士庶哗然!
虽然诏书上没有明说李亨派人在朱雀街刺杀秦王。
但诏书上写著“太子失德,嫉恨功臣,不可为人君”,摆明著让人联系到最闹得满城风雨的传言。
平民百姓更是将李亨刺杀秦王的事情坐实,对其失望透顶。
虽然李亨还算有口碑,但众所周知李隆基的太子没有丝毫权力,使李亨从头到尾没有功绩。反倒是李亨为明哲保身,先后抛弃结发妻子,抛弃的杜良娣消息令人不齿。
诏书最后,将李亨贬为忠王。
然太子被废,谁又配德?是人们所争论的事情。
这时候,又有流言传来。
反正就是各个皇子的黑料,如盛王无德,永王少谋,颖王不通武事,寿王是连妻子都保不住的窝囊废,如何保社稷?
总之,让人们认为李隆基的儿子虽多,但没有一个成器。今天下未定,人心思变,让这些皇子继承皇位,会使天下再次出现灾祸。
在争论纷纷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声音,应该选秦王为太子,他才是众望所归。
在乱世的情况下,不合理中,又透露著合理。
有人鼓吹李是太宗皇帝后裔,都已是秦王,何不可成太子?
十一月初十的时候,一名须发皆白,在终南山隐居的老道,自称自己已经一百多岁,是药王孙思邈的师弟。
孙思邈活了一百四十多岁,在大唐人尽皆知。
这名老道扬言秦王年轻的时候,与太宗皇帝一模一样,疑似太宗皇帝转世,是上天所派拯救苍生的。
这样的话,让一些老人非常信服。
宗正寺在研究李为太子的可行性。
十一月十五日,河南诸郡上表圣人,请立李为太子,闹得沸沸扬扬。
文武百官,不弄声响,埋头处理政务。
他们知道长安即将发生大事。
……
兴庆宫中,太子居所。
李亨是李隆基儿子之中,唯一一个被单独囚禁在宅院的人。
他无法出宅院面见李隆基,只能通过宦官、宫女传递消息。
他的亲信裴冕、杜鸿渐无法为他出谋划策。
他最得意的儿子李也不知在哪里。
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一纸诏令送到宅邸,宣告他已经不是太子。
说他失德,说他嫉恨功臣。
他是嫉恨李,但这能成废太子的依据吗?
虽然他太子之位可有可无,但谁心中没有一点希望呢?
李亨也幻想著有朝一日他登上皇位,李突然暴毙。他就可以如汉宣帝一样掌握权力,清算李的家族。
过了好长时间,心腹宦官终于从兴庆宫其他宫人口中,打探到他被废的原因。
刺杀秦王!
“我于深宫之中,方寸之地。一饮一餐,皆不由己。哪能去雇佣刺客呢?谁又能把我的诉求传出去呢?”
李亨拍著桌子大骂。
只是他清楚自己被陷害了。
作为当局者,李亨甚至怀疑这是李自导自演,故意陷害他,以达成不可告人的目的。
冤屈无处申诉,他非常憋屈。
“夫君息怒,保重身体要紧!”
美貌可人的张良娣立刻向李亨安慰道。
此时张良娣还是很贤惠的,她是一个可以与丈夫共患难的女人。
“我贵为太子,却眼睁睁地看著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成这样了,悲凉啊!”
李亨泪流满面,他有心逆天,但无力回天。
只能承受著,听天由命!
“最起码夫君还是忠王。”
张良娣哭泣道,她也觉得不公,但她女流之辈更无办法。
“如果父皇早给我权力,何至于此?”
李亨言语中充满埋怨。
正因为他从未得到权力,使他没有真正的党羽,在天下大乱的时候,恍若一叶孤舟。
回应他的,只有张良娣抽泣的声音。
“启禀忠王,十一月十八日,圣人举行立太子大典,请您早做准备!”
不久后,一名内侍省宦官奉命至太子宅,向李亨传达诏令。
“谁是太子?”
李亨迫不及待地询问,心中五味陈杂。
“秦王!”
宦官回复道。
秦王?
李亨没转过弯,想著众多弟弟中没有秦王。
但转瞬之间,李亨就明悟。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真贼也!
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应该改元
圣人下诏,天宝十五载十一月十八日,于太极宫太极殿,举行册封太子大典。
李隆基诏书的意思,简单明了,似是“他”的心声。
先表赞李的出身,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干的曾孙,血脉尊贵。
然后叙述李的平生,年少慕轻侠之风,浪子回头的经典永不过时。
年仅十六,年少英才,诗名满天下。
一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名动长安;再一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闻名天下。
然后就是圣人召见,考核于兴庆宫中,御场射,技惊四座,被圣人以门荫入仕,拜丰安军副使。
接下来是赫赫军功的开始!
对普通士卒来说,陷阵、先登、斩将、拔旗,为最高军功。
这些李除了先登,全部做到。
特别是斩将,李不仅擒斩敌军主将,元帅数以百计,还擒大可汗、赞普。
对一军统帅来说,封狼居胥,覆灭敌国,勤王保驾,剿灭叛军这四大耀眼的功绩李也全部做到。
这是李的武功,古今未有。
福苍生之祗,忧万民之事。
李用行径表明他是要变革苍生的人。
济生堂、慈幼堂等,都是李心中的善举。
李隆基又在诏书上提到诸子不器,难堪大任。
秦王欲效仿周公故事,被圣人喝止。强行收秦王为义子,视若己出,相亲相爱。
今民心思变,乱世当用重典,为团结天下,能在乱中求治的人,唯有秦王。
有百姓对李隆基的诏书深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有的揣著明白装糊涂。
上层的权力斗争,百姓已经不怎么感冒,他希望“天降猛人”,家人生活更好。
因为李唐创建以来,什么破事都发生过,屡屡创造历史。
玄武门事变、太子谋反、二圣临朝、女主天下、神龙政变、景龙政变、韦氏权倾朝野、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一日杀三子、杨氏霍乱朝纲……
精彩绝伦!
因此,李面对道德上的压力反而是最小的。
李需要的是兴天下之事,而非纠结于身后之事。
麾下将领,文武官吏,也都盼望著明君再次出现。
李的思想与观念,已经扎根到许多人的心中。
……
“我即将成为太子,灵溪以后多召见长安文武官吏的妻子,彰显关怀与威德。”
秦王府,裴灵溪在为李整理官服的时候,李突然向裴灵溪说道。
要么不变,要么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