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18节

  貌似只是改了一下称呼。

  相反,众多将领,还增加“爵位”。

  连小军的主将,都有县男的爵位。

  李政变后,安西、北庭、陇右、河西,所有的将领品级都有提升,有的勋升三级以上。

  这种光宗耀祖的事情,让将领们非常开心。

  他们更渴望在对抗叛军的战斗中立下功绩,获得更高的地位。

  秦王的公平公正,赏罚分明,以一些出身不高的将领满是动力。

  军中有太多从普通士卒提拔为将军的例子,这些故事感染全军。

  与此同时,李正式更名常平新兵为锦衣卫。

  令廖峥嵘为锦衣卫指挥使,激活各地常平新兵。

  锦衣卫指挥使不是使职,被李定为从三品的职事官,统领、调度锦衣卫,可推荐贤才。

  县的锦衣卫首领为百户,从八品上到从七品下。

  郡的锦衣卫首领为千户,从六品上到正六品上。

  道的锦衣卫首领为万户,从五品上到正五品下。

  锦衣卫不再征收常平粮仓的事宜,主要监察百官,缉捕盗贼。

  但锦衣卫只有执法权,没有处置权。

  不能动用私刑,更没有先斩后奏。

  “拜见秦王……”

  李岘入堂后,向李一拜。

  他因关中暴雨,被杨国忠推卸责任,贬为长沙太守。

  再回长安,已是物是人非。

  李这个昔日变革派领袖,完成政变,登上权力中心。

  虽然已经回来半个月,但李岘依稀记得半个月前的一幕。

  他距离长安城还有五十里的时候,李在天策卫的拱卫下,在一个驿站等候他。

  李见他的一句话,不是问礼,不是寒暄,而是:延鉴归来,变革成矣!

  那一晚,他们在驿站内的烛火下,促膝长谈。

  明明国家危急,安禄山还占据东都,在李岘的视角中,河北扑朔迷离。

  但李却谈论政务,总结上次失败的原因,如何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何重拾道德礼法,改变天下的风气。

  尽管李岘插话,表示对吐蕃、回纥的忧虑,但李依旧不在乎。

  最终,李岘明说下,李才说出“最大的敌人不是安禄山,更不是吐蕃回纥,而是国家的内部;最大的困难,是为变革;最大的梦想,是百姓温饱。”

  安禄山之流,谈笑之间,樯橹灰飞烟灭。

  惟有被叛军占领、劫掠过的地方,需要倾心去处理。

  李岘感动得落泪,他觉得自己小心眼,先前还因为李政变耿耿于怀,入长安没有明确的打算。

  不论李将来如何,李还是一心为百姓的“小相公”。

  那天晚上,他当即表示:秦王伸张正义,下官愿助一臂之力。

  李振奋,两人相拥而睡。

  次日,李和李岘携手回长安,并向李隆基举荐李岘为尚书右仆射。

  为大唐的第二名宰相。

  “右仆射不必多礼。”

  李正在处理政务,他放下笔,请李岘入座。

  李泌闲云野鹤,没有官职。

  他一再拒绝李的任命。

  李与李泌更多是商议军事,政务一般先与李岘商议,然后再召三省六部的官吏到议事堂。

  李岘的才干,李非常认可。

  他觉得历史上,李隆基、李亨、李豫爷孙三人都不会用李岘和李泌。

  别看李岘五次拜相,六次官拜尚书,实际上被掣肘的非常厉害。

  从宦官,到大臣,都能在踩李岘一下。

  犯颜直谏,又不被采纳。

  主要是安史之乱后,政事堂的改革,使宰相不能像开元天宝那样强势。

  权力也远远不如。

  “秦王所言的锦衣卫制度,我认为对地方多有冲击,长久以来,恐难遏制。”

  李岘落座后,最先向李提出这个问题。

  按照道理来看,锦衣卫能直达乡里,与百姓交谈,非常高效。

  哪个地方县令与豪强大族勾结,百姓道路以目,锦衣卫可以直接上报。

  但这就和贪官污吏一样,如果没有人治锦衣卫,随著承平日久,必然被腐化。

  这是人心欲望使然。

  不论是锦衣卫百户、千户,和地方官吏勾结,还是锦衣卫因为私怨、政绩,诬陷地方官吏,都会出现悲剧。

  更怕的是,地方官吏因为畏惧锦衣卫,依附在锦衣卫下面,产生本末倒置的风气,影响全国。

  “延鉴误会了,锦衣卫可监察地方官吏,地方官吏也可以举报锦衣卫,两个衙门互相监管。地方官吏如果身正不怕影子斜,不需要畏惧锦衣卫。”

  李知道,即便如此,玩忽职守,沆瀣一气的事情还会发生。

  反腐是持续的。

  今日李信任的大臣、将领,明日变成一个贪官,李毫不意外。

  朱元璋剥皮充草,依旧遏制不住人性的贪婪。

  “下官觉得秦王创建的锦衣卫,地方不容易监管。”

  李岘还是有忧虑。

  锦衣卫会成为地方官吏心中的阴云。

  “现在是乱世,国家还未大定,豪强、贪官遍地都是。二十年后,我再次削弱锦衣卫。另外,我打算令诸郡、县衙门,设立缉捕快手,简称捕快,专侦缉捕。另外朝廷开缉捕科,及第可任捕头,县捕头为从九品到从八品,可凭借功绩晋升至大理寺、刑部。”

  “以专门执行缉捕犯罪的捕快,代替县兵。同时,也可以更有效监视锦衣卫。”

  李向李岘说出自己的计划。

  本来一个县中,只有县令、县丞、县尉三个职事官。

  其他的六曹都是流外官。

  现李再加一个职事官,捕头。

  捕头干的好,可以升职为县尉、郡别驾,甚至大理寺、刑部。

  历史上的捕头地位并不高,甚至捕快还有“衙役”之称。“役”并不是一个好的形容。

  现在如今衙门的差役、皂隶,更是底层中的底层。

  但李认为,断案、缉捕,为地方大事。

  没有水平的话,冤枉一个好人,比放走十个坏人更令人寒心。

  捕快需要高素质人群,特别是捕头,要丰富的学识,聪明能随机应变,敏锐有刑侦能力。

  这样才能维护好一地治安。

  另外,连普通捕快都要捕头亲自挑选、招募,必须识字,为流外官,不再是皂隶。通过考试晋级为捕头。

  当然了,李也清楚让一群饱读诗书的人,特别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士子参加“缉捕科”不现实。

  但大量录取缉捕科的及第者为官,总能吸引一些小姓、寒素。

  李已经打算好了,他迟早会提拔一名优异的县捕头一步步为刑部尚书,参知政事。

  让有学识的人重视缉捕科,完善国家的律法。

  “听秦王之论,下官觉得自己还要多加学习。”

  李岘有超乎常人的思维逻辑,他立刻明白李设立捕头的用意。

  早在高陵当县令的时候,他就发现缉捕方面的纰漏。

  他翻阅案宗,发现皂隶、县卒不仅不规矩,还有凭借臆断抓人。有的时候,县尉都糊里糊涂的。

  甚至在任京兆尹的时候,李岘也发现长安缉捕的不合理之处。

  长安万年衙门雇佣有不良人,不良人虽有点用处,但隐瞒、冤枉的事情也比比皆是,素质甚至还不如郡县的皂隶。

第385章 新政初见端倪,李适之回长安

  “右仆射,科举的弊端,我曾经多次向你说过。我们虽是士族,但我们更是百姓的父母官。人的变迁,阻碍了寒素子弟的入仕,我希望长江后浪推前浪,令寒门出贵子的景象,蔚然成风。太宗皇帝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也觉得这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去做,后世迟早有人做。当年孔子有教无类,强调个人的责任,但当今士族多以家为大,无数人才被埋没,是宰相们的过错。”

  “今年因战事,不进行科举。但我相信今年一定可以平定叛乱,明年秋天要开始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科举。”

  “除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武举等,我要再开秀才、缉捕科、医科等最少十科,其中进士录取不下于一百人。誊录制度和糊名制度下,不论士族、小姓、寒素,唯才是举。”

  “右仆射要早点拟定文书,将消息下达郡县,为天下文人士子所知晓……”

  李又向李岘说起科举之事。

  隋朝的时候科举只向士族开放,升斗小民无门路。

  大唐创建后,科举虽逐渐走向成熟,但还远远没有到达“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地步。

  整个大唐,科举为官只是很少一部分,官吏们多门荫入仕,一代代为官,形成权贵之家。

  即便是科举,也有七成的士族及第,剩下小姓两成,寒素一成。

  平民出贵子是非常难的。

  实际上,在李天宝六载拜相的时候,开展誊录制度和糊名制度,寒素及第,大比例上升。

  但这种随著杨国忠拜相又被破坏掉。

  杨国忠的儿子不学无术,竟然进士及第,成为天宝年间继“曳白”、“野无遗贤”后的又一笑话。

  在李看来,糊名制度和誊录制度是必然的,否则阅卷官会仅凭借一个姓氏加不少分。

  李已经将进士及第的成绩,作为吏部铨选后为官的品秩。

首节上一节718/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