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717节

  “陛下息怒!如果唐军一直按兵不动,我们再派武令、田承嗣领精锐到陕郡,两军汇合一处,直接围堵唐军营寨,与其决战。”

  “我们的健儿骁勇,主力犹在,猛将如云。当年刘邦一败再败,依旧再垓下赢得项羽,成为最终胜利者。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严庄战战兢兢地安慰安禄山。

  他埋怨高尚哪壶不开提哪壶,战局千变万化,谁知将来会发生什么?

  严庄虽然有无尽的忧虑,但他是怀揣希望的。

  安禄山听后,怒气渐渐消退,又缓缓坐下。

  他从起兵以来,一直以汉人为谋主,现在他毫无头绪。

  刚从范阳起兵的时候,燕军势如破竹,占领洛阳。

  那时的安禄山不可一世,按捺不住心思,在洛阳称帝。

  李西域起兵,已经突袭到河西的消息传来,安禄山只是大骂李道貌岸然,加上谋主严庄的分析,合纵连横,坚信胜利者是自己。

  当李完成马嵬驿政变,引诱并击败安守忠以后,形势为之一变。

  李就像悬挂在安禄山头顶上的利刃。

  明明燕军主力还在,势与力都被蚕食压缩。

  “就依你们的策令行事,如果洛阳有失,朕先把你们宰了。”

  安禄山虽采纳严庄的意见,但正他气头上的他说出一番令人寒心的话。

  他本意是想让严庄、高尚尽职尽责,但本身就行事暴戾,谁会不多想呢?

  他之所以赞同在关键时刻,主动与唐军死磕,是因为安禄山本就喜欢这种战斗方式。

  在东北打仗的时候安禄山比较呆板,所以多次出现惨败的局面。

  而安禄山的胜利战绩,也多是用精兵正面进攻碾过去。

  史思明继承安禄山的一些战争打法,所以遇到郭子仪、李光弼这种用兵灵活、不靠常理出牌的人,被耍得团团转。

  正因为如此,安禄山对自己的燕云铁骑和曳落河铁骑抱有希望。

  他相信严庄所说,陕郡一战,就是拨开云日见光明的时刻。

  只要将李的主力歼灭,他的精兵回河北,郭子仪、李光弼一定不是对手。

  届时,再四面开花,一统天下。

  “臣不敢辜负陛下!”

  严庄和高尚满头大汗地齐声说道。

  “一定要与范阳取得联系,还有史思明,令他务必守住范阳,将范阳府库的金银珠宝散出,招募幽营猛士,和六胡州士卒。”

  安禄山又向严庄和高尚说道。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赏罚分明,在发病之前,还能量才适用。

  否则也不会有这么多将领跟随他造反。

  “遵旨!”

  严庄和高尚再拜。

  又商议一些事宜后,严庄和高尚退出明堂。

  安禄山为“一醉解千愁”,令李猪儿叫皇宫中的嫔妃为他跳舞。

  要跳《霓裳羽衣舞》。

  穆穆焉,皇皇焉,粤自开辟,未有若斯之壮观者矣!

  明堂是古往今来最壮丽的建筑,它有三层,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象征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二十四边形,象征二十四节气。顶层置金凤,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

  二百四十九尺的建筑,直插云霄,长安的花萼相辉楼虽号称天下第一楼,但不如明堂的三分之一高大。

  是以,明堂是安禄山最满意的娱乐之地。

  他喜欢被人抬著,到三楼饮酒作乐,这样能显得他比长安的皇帝和秦王更高远。

  这是天上人间,没有哪里能比得上。

  安禄山已经想好,即便统一天下,他也会住在洛阳。

  被李隆基丢在洛阳的嫔妃,都是被冷落的,甚至李隆基早已忘记她们。

  在洛阳的深宫中,她们落尽颜色。此时成为安禄山的妃嫔,只能去取悦安禄山。

  安禄山也在酒色中迷失自我,他将来还想接管李隆基在长安的妃嫔,以及杨玉环。

  从而得到李隆基一切。

  ……

  长安,太极宫,政事堂。

  李刚得到郭子仪、李光弼向他请命进攻范阳的军文。

  他们认为攻灭安禄山的老巢,斩断其根源,安禄山的叛军将逐渐失去斗志。

  不过李在得知河北十七郡光复后,与李泌商议过计策。

  他觉得应该继续压缩安禄山的生存空间。

  唐军主力与安禄山的决战到达一触即发的地步。

  早日光复洛阳,天下才可以安稳。

  于是,李下令李光弼率领三万士卒,外加三万河北义军、郡卒,率领王思礼、仆固怀恩,李光进、李国贞等大将,北上收复范阳,不给逃亡范阳的史思明有喘息的时机。

  现在范阳因牛廷阶的战死,一万范阳守军覆灭,兵力空虚到极点。

  他相信李光弼筹集辎重后,可以轻易攻破范阳城。

  将任务交给李光弼也是有原因的,李光弼的老家就在营州柳城,又是契丹人的身份,幽营胡人、六胡州部落等容易归服。

  另外,李不能忍受奚族、契丹、室韦、、同罗等部随同安禄山一起背叛大唐,奸淫掳掠,会对他们施行强硬政策。

  李光弼要随时面对这些胡部的进攻与防御。

  郭子仪则率领两万河陇边军士卒和三万河北义军南下,进攻邺郡,汲郡这两个黄河以北的郡。

  只要拿下这两个郡,就能将安禄山彻底锁死在都畿之地。

  郭子仪再见机行事,寻找机会渡过黄河,断安禄山退路。

  李在陇右、河西的兵马已经到达河东,一共六万五千人,其中有三万骑兵。

  李令李广琛、辛云京率领三万河陇军,翻山越岭到达上党郡的太行陉前。

  太行陉是太行山最南面的关隘,在崇山峻岭间,孔道如丝,蜿蜒盘绕,过太行陉,向南渡过黄河,就能威逼洛阳。

  同时,出太行陉也可以直接进攻汲郡。

  此举也是在威逼安禄山。

  最多还要三天,李广琛和辛云京就能到达太行陉。

  目前太行陉只有少量的燕军把守。

  对李光弼和郭子仪的军令传出去后,李召尚书右仆射李岘入政事堂。

  李岘半个月前回到长安,被李任命为尚书右仆射,辅助李处理尚书事务。

  裴遵庆将官制改革基本完成,去除使职,还权力于六部。

  这种改革看似困难,实际上很简单。

  因为那些兼任使职的人,都被李架空。

  光杨国忠一个人兼任四十多个使职,他一死,放归诸多权力。

  现正在稳固六部的执行力,文武百官心知肚明。

  在地方上,只有采访使、转运使、盐铁使这类监察类使职。

  时机成熟,李会重新布置。

  另外就是李隆基新任命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

  这些人的权力容易化解,因为他们没有根基和威望。

  李认为,首先将朝廷中央权力巩固,固若金汤,掌握军权的情况下,才能对地方郡县进行改革。

  到时候谁出头就收拾谁。

  在军事上,李开始任命“都督”。

  不加使职,仅靠都督掌兵权。如王难得的南阳都督,哥舒翰的河东都督,李广琛的上党都督。

  在西域,李任命鲁炅为柘枝都督;在抵抗吐蕃的前线,南霁云柏海都督,段秀实为青海都督。

  在抵抗回纥的前线,李任命李朱师为武威都督,郭虚己为敦煌都督。

  在李光弼、郭子仪“嘉山大捷”的消息传来以后,李任命李光弼为范阳都督,郭子仪为太原都督。

  都督掌握若干个军的军权,类似于“战区”,为正三品,关看品秩,等同尚书。

  但李没有因为李光弼、郭子仪的功绩,加他们的文职,而是加爵位、勋、勋章。

  都督不再掌握政事。

  如武威郡有都督,但还会有一名武威太守,执政地方。

  不像之前,都督掌军政大权,一郡有都督,只能由“长史”行执政权力。

  而长史明显是都督的“属吏”。

  李光弼、郭子仪名义上的节度使,已经没有掌军的说服力。他们的真正兵权,是都督。

  因为李下发隶属于“天策府”的兵符。

  指定都督掌军权,而非节度使。

  现在李光弼、郭子仪还掌握后勤、召兵的权力,但以后李会削去这份权力。

  以后计划从西亚、中亚,到内地沿海,会设立二十四都督,掌握军权。

  李也向李泌、李岘询问过,类似于宋代那种兵制,武将没有兵权,但那样军队战斗力一定变弱。

  当下李会保证将领的军权,但已经不可能像之前节度使一样,集军、政、财为一身,如同军阀。

  现在军使也被李改变,称为“将军”,如赤水军使,现全称赤水将军。

  但将军也不能遍地都是。

  军衔的出现,尤为重要。

  通过军衔,确定一个将领的地位和能力。

  具体的军衔李暂时没有提出。

  战争还未结束,李就对军队大动干戈。

  这是李独有的威望。

  另外,李并没有削弱将领的军权和地位。

首节上一节717/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