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660节

第364章 李隆基怒骂李贼,威望

  长安。

  李适之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夜晚逃离长安。

  实际上,在十二月二十九日,王维就来看望生病的李适之。

  但骊山脚下的豪宅中人去楼空,大门紧闭,连一个奴仆都不在。

  他还以为李适之病情有所好转,回长安平康坊过年了。

  又转车前往平康坊。

  敲响平康坊的大门,却始终未有人回应。

  他又去找与他熟悉裴泛,但裴泛和妻子,也不知道去了哪里。

  这让王维若有所思。

  不仅仅是王维,还有好几个拜访李适之的贵族官吏,没找到李适之。

  奇怪的是,这一天李适之“凭空消失”的事情,并没有惊动长安。

  即便是数百骑兵护送著马车招摇过京兆地区。

  因为各地的郡兵、县卒,常平新兵占据主导。

  廖峥嵘将县与县之间的路障,安排成常平新兵。

  由常平新兵指挥使带头,随便一个理由,就能搪塞过去。

  人们更关心的是东面的战事。

  直到十二月三十日,过年的前一天,杨国忠派人去看李适之死没死,发现在长安找一圈没找到李适之,连李适之的几个儿子,女儿、女婿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兹事体大,他们急忙回去向杨国忠禀告。

  “什么?李的家人都找不到了!连为质的李奕,也不见踪影!”

  杨国忠非常震惊。

  “啪!”

  沉吟片刻后,杨国忠猛得一拍大腿,从坐位上起身:“不好!李七郎想和安禄山一样造反!李小贼和李老贼一直在装病。”

  唯有这一个解释!

  在造反前夕,李七郎不想李适之和李奕,与安庆宗一样被杀,所以提前转移走李适之。

  安禄山在长安除了眼线,可谓毫无根基。

  文人看不起安禄山,世家大族不买安禄山的帐。想救走安庆宗难如登天!

  但李不同,既是宗室,又为士族。

  拜相三年,党羽无数。

  赫赫战功,天下推崇。

  恨李的人咬牙切齿;但敬重李的人,对其奉若神明。

  只要李提前有计划,许多人愿意打掩护。

  另外,杨国忠一直对常平新兵指挥使耿耿于怀。虽然杨国忠把常平新兵指挥使,削弱的如郡兵县卒一样,不能插手郡县权力,但常平新兵指挥使调动全国数以万计的常平新兵,让他如鲠在喉。

  这次李适之和李奕逃跑,必然有常平新兵在操作。

  “李老贼一定向西而逃。”

  “来人,通知禁军骑兵去追击李适之和李奕。让驿站传书沿途郡县,令郡守先一步阻拦李适之。”

  “再把廖峥嵘逮捕起来。”

  “把李七郎的岳父裴泛拿下……”

  “给本相更衣,我要入华清宫面见圣人!”

  杨国忠连下命令,以为现在追击还来得及。

  因为李适之一大家离开,有不少女眷,不可能都骑马。

  马车虽快,但远远比不上骑兵。

  千里之路,有郡守阻拦,很大概率能拦住李适之和李奕。

  李七郎没有安禄山那么残暴,父亲和儿子在手,一定会投鼠忌器,乖乖就范。

  这也是边帅留至亲在长安为质的意义所在。

  华清宫中,飞霜殿内。

  笙歌燕舞早已停下,温泉环绕的殿中,李隆基总是坐在台阶之上发呆。

  即便一再催促,使者项背相望,但依旧未收到李七郎的消息。

  他的李七郎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帮助他平定叛贼。

  当自己的江山真正受到威胁到时候,李隆基才放下欢乐。

  不是因为他幡然醒悟,而是放不下生杀予夺的权力。

  能在华清宫中醉生梦死,是因为他为圣人,是“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天可汗。

  “启奏圣人,右相有要事向您启奏!”

  高力士来到殿中,向李隆基禀告道。

  比起以往,高力士更加苍老。

  李隆基是高力士的一切,哪怕心中责怪李隆基的昏庸,也会坚定不移地拥护。

  “让国忠入殿。”

  李隆基摆了摆手,心力憔悴。

  骑、飞骑刚至潼关,他不认为是胜战的好消息。

  安禄山的造反,如同一记耳光一样,扇在李隆基的老脸上。

  以至于在洛阳战败后,恼羞成怒,将高仙芝杀死。

  可以说,他在安禄山身上犯下的一切错误,都要由将士、百姓去承受。

  用高仙芝的无能,挽回他仅剩的颜面。

  或许,只有李隆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圣人,大事不好,大事不好啊……”

  “李适之和李七郎的长子李奕逃出长安,他们一家全不见了,臣料定李七郎已经反了,西域的大军将要逼近玉门关!”

  杨国忠火急火燎地进入飞霜殿的议事大殿,顾不得行礼,见李隆基后直接说道。

  李隆基腾的一下站起身,由于动作幅度太大,帽子都掉落在地上。

  他瞪大眼睛看著杨国忠,眼角皱纹不断抖动。

  随后,李隆基感到一阵天旋地转,身体一软,瘫坐在榻上。

  当杨国忠的话语传入李隆基耳中,犹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心上,震惊之余,失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心痛得令他窒息。

  他以为听错,但他确定没有听错!

  家人上百口逃离长安,质子消失不见,在这个节骨眼上,任谁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谋反”两字。

  怎么会呢?

  安禄山是不通教化的胡儿,但李是才华横溢的宗室英俊,是儒家推崇者。

  在两人谈话的时候,李甚至还提出“行道之儒”的概念,认为行儒更为高尚,更有价值观。当把符合行儒的古代文人、大臣,配享文庙。

  那意思像是为自己百年后谋划,让李隆基一度认为李想在自己死后,不仅要成为武庙主祭,还要配享文庙,流芳百世。

  当时李隆基还以此开玩笑揶揄李。

  再加上李一向谦逊恭谨,言语忠心耿耿,这让李隆基从未怀疑过李会谋反。

  李隆基无力地靠在榻上,回想这十年间,与李在一起到画面。

  那一次次辉煌的战功,让他开怀大笑,雄心万丈。

  煌煌文治与赫赫武功他都满足,谁与争锋?

  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唐土……

  那一句句忠君报国的诗句。

  在朝堂上一幕幕震耳欲聋的话语。

  李隆基脑海中依旧有李的意气风发。

  那种举重若轻,那种侃侃而谈……

  谁会否定这是忠臣呢?

  “圣人息怒……还不一定呢,不一定呢……”

  高力士快步上前,将掉在地上的帽子捡起,重新戴在李隆基布满银丝的头上,并轻声安慰。

  李隆基已经七十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可经受不了接连打击。

  高力士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愣在原地很久,双腿一度坚硬,抬不起来。

  他和李的关系,创建于活字印刷术。

  哪怕李再受宠,也从未向人提起活字印刷术是自己创造。

  将发明活字印刷的功劳让给高力士。

  并点名推广雕版印刷术的好处。

  十几年来,高力士培养大量雕版匠人。

  不说每个县,几乎每一个郡的郡城,都已经创建印刷坊。

  印刷一旦兴起,李隆基“每乡置一学”的政治理想一定会实现。

  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是古往今来没有的风气,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能做到,是史书上最辉煌的一笔。

  但随著安禄山叛乱,戴白之老,不识兵戈的岁月静好远去。

  因此,没有文人士子不去赞美高力士。

  高力士是敬佩,欣赏李的,他想给自己个理由。

  但杨国忠这个时候一定不敢在这个时候胡言乱语。

首节上一节660/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