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自保之,卿等勿虑也。
这句话刺耳的话,在他脑海中回响。
“传旨文武大臣到右朝堂。”
李隆基终究是一代帝王,他把自己的不堪忘掉,向高力士吩咐道。
“遵旨!”
高力士立刻离开,让监礼官去通知文武大臣。
李隆基也准备更衣。
换上龙袍后,他觉得自己还是掌控天下的君王。
安禄山能掌控的,不过两镇。他集合河东、河西、朔方、陇右,以及中央禁军,再招募一些乡勇新兵,可以轻而易举擒拿安禄山。
李隆基心里想著,逮到安禄山一定将其千刀万剐。
“玉环不必忧虑,朕还是天子,是天可汗。”
李隆基离开飞霜殿的时候,安慰杨玉环一声,让她不要多想。他的江山依旧稳固。
“妾身愿圣人早日扫平叛乱。”
杨玉环听到此消息后,松一口气,内心深处无比愧疚。
安禄山是她干儿子,她相信安禄山,以为他没有心机,为他说了不少好话。
她的堂兄们,她的姐姐们穷奢极欲。
她是祸国殃民吗?
睿智英武,爱憎分明的李,又会怎么看她呢?
在杨玉环的目光下,李隆基走出飞霜殿。
“呼……”
殿外台阶,一股寒风吹来,如刀子一样,让李隆基身子一缩。
原来外面如此寒冷。
他回望一眼温泉拱卫的飞霜殿,坐上自己的龙辇。
没想到至华清宫的第一次朝会,以这种形式发生。
文武百官,在华清宫的右朝堂上,乱成一锅粥。
监礼官已经将安禄山起兵南下的消息告诉众大臣。
老臣们悲呼,不能自已。
大臣们面面相觑,毫无头绪。
只有杨国忠老神地站著,等待李隆基驾临。
仿佛一切都在杨国忠掌控之中一样。
“陛下至……”
“拜见陛下……”
李隆基到来后,大臣们起身拜道。
“想必你们也知道了,安禄山这逆贼造反,来人,将安庆宗这贼子处死。”
李隆基一到朝堂,就破防准备杀死安庆宗。
他又觉得不解气,又令道:“将荣义郡主一并处死。”
“遵旨!”
禁军领命离去。
文武百官大惊失色,将安庆宗处死,他们可以理解。
毕竟安禄山反叛,罪无可赦。
但荣义郡主是前太子李瑛的女儿,是李隆基的孙女啊!
李隆基为掩饰自己的过错,眼睛已经红了。
将李瑛杀死,再把李瑛女儿杀死。
这简直……
但没人敢劝说李隆基。
“右相,安贼到底有多少兵马?需要如何调动能战胜他。”
李隆基向杨国忠说道。
“回圣人,可以肯定河东军不会听从逆贼安禄山调遣。平卢节度副大使吕知诲忠于朝廷,应该也不会听从安禄山的军令,最起码可以掌控一部分平卢军。”
杨国忠向李隆基回答道,重点强调安禄山离心离德。
河东军不听安禄山的,这人尽皆知。
但他也不想想,如果安禄山没有掌握平卢军,他能调动、室韦等诸胡吗?
他敢不顾后方将兵南下吗?
平卢军或许有一部分不听安禄山的,但绝大多数,一定唯安禄山马首是瞻。
历史上是留守在平卢的一小部分平卢军见势不妙,出现内讧,让大唐趁机掌控平卢军老巢,包了范阳的饺子。
“启禀圣人,河北之地,百年无战事,民不知兵,武备松弛。一定难以挡住安禄山南下,当迅速调集重兵,阻碍安禄山渡过黄河。然后令河东军出井陉围剿叛军,则国家无虞。”
但杨国忠话音刚落,武部尚书高仙芝忍不住出列,向李隆基禀告道。
他平时是透明人,不怎么说话。现在国家有难,他作为朝堂上最精通兵法者,不得不发话。
高仙芝也看到他重掌兵权立功的机会。
只要阻碍安禄山渡过黄河,他认为可以轻易平定叛乱。
“高尚书只是知兵,而不知形势。”
“陛下,臣断定安禄山只是一人叛乱,麾下大多数将领和士卒,都不想冒生命危险造反,不下十天,必会把安禄山的首级传至长安。”
杨国忠信誓旦旦地说道。
他的话让群臣大惊失色,安禄山拿空白委任状收买军心,部下怎么可能不听他呢?
杨国忠自以为是,他起初还很担心安禄山叛乱,但经过幕僚的仔细分析后,他觉得安禄山一个杂胡不成气候。
只要安禄山一死,西面的李再病死,天下间就无人敢与他作对。
“回圣人,安禄山狼子野心,谋划多年,他身边的士卒都是燕云劲卒,又多有胡人,万不可掉以轻心。”
高仙芝焦急地道,不顾礼仪。
“臣早就知道胡人靠不住。安禄山一个杂胡,是无根之萍,这种人不可能成气候。更何况陛下威加海内,即便安禄山再收买人心,士卒还是心向圣人。”
杨国忠看了一眼高仙芝,然后向李隆基拱了拱手。
他很不爽高仙芝跟他作对,开口就是“胡人靠不住”,暗指高仙芝是高句丽人。
直到现在,他的言语都充满恭维。
“可以等待安贼首级被传送京师,但需要立即徵调在关内、河南等郡的禁军,并招募良家士卒,前往洛阳、陈留抗敌。”
李隆基对杨国忠的话将信将疑,他没有全信,也要做好其他准备。
“圣人,臣愿意前往洛阳募兵,擒安禄山面见圣人。”
听李隆基一说,高仙芝大喜,主动请命。
“朕等待卿的捷报!”
李隆基看著高仙芝点了点头,他没有怀疑高仙芝胡人的身份。
这下,文武大臣才放心一点。
高仙芝虽比不上李,但此时也是战无不胜的。
也正是听了杨国忠的忽悠,让李隆基以为平定安禄山很容易,没有第一时间从数千里外徵调陇右、朔方、河西等军。
诸军分布零零散散,有的在高原山海之间,又需要准备粮草、器械,没有半年时间,不可能赶到长安……
第362章 誓师清君侧,天策军,九万骑兵入河西走廊
安禄山造反,惊战的不仅仅是皇帝和王宫贵族,还是平民百姓。
长安上下,一片惶恐。
安禄山南下,势必会影响到河南诸郡粮食向长安运输。
粮食、丝绸的价格再次飙升。
即便如此,有粮商深储粮食而不卖,大发国难财。
如杨国忠料想的事情并没有出现,十一月下旬,叛军已开始渡黄河。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谁都知道,叛军已经没有回头路,不可能将安禄山的首级送到长安。
此时,高仙芝刚赶到洛阳,正准备招兵买马。
仅靠新兵肯定是不行的,大唐还有中央禁军。
这些禁军分布在京兆和河南诸郡,拱卫京师。
都知道北衙四军,和南衙十二卫。
但府兵制解体后,募兵制出现,禁军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即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为主的飞骑,也可称为“飞龙禁军”。
和以南衙十二卫为主的骑。
承平日久,战训荒废,大唐的骑虽然有十万余人,但战斗力一言难尽。
长安周围的京兆地区有骑六万六千人。
华阴郡六千,冯翊郡九千,扶风郡六千,平阳郡一千五百,河东郡一万两千三百,绛郡三千六百,河南府三千。
雎阳郡,陈留郡,临汝郡,弘农郡,河内郡,荥阳郡六地各有骑六百。
高仙芝携带华阴郡、河东郡的骑,共两万余人,作为自己的底子。
当高仙芝得知安禄山的前锋已经渡过黄河,到达陈留郡后,明白已经没有阻碍叛军于黄河的机会,只能迅速整训新兵,骑,打算在洛阳与叛军决一死战。
“安贼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渡过黄河呢?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没有一个忠臣吗?学不了韦孝宽,就不能像羊侃一样为国战死吗?”
勤政务本楼,李隆基得知安禄山已经准备渡河的消息,悲忿不已。
平时一直显露存在感的杨国忠此刻唯唯诺诺,面对李隆基的愤怒,他头都不敢抬。
他害怕李隆基因之前的言论治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