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丰安军城的唐将,是个厉害的人物,三个月前,他利用战马的疲惫,大破咄陆部,阵斩咄陆部的统领。我们不能如此。”
颇黎早已知道,想趁唐军渡河的时候阻击很难。
再不济,唐军也可绕远道渡河。
他们需要与唐军拉扯之间,寻求获胜的契机。
这一次,颇黎奉命前来,主要是担心丰安军会沿河北上峡口,掩护鸣沙渡的唐军过河。
另外,颇黎会观察战势,有机会则战,无机会则走。
“您能斩将于千人之中,那唐将遇到您,必身首异处。”
悉颉斤不是恭维颇黎,而是相信颇黎的能力。
“我一定杀死他,打败唐军。让王忠嗣铩羽而归!”
颇黎握住拳头。
“兵器不得离开双手;士卒不得离马三步;百人一阵,不得散乱。有违者,斩!”
即便是休息,颇黎也对麾下要求严格。
保持队形,一有情况,可以随时冲锋。
“遵命!”
悉颉斤等突厥将领齐声道。
……
夜半子时,黄河水也变得静谧,天边月亮高悬,如同圆盘。繁星满天,在沙漠的尽头闪烁,使边塞无垠壮阔。
军城外,李仰望苍穹,子时一过,便是中秋。
士卒们志在北方,有几个记得这几日的月亮会分外明亮?
“李将军是诗人,看圆月有何诗兴?”
李光弼在李身边,缓缓说道。他对李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精神颇为敬佩。
他虽不是经略军的将领,但他随经略军而来,可对经略军建议。
“士兵们正值锐气,怎么能破坏这种气氛呢?”
李微微摇头,向李光弼道。
大战之际,调动士兵思乡,是为消极。
“也是。突厥的行动,出乎我们的意料,看来要在黄河边分出一场胜负。”
李光弼点了点头,按照本来的战略,应该如攻破突厥右厢一样,长驱直入。那些可汗妻子、公主,接连不断率帐归附。
李只是笑了笑,等待下一波探马归来。
他不想在这个时候抄诗。更不会抄消极、讽皇帝、讽朝廷的诗。
他有自己的政治理想,需要释放“盛唐正音”。
别像老杜一样,安史之乱还未开始,皇帝还沉迷在华清宫纸醉金迷中,就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其他“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诸如等等,弹出与盛世不协调的音调。
生生把遮羞布扯下来。
朝廷怎么可能重用杜甫,皇帝怎么会喜欢杜甫?
哪怕杜甫惊世才华,根正苗红的家世,也会被排挤出《河岳英灵集》。
虽然景仰老杜的高尚人格,钦佩老杜的笔底波澜,但李要引以为鉴,圣人还是让老杜去做吧!
军功入相只是第一步。
他不想当一个唯皇帝是从的宰相,那样什么大事都办不了。
在八月初的时候,李又寄回去一首诗,名《塞下曲》,释放政治意义。
是李故意让李适之传给李隆基看的:汉家旌旗满阴山,不教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一向是李隆基表达耿耿忠心,二是向李隆基证明勇敢无畏。
东汉时期班超说过:“臣不敢望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此诗以此为典故,但报国之心更为干脆。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著返回家园?
李不知道的是,李隆基刚好在中秋节宴会上,看到这首诗,并在宴会上,让所有臣子传阅。
并对左右说:如果创建了霍去病一样的功名,和霍去病一样的年纪得到同样的地位,又有什么不可呢?
……
“启禀将军,突厥骑兵距军城不足三十里,最少有一万骑。”
就在这时,探马来报。
“再探再报!”
李听后,摆了摆手。
“隋朝时,杨素曾说过步兵战阵,为固守之道,不足以致胜,李将军怎么看待?”
李光弼向李询问。
他已命令重甲步兵先携带战车、鹿角过河。
两千重甲步兵,已经依靠城池,在丰安渡口前,形成防线。
配合丰安军的方阵,没有足够的突厥骑兵想要冲垮难如登天。
等明日正午的时候,所有兵马都可渡过丰安渡,使战阵更牢固。
“现在回纥、葛逻禄对拔悉密的攻击已经开始,回纥又派数万骑,威逼突厥牙帐。突厥人比我们心急,我们要耐住心性。”
李向李光弼回复的同时,在思考其他战术。
如此是平时,唐军的军阵,会极为被动。
但此一时彼一时。王忠嗣的主力,从阴山出塞,开始征伐。
回纥如饿狼一样,盯著突厥的地盘流口水。
葛逻禄人是顺风战神,一向喜欢痛打落水狗。
其他的部落,只会隔岸观火,不落井下石就算不错了。
突厥在峡口的数万骑兵,如果与唐军僵持太久,怕是乌苏米施可汗会被撵得到处跑。
脑子一热,放弃战阵优势,主动与突厥骑兵拼杀,这是不智的。
李虽然渴望军功,但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开玩笑。
第56章 唐军阵形
大唐边军虽有八万骑兵,还有数万附属胡骑,以及号令一些仆从军。
但这些力量分散,整合不到一起。
另外,大唐不是缺马匹。
大唐把马政列为“经国要政”之一,设立了专门统管全国马政的太仆寺,下设乘黄、典厩、典牧、车府四署,还要求西域诸国,回纥、葛逻禄、契丹等部,每年必须供马。
在大唐创建之初,整个国家从隋朝得来的战马,只有五千匹。
所以在唐初,李世民面对颉利可汗数十万骑兵,只能忍辱负重,立下渭水之盟。
经过数十年的培养后,到高宗麟德年间,边境诸牧监的马匹数量达七十万匹。
但在高宗后期和武则天时代,大唐的对外战争频频失利,外交上也一塌糊涂,使大唐的马匹在短时间损失大半。
到李隆基继位的时候,大唐诸牧监马匹只剩下二十四万匹。
当开元盛世拉开序幕,战马在十余年后,就繁衍到四十三万匹。
至天宝年间,马匹数量超过麟德年间,达到八十万匹。
然大唐对马匹的消耗,却越来越多。
以至于超过八十万匹马,除了老幼,只能定八万匹战马给边军。
其他,有数万匹最好的战马,和长安城的禁军们一起提前退休养老。
还有皇帝各种车马、娱乐之马,都需要极品马充实。
大唐诸郡诸道,数不尽驿站。
王公贵族们,按制度要分得一些马匹。
这还是民间养马,供应不少地方权贵、官吏,否则军马还可能少一批。
李光弼很赞成李的稳扎稳打。
有的时候,不得不调动骑兵,与胡人战斗。
但现在突厥汗国四面楚歌,这场战斗,关乎突厥汗国的存亡。突厥骑兵若不投降,必然要孤注一掷,与唐军决战。
“李虞候,突厥与大唐百年争斗,必知我大唐军阵的厉害,我军阵形严谨,他们虽有万骑,不一定敢冲阵。我建议示敌以弱,故意在距离丰安军渡近的地方,露出破绽。待敌人冲锋,我军立刻弥补破绽,以消耗敌骑实力。”
在敌骑接近的时候,李突然想到一个注意,向李光弼说道。
等敌骑消耗一部分,大唐的偏师的骑兵,加上皋兰州等地骑兵,数量已经不下于突厥骑兵。
唐军甲胄齐全,数量对等,突厥骑兵几乎不可能战胜。
“李将军智计甚妙,不过如果在丰安军渡近的地方露破绽,太过明显。我建议在离丰安军渡最远的地方设下破绽。”
李光弼眼前一亮,沉吟后,给李建议。
“还是李虞候想得周到。”
李认同。
“我立刻通知左厢兵马使崔将军。”
唐军出塞的主要目的是剿灭突厥生力军,收服突厥左厢。
每一次歼灭,对接下来的行进都有巨大的优势。
本部经略军的统领,为左右厢兵马使。
左厢兵马使崔湛认为此计可行。
如果能重击突厥骑兵,少不了他的军功。
随即,李将最南面军阵的战车、鹿角藏在更远的地方,从城中取黑布遮盖。
并且在这一段,不留穿重甲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