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否决李的话。
言外之意很明了,地方官吏许多都是功臣的后代,不要再用考成法去逼迫他们。
顺其自然,开元以来一向很繁荣,考成法不一定能改变什么。
一条鞭法,也不一定会节省什么。
有这种想法,代表李隆基对变法产生偏见,已经不再信任变法。
或者说,李隆基想安安稳稳,不想再多生事情。
“‘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可取消。但地方官吏,被豪强大族利用,想妄图动摇常平新法是事实。臣请对他们严厉处置。”
李隆基已经否定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李便不再相劝。
他心中已经预料到什么!
“如此,就不需要李相操心了。”
“宰相之位,不可长久。即今日起,罢李宰相、吏部尚书之职。相应的变法使职,全部取消,以尚书右仆射,留用朝廷……”
李隆基一言不合,将李的宰相罢免。
他没有问李失职之罪,只是认为李干了三年的宰相,该退位让贤了。
他要平息地方上的乱象。
而且以前李隆基一直当李是武将用,还计划著李平定吐蕃以后,前往西域,将大唐的版图推至雷翥海(今咸海)。
不过高仙芝横空出世,让李隆基有些犹豫。
前两年他召高仙芝入朝问话,他本以为高仙芝会精通大食的风俗人情。
但问谈过后,颇为失望。
因为高仙芝知道的,李早就告诉过他。
而且李还说过许多不为人知的具体,如大食叫“阿拉伯帝国”,他们的皇帝为“哈里发”。
甚至大食创立以来,四大哈里发时期的主要事情,李都已经为李隆基讲清楚。
他知道大食版图辽阔,仅次于大唐。而且还知道大食政教合一的体系。
这一点,对高仙芝一问三不知。
他也认为李是博学的。竟然能通过沿途的商人,获得这么多域外国家的信息。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罢李为相,是否让去西域,李隆基还未考虑好,现在的高仙芝还是战无不胜的。
李罢相,轰动朝堂。
文武百官已经清楚,李隆基此次朝会,就是为罢免李。
宰相为皇帝所拜,哪怕亲近李的大臣,也没有资格劝说李隆基收回成命。
一声声的叹息,在朝堂在响起,弥漫不一样的气氛。
许多大臣皆同情李,心中对李隆基无比失望。
李自拜相以来,兢兢业业,秉公执法,抑制兼并,铲除奸佞,深受百姓爱戴。
李罢相,谁又能扼制杨氏呢?
“天水王,你可服气?”
李隆基眼睛盯著李,他直接称呼李的爵位。
同时,他想看李有没有不满的情绪。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臣无能,未能处理新法,让陛下失望!”
李向李隆基一拜,表示服从。
这一刻,他也彻底死心了。
话语中,又回到满是恭维。他把过错归结于自己。
李岘、裴遵庆、路嗣恭等大臣心痛。
那句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呢?
而李的这句话,让李隆基心中一动,他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李七郎是忠臣,只是力气用错了地方。
“卿还年轻,等阅历增长,可复为相。”
想到此,李隆基又对李宽慰一声。
他认为李的错误,就是太年轻,太理想化。
一些大臣心里清楚,等李隆基百年以后,李亨一定不会再用李。
在场大臣,就连一直作对的保守派,都不免感叹。
唯有杨国忠脸上挂著微笑。
李的突然倒台,让杨国忠置身于梦幻之中。
他没想到李这么傻,竟然因为变法,将自己葬送。
在他看来,李想维护自己的权势太容易了。
之前的宴会上,李说话,比他好听多了,让圣人开怀,让贵妃掩嘴。
杨国忠此刻,把腰板挺直,他鹰顾虎视,满朝文武,没有人能阻止他拜相。
这一次朝会,李隆基没有继续说下去。
罢免李宰相之位后,宣布退朝。
李再也没有去中书门下堂,去任何衙门。
他现在只剩下尚书右仆射这个闲职。
其他的使职,虽然权势很大,但李都有托付,平时重要的事情,向李传达文书。
“李相……”
哪怕李已经失去宰相的职位,出兴庆殿以后,还有许多文武大臣跟随在李身边。
路嗣恭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李打断:“我已不是宰相,叫我仆射,或天水王。”
“天水王,您虽去相位,但下官认为您一定会像姚宋那样,再度拜相,整治朝纲。”
路嗣恭向李说道。
他从一个小小的姑臧令,被提拔到如今的侍郎,全靠李。
他早已被李的魅力所折服。
而此次变法失败,他认为责任不在李。
如果圣人早点采纳李的建议,派兵到中原、江南,那些地方官吏定不敢这么猖狂。
可惜圣人没有开元初年时的果决了。
“但愿如此吧!我失去权力,杨国忠可能会拜相,你们以后要小心啊!”
李语重心长地说道。
“杨国忠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当初是您提拔他,现却处处与您作对。”
有大臣怨恨杨国忠的反复无常,认为杨国忠背叛李。
“算是我的错误了。以为他是贵妃的远亲,给他一点事做。谁知圣人会让他兼任三十个使职。”
李摇了摇头,主动揽下这个错误。
“李相,哪怕您罢相,我等依旧支持您。常平新法能抑制兼并,一定要保留下来。”
颜真卿向李说道。
他们准备如保守派一样,组成小团体,对抗某些势力。
他们相信凭借李的威望,哪怕非相,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罢了!圣人讨厌不安定,别自讨苦吃。”
李否认颜真卿,他准备开始下一步计划。
“但常平新法一定要保全,就怕地方上得寸进尺,不肯罢休。”
李又话锋一转说道。
他本来就没打算实施考成法和一条鞭法。
只不过虚晃一枪,成功激起地方的愤怒。
“地方官吏豪强短视且贪婪,他们一定会得寸进尺。”
李岘笃定说道。
现在粮食被大族和豪强控制,他们见如此轻易就让李罢相,说不定会想著废除常平新法,也好让他们兼并土地。
甚至,逼迫李隆基处死李!
“此不必多虑!他们这样威胁圣人,绝对自寻死路。因为圣人已经退一步,不会允许地方上得寸进尺。”
裴遵庆开口向众人说道。
杀死李?
那还得了!
李是什么身份?
屈指可数的大诗人!
填词开创者!
宗室,天水王!
征服吐蕃的名将,大唐的定海神针!
在民间威望无人能及,哪怕是在文人中也素有声望。
这样的威名,只有一条能杀李。
谋反罪!
但李是李隆基都认为的忠臣,而且李隆基最反感得寸进尺。
“我相信诸位大有可为!”
边走边聊,李与大臣们同行出兴庆门后,向他们说了一声后,上自己的马车。
“去长乐坊酒肆!”
罢相的人,哪能淡定平静呢。
哪怕李心中平静,也不能让李隆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