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早已有完整的抚恤制度。
从古至今,统治者都知道,只有抚恤,才能让将士没有后顾之忧,不怕死得向前冲。
那骑兵队头的家人得知自己儿子战死后,向县衙询问抚恤。
但县衙却将他们赶出去,之后又多次前往府衙,非议县令,并集结其他战死士兵的家人去闹。
然后就被几名泼皮无赖将骑兵队头父亲的手砍下。
这才震慑住其他安业县人。
但这种怨恨却不曾熄灭,十里八乡都清楚这件事情,敢怒不敢言。
安业县也再也没有兵卒去参军。
张小敬回来后,得知这种情况,愤愤不平,他在家孝敬父母一个月后,不动声色地离开,扬言要回陇右。
“安业县没有常平新兵吗?诸县常平新兵的百总,应该是河陇的老兵。”
李得知全部经过后,怒形于色,询问张小敬是否知晓常平新兵。
他熟悉大唐的地图,安业县其实距离长安并不远,就在京畿南部的边上,只是刚好被划分为山南东道。
为将帅的时候,李最忌讳的,就是地方官吏把将士们用命换来的抚恤贪墨。
好儿郎在战场流干血,亲人在家乡流干泪。
还出现这样的灾祸,不免痛心。
实际上,李知道这种事情肯定会有发生,人的贪欲是无穷尽的。
“据说常平新兵的百总刚上任一个月不到,就醉酒掉到河里淹死。然后副百总就接任百总的职务。”
张小敬向李回答道。
“安业令是谁?不想活了吗?”
李拍案而起。
有这些前提,他不信这是巧合。
当初他从河陇召来的老兵,一县只够一个。
如果这个县的老兵出现意外,李不可能再从河陇重新招。只能由上级提拔本县。
虽然张小敬是一面之词,但很容易去调查,李相信他。
李生出一种想宰了安业令的情绪。
“回相公,安业县令为杨锐,他四处宣扬自己是贵妃的亲戚……”
张小敬向李回答道。
“杨锐……”
李凝眉。
他绝对不是杨玉环叔父的儿子。
李猜测应同是杨令本的后代,也就是杨友谅的孙子,杨国忠的堂兄弟。
第304章 杨玉环第二次出宫,李隆基的“脆弱”
“安业令以为自己是贵妃的亲戚,就能肆意非为吗?”
“安业县(今柞水县)虽在山南,然距离长安不过二百多里远。如此无视朝廷法度,罔顾圣人和贵妃的恩情,罪不可恕!”
李声厉俱色地说道。
如果不牵扯到杨氏,李会派遣杜甫或王昌龄去调查,一经查实,将安业县的朝廷命官全部处死,以儆效尤。
然安业令杨锐是杨氏。
杨氏以“五杨”为首,杨国忠次之。
世人认为,凡是杨令本的后代,都可以归结为杨氏。
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因为杨玉环的曾祖父杨令本的后代,才得享荣华富贵。
血缘与杨玉环近的亲姐妹,堂兄弟姐妹,都最顶尖的一批,因此称为“五杨”。
其余的远方亲戚,大多被五杨安排为郡司马,县令这样的官职。
当然,杨国忠除外。因为杨国忠和虢国夫人有不可描述的关系,其间无比亲密。另外杨国忠也有一些特长能力,逐渐被李隆基所宠信、倚重。
但安业令杨锐触及到李底线,李必要他付出代价。
而且这也是李所希望的,通过打击杨氏,会为李带来声望。
不过最重要的一条,应是劝说杨玉环。
“多谢相公能明察秋毫,为安业县的七家军户讨回公道。”
张小敬起身向李一拜。
身为军人,他对安业县老乡的遭遇感同身受。
包括陇右、河西的士族,谁都不想这种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河陇军士出于对李的崇拜,他们认为李无所不能。
一定可以为战友讨回公道。
“张押官,这段时间,你先在天水王府住著。不久后还要你作为证人。”
李向张小敬说道。
他在考虑是先派人将安业令杨锐捉拿回长安,还是先向李隆基禀告。
李认为李隆基会包庇五杨,包庇杨氏远亲的可能性不大。
但有一点,如果杨玉环或五杨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很有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遵命!”
张小敬领命道。
随后,李与张小敬谈论一些陇右的事情后,吩咐张小敬下去歇息。
他再次来到姜月瑶的住所,看姜月瑶的状况,和自己第二个孩子。
李适之和李玉莹也已经到来。
在子嗣之中,李光耀门楣,李适之不免对李的儿子有偏爱,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从平康坊赶来。
李适之自是希望孙儿绕膝,七郎也要多子多福。
姜月瑶是李玉莹的好友,现委身于兄长妾室,她衷心祝福姜月瑶今后能完美。
第二日,清晨,李来到姜月瑶房间,见姜月瑶在婢女的看护下,哺乳婴儿。
一夜过后,姜月瑶精气神恢复许多。
初次育儿,姜月瑶脸上洋溢著幸福和母性的光辉。
“相公……别过来……”
姜月瑶害羞,要哺乳完毕后,再让李靠前。
李微微一笑,等待一会儿。
婴儿停止喝奶以后,姜月瑶整理好衣服,李才来到姜月瑶身边。
“相公,请为二郎取一个名字。”
看李坐在榻前轻轻抚摸孩儿的脸颊,姜月瑶为李说此重要事情。
“我早就想好了,取名为‘淞’,水字旁的淞,与松树同音,希望淞儿将来的健康、长青。”
李将早已想好的名字告诉姜月瑶。
他没有按照固定的偏旁取名。
李淞,是他的第二子。
“淞儿,你父亲为你取名了。”
姜月瑶也认为这是很好的名字,轻轻地握住李淞的小手。
“淞儿很像我啊,你看这鼻子。”
李也点了一下李淞的鼻子。使李淞嘻嘻笑了一笑。
“淞儿将来一定要向父亲学习。”
姜月瑶其实没怎么看出来,她不求李淞能达成李的成就,因为他的相公是千古一人,古往今来无人能比。
只要能在父亲的萌荫下出人头地足矣。
不一会儿,裴灵溪带来鸡汤,李亲自用汤匙喂给姜月瑶,以感激她千辛万苦为他产下第二子。
这也是姜月瑶自觉最幸福的时候。
现在是关键时刻,李无法长久陪伴,他要去一次兴庆宫。
昨日下午宫中传话,李隆基不早朝。
这是文武百官心照不宣的事情。
李隆基也很懂,放了百官几次鸽子后,他感觉自己不想上朝的时候,会提前通知。
李前往兴庆宫的路上,观看吏部书令使送来的文书。
这是关于安业令杨锐的信息。
和李猜测的一样,果然是杨友谅的孙子,杨国忠的堂弟。
于天宝五载的时候,任安业令。
由于关系较远,能力平平,杨锐想升职不容易。
毕竟他不是杨国忠。
李放下文书,闭目思考该如何应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相公,已至通阳门……”
马车停下,驾车的罗兴向车内的李提醒一声。
道政坊距离兴庆宫一街之隔。
出了天水王府,片刻就能到。
“好!”
李下车,让羽林郎向李隆基通禀。
“闻七郎有弄璋之喜,不在家中,何事前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