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95节

  只不过进士的称号,能增加成为宰相的概率。

  李认为,真正的科举,需要录取更吐司,给更多贫民百姓机会。

  那些萌荫父辈的官吏,废物太多了,做出的荒唐事也太多。

  现在李只能诞生想法,等待机会去实施。

  天气转为寒冷,李隆基已经在思考华清宫。

  他向宰相下诏,十一月一日起,启程前往华清宫。

  此时的李隆基,害怕寒冬……

  只要不出意外,以后的冬天,李隆基都会在华清宫渡过。

  君王如此,会对朝政产生巨大的危害。

  这是一种怠政的现象。

  文武百官明白自去年华清宫创建以后,很可能成为“第二行政中心”。

  这一日,吐蕃大论,恩兰达扎路恭,受玛祥仲巴杰之托,终于到达长安。

  他们携带超过两千斤的黄金,还有众多珠宝。

  以及玛祥仲巴杰年幼的儿子,到长安“学习”。

  恩兰达扎路恭出雪域高原,步入大唐疆土以后,知道现在是李的时代。

  李被拜为大唐宰相!

  却还兼职陇右、河西节度使。

  年轻富有朝气的李,是吐蕃的一生之敌。

  强大的吐蕃,短短几年,毁于李之手。

  恩兰达扎路恭知道,现在吐蕃上下,从贵族到百姓,畏李如虎。

  他们认为李是天神转身,是不可战胜的。

  如果李还活著,吐蕃的兵卒没有信心走出雪域高原。

  即便那些孩子成长为壮年,想的也不是复仇。

  一次次战斗带来的阴影,伴随著他们成长。

  那个名字,只要提及,都会令吐蕃人脚颤手软。

第292章 对吐蕃的惩罚,上贡

  “长安,为何这次感觉不一样呢?”

  恩兰达扎路恭的车队在明德门外,等待唐廷的同意。

  他曾来过一次长安,那一次他虽是求和,但他腰板是挺直的。

  哪怕长安繁花似锦,他也认为吐蕃迟早会追上。

  可这一次,恩兰达扎路恭明显感觉到长安城的庄严与神圣。

  逻些与长安一比,就像一座破烂小城。

  一百年,一千年,他们吐蕃都难以铸造这样的城池。

  恩兰达扎路恭对李是憎恨的,是不服气的,随著战争的烟消云散,他回想与李所发生的战争,发现吐蕃一败涂地,全无反抗之力。

  他已经想明白,哪怕是正面冲突,他们也不是李的对手。

  他佩服李的神勇无敌,服气李的统帅之能。

  但这不代表恩兰达扎路恭没有勇气去守卫吐蕃仅剩的国土。

  正如玛祥仲巴杰所言,他们吐蕃在等汉人史书中的“变量”,那盛极必衰是至理。

  他们这一代等不到,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奉圣人之命,召吐蕃大使至勤政务本楼前。”

  宫中黄门骑马而来,到达恩兰达扎路恭前宣告。

  他身后还跟随一队羽林军,“护送”吐蕃的队伍,进入明德门。

  “遵大唐皇帝之令!”

  恩兰达扎路恭弯下腰,向羽林军的方向一拜。

  他毕恭毕敬,希望此次出使大唐,能使大唐满意。

  年年纳贡,岁岁来朝是一定的。

  吐蕃现在国力孱弱,希望大唐能少要一些贡品,让吐蕃不至于苟延残喘,能保留一部分实力。

  另外,恩兰达扎路恭此行想见到前任赞普,尺带珠丹。

  吐蕃一行车队,在朱雀大街上缓缓行进。

  由于队伍很特殊,又有羽林军在旁,让长安过往的百姓好奇他们的身份。

  “他们是吐蕃人,还有吐蕃的官服,应该是向大唐朝贡而来。”

  有见多识广的人,认出恩兰达扎路恭一伙人的身份。

  那被油布覆盖的物品,明显是金银珠宝。

  “吐蕃终于彻底臣服我大唐,以后陇右边关,不会再流血了。”

  有文人天真地说道。

  “据说凉州城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和扬州,现边关无战事,可以前往漫游,丰富阅历。”

  有文人将目光瞄准武威的姑臧城。

  “只要丝路畅通,有小相公打败吐蕃的威名,天宝将更盛于开元。”

  也有人无限憧憬,希望日子越来越好。

  “是啊!小相公的新法形势一片大好。据说城外创建有济生堂,哪怕家境贫寒,也可以送子女为医者。”

  更多的长安百姓盼望著济生堂能完成,使他们能看得起病,买得起药。

  在一片议论盛中,吐蕃队伍在羽林军的领路下,进入兴庆宫南面的大道。

  所有人谈论的都是小相公,从赫赫武功,到庙堂新政。

  他们认为朝廷的一切,都与小相公相关。

  李林甫儿子嫖未成年妓女被打得半死,已沦为笑柄。

  李林甫的声威,正在迅速削弱。

  人们都认为,接下来是小相公的舞台,小相公会将大唐推至新的高峰。

  兴庆宫内,勤政务本楼。

  李隆基特意将李、李林甫、裴宽三人从中书门下堂召出,来看看吐蕃献出的贡品。

  同时谈论今后吐蕃对大唐上贡的马匹、牛羊数量。

  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二楼的帘子后,亲眼看著吐蕃的队伍在街道上驶过。

  官宦已经通知李隆基,吐蕃的队伍到勤政务本楼下,但李隆基依旧和李、李林甫在交谈。

  有意将吐蕃使者晾在楼下。

  “三位宰相认为吐蕃今后该上贡几何?”

  李隆基就这件事情询问李和李林甫、裴宽。

  “此事可将吐蕃大相召来一起商议。”

  李林甫这么说一句。

  这是李的功绩,李林甫议论的时候,总觉得十分别扭。

  “右相此言差矣!吐蕃强弩之末,已翻不起风浪。大唐已将吐蕃威服。吐蕃上贡数量不是他们决定,而是圣人决定。这才能显示出圣人威加海内外,也要让天下百国知道,不臣服大唐的后果。”

  李日常出来反驳李林甫,并说出一些令李隆基畅快的话。

  “七郎说得不错。”

  李隆基大悦,缓缓向宰相们说道:“不如让吐蕃如回纥一般,每年上贡马三千匹,牛五千头,羊三万只,皮毛五十车。”

  这些贡品能从一定程度上,维持大唐的繁华。

  李林甫本想说圣人英明,但见李没说话,他果断闭嘴。

  李总是在中书门下堂反驳他,打击他的威望。在一些事情上,李会蛊惑圣人。

  “圣人过于仁德!吐蕃和回纥不同,他们国内还有诸多牧场,牛羊马无计。多让吐蕃纳供,就是削弱他们的力量。”

  李并不赞同这些年贡的数量。

  雪域高原气候变暖后,吐蕃的畜牧业、农业得到有效发展,吐蕃虽然战死、被俘虏的士兵众多。

  但大唐没有攻入吐蕃的腹地,吐蕃少年一辈迟早会成长起来。

  应该让吐蕃上贡,削弱吐蕃的力量。

  这样对李将来也有利。

  “回圣人,李相说的不错。吐蕃的臣服还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他们短时间没有力量还击大唐。我大唐一定趁机不断削弱吐蕃的力量。”

  裴宽也赞同李的想法。

  “臣附议!”

  李林甫无从辩驳,只能附和。

  本来他想宽和对待吐蕃,以免让吐蕃心生仇恨。

  现在想想,如果这么说,李一定会挖苦他,索性闭嘴。

  “相比于回纥,吐蕃的贡品翻倍?”

  李隆基又试著说道。

  “三倍!”

  李建议更高。

  这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根基,从汉至唐,没有一个国家如此上贡。

  但李的意思很明显,重贡!

  让吐蕃无法翻身!

  一年上贡上万匹马,这肯定不是幼儿,而是战马。

  而一万多头牛,可以促进大唐农业的发展,开辟荒野。

首节上一节495/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