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考生的题目一样。
除了经典的“鸡兔同笼”以外。
第二算术题为:今有北乡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乡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乡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乡,发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数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
第三算术题为:今有甲持钱五百六十,乙持钱三百五十,丙持钱一百八十,凡三人俱出关,关税百钱。欲以钱数多少衰出之,问各几何?
这是一个官吏算人头税和关税的题目。
为地方官吏后,时时要用到,也非常简单。
但就是这种简单常用的算术题,却让一部分考生抓耳挠腮。
他们熟读经典和圣贤书,算术也只是学习最普通的。
《九章算术》不仅需要读,还需要研究,举一反三。
把这些掌握,对于日常算术,绰绰有余。
大部分考生都能做出算术题。
那些答不出算术题的,除非能写出惊为天人的新法策论,否则进士无缘。
考到一半的时候,李出现在考场上。
李看考生的名单,有吴中四士之一包融的儿子,包何。
也有小有名气的诗人李嘉佑等。
新科举制度下,他们能否和历史上一样脱颖而出,就不得而知了。
李出现在考场上,使考生们震动,也让考生们产生压力。
一般进士科,只是礼部侍郎监考。现在却是权势最大的宰相负责。
考试的题目,明显是李所出。
李只是走动两圈,就回到幕后看书,没有过多给考生压力。
“咚咚……”
太阳落山,钟声响。
不论有无完成,考生必须离开座位。
所有的试卷由监考官收取,在层层监察下,交给誊录文吏。
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誊录文吏将在禁军看护的贡院内,抄录卷纸。
每抄录一份,都由监考官比对,不得有抄录错误。
誊录一般的错误,可以涂画更改,但不能太离谱,每抄一份,如果出现十几处错误,就不用再干誊录文吏了。
相比于以往,新科举发榜时间较长,文人士子更受煎熬。
但新科举全凭实力,学而优则仕,名望没有用处,姓氏不论贵贱。
那些贫寒文人,对未来充斥著信心。
然科举完毕后,仅仅五天时间,新安令李,被押送回长安,带到御史台。
李林甫为报儿子重伤、毁容之仇,让亲信一直留心对新安令的审讯。
一有情况,立刻向他汇报。
一时间,朝野的目光,都被李案吸引。
哪怕新科举的热度,也没有李案这么高。
因为李案与李牵扯,朝野想知道李是否受贿赂,阻挠新法。
如果有,哪怕李大义灭亲,都会打击到李的声望。
如果李包庇,轻拿轻放,新法将没有意义。
虽说李避嫌,不参加御史台的审理,但只有李释放一丝信息,杨慎矜就会按照李的意志去做。
但李没有,他甚至不见杨慎矜,朝堂上不与杨慎矜说话。
除了去中书门下堂处理政务,就是到贡院看誊录文吏们誊录试卷的进度。
杨慎矜也只能依法审办。
李拒不承认自己受贿之事,因为李被押送回来的时候,金吾卫并没有搜索到大量金银珠宝。
捉贼捉赃。
萧隐之弹劾李收受豪强巨量金银珠宝,阻挠新法。
几天审讯,没有证据。
杨慎矜不能大刑伺候,他心里想著李是不是被冤枉的?
但他觉得不对劲,萧隐之等老狐狸信誓旦旦地弹劾,不太会自讨苦吃。
闹出这么大动静,最终以李无罪收场,萧隐之就是诬告。
圣人震怒,萧隐之必然官位不保。
“李郎中,新安令自说冤枉,其家资不像是受贿的迹象,你认为如何呢?”
次日下朝后,杨慎矜叫住李岘。
他知道李颇为器重李岘,为李岘加了五个使职。
“大夫不要想著急于结束此案,派人去新安县仔细查,一定会有线索。如果大夫拿不出证据证明新安令有罪,那些人一定会拿出关于新安令犯罪的证据。”
李岘向杨慎矜回答道。
他认为李八成犯罪,且笃定李林甫手中有李犯罪的证据。
李林甫没拿出来,是等待杨慎矜结案。
如果杨慎矜宣告李无罪,李林甫展露证据,不仅杨慎矜会有免职的灾难,李相也会颜面扫地。
接下来的新法举步维艰!
从始至终,这就是一个阴谋。
李岘大概推算出后,将之提醒杨慎矜,让杨慎矜不要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李相迟迟未开口,是因为还要面对亲族的压力。
杨慎矜明白李岘的意思,不再急于求成。
他派遣侍御史王昌龄到新安县,从百姓那里,打听李的为人,寻找关于李案的证据。
正如李岘所说。
自李被逮捕后,李一直躲避亲族。
李粹从上郡请假回长安,请求李适之能看在父亲的份上,让李安然无恙。
李粹不敢找李。
他们这些地方官吏,最清楚李的为人。
李自任命赵奉章为吏部侍郎后,似乎眼中不揉沙子,一旦郡县官吏考核不及格,会立刻被调往长安。
然后就再也回不去了。
对吏部的整饬,严于姚宋。
李粹见不到李,他住在宋国公府,多次请求李适之。
心软之下的李适之,答应去问问李。
李适之和李粹的关系是复杂的,不是普通的叔父与从子的关系。
李适之是李象的妾室所生,是李象老来得子。
但李适之的母亲在生下他不久后就去世。
李适之九岁的时候,李象去世。
李适之也就由兄长李抚养成人,得以有门荫入仕的机会。
而李就是李粹和李的父亲。
别看李适之和李粹是亲叔侄,实际上两人的年纪只相差十岁。
李被押送到长安的第七日,李适之到天水王府。
李黄昏回来的时候,裴灵溪告诉李,父亲正在后花园呢。
“父亲!”
李立刻到后花园见过李适之。
落日的余晖下,父子二人坐在亭子中。
本来无话不谈,但今日相谈,却有些拘谨。
李立刻知道李适之是为李而来,遂主动开口:“父亲可是为堂兄之事?”
“唉!本不该找七郎。为父明白七郎执宰的难处。然七郎也知道为父与你伯父的关系,不想让兄长的后代蒙受冤屈!”
李适之叹了一口气,向李坦言道。
他早已不问政事,享天伦之乐,但李突然出事,让他寝食难安。
自李到御史台后,便没有罪名传出。
李适之心里有一丝希望,是李林甫等为对付七郎,无故的冤枉。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堂兄若如松树一样笔直,如坚冰一样晶莹,就不怕他人说三道四。看结果吧,如果他被冤枉,我拿起律法的绳尺;如果他罪名属实,我送他一具棺材,仁至义尽了……”
李早已有自己的想法,他也知道李适之的难处。
年纪大了,也仅剩这些了。
所以李的话,没有那么绝对。
当然,也表明他对犯法,阻挠新法的态度。
第291章 科举发榜,吐蕃大使再入长安
“父亲,我主持新法,如众矢之的,无数大臣想看我的笑话;天下豪强大族恨我恨得咬牙切齿。他们最希望的事情,就是一觉醒来,我罢相,甚至死亡……在这关键时刻,如果我的亲人无法遏制自己的欲望,等同于害我。这还是我的亲人吗?”
“不要说是堂兄李,哪怕是亲兄李,也适用于刚才我说的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是宰相,父亲曾也是宰相……”
李看李适之沉默,隐隐又猜到李适之在想什么!
他可以失败,但绝不能以这样的方式退场。
当天地清明,有的事情,并非一定是现在的错误。
他会被私心和欲望所影响,但绝不会丢掉大的方向。
等王昌龄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