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84节

  “岳父大人,下朝以后,就不要称呼职务了。叫我七郎即可,我们的关系,是如此的亲密。”

  李拉住姜度的手,似乎姜度真是李的岳父一样。

  “李相,下官怎敢呢?您要有什么吩咐,只管说,下官一定全心全力去完成!”

  姜度佯装不知这层关系,依旧将李当宰相。

  由于表兄李林甫被李整得失去权势,他心里一直敌视李。

  只是可怜她的宝贝女儿,沦为妾室。昨晚过得如何呢?

  他又没法去问。

  “岳父大人见外了。过几日将岳母一起叫到天水王府,我一家人举行小宴。”

  李拉着姜度,向兴庆宫外而去。

  姜度想挣脱,又无法挣脱。只能和李一样的步伐。

  不过他特意回头看一眼老表李林甫,露出无辜的眼神。

  仿佛在告诉李林甫:迫不的已,心在表兄!

  “怎么敢去相公府上叨扰呢?”

  口头上,姜度依旧在拒绝。

  “安兴坊距离道政坊又不远,过几天休假的时候,我派车去接岳父和岳母。”

  李用不容拒绝的语气说道。

  话到这个份上,姜度想拒绝都难了。

  他在心里怀疑李的意图。

  难道李想要拉拢他?

  他不过是一个太常少卿,凭借父辈萌荫,靠着李林甫的关系,在朝堂上是“击笏”的透明人,就像杨和杨一样。

  在官职上,他还远远不如杨和杨。

  地位上更是天差地别,杨和杨能入兴庆宫,与圣人一起宴乐。

  他只有等到大宴的时候,才有幸望一眼龙池。

  “岳父大人,据说太常寺的太医众多,且不少精通古药典籍。现在济生堂正在建设,陈祭酒已经开始着手招收医童,并联系其他名医,但前期的人手还差许多。我希望太医们能在济生堂兼任老师,岳父觉得如何呢?”

  李向姜度说道。

  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总郊社、太乐、鼓吹、太医、太卜、廪牺、诸祠庙等署。

  事实上,大唐不止太医署。

  还有尚药局,药藏局这样的医疗部门。

  太医署是类似于济生堂这种培养医者的学院。

  只是太医署输送人才的对象是尚药局,也就是真正为皇帝服务的“御医”。

  太医署明确设立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四科,每科都由博士来教学,而太医署内的主药、药童则负责药材方面事宜。

  太医署有太医署令两人,从七品下,太医丞两人,医监四人,同为从八品下,医正八人,从九品下。其他的医师有五十多人,各种学生数百人。

  长安附近还建立了药园,种植药草,培养奇珍,同时药园师可以在药园中,给药园生传授药草知识。

  李会向李隆基申请几名尚药局的御医去济生堂执教。

  至于药藏局,是专门服务太子的。李会直接从药藏局调一些侍医。

  相比于民间医生,李更倾向于宫廷。

  经过了解,李知道宫廷医者水平极高,规整且系统。

  诸司对制药有明确的规定,合药时要按照一君三臣九佐的不同分量入药,制成汤、丸、膏、散之用。

  太常寺会经常检查药材,如果有变质腐烂的,就不能再用。

  朝廷对御医的管理制度也很苛刻,《唐律》中明确规定,制作御药如果跟处方不相符,包括药量不符、合成方法不对、服药说明书写错误等,依律可处以绞刑。如果分拣药物时出错,也要受到一年徒刑的惩罚。

  在这种制度下出现的学生,才更容易守规矩。

  济生堂是走向民间,以医德为先,为医要宅心仁厚。

  患者以性命相托,自当要竭尽全力,不能有丝毫马虎。

  李也制定关于济生堂的制度,防止医师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念想,以教导徒弟的水平,来决定对御医的晋升。

  医生可以穿紫袍,李相信会让许多御医心动。

  “回相公,只要中书门下堂同意,太常寺定当遵从。”

  姜度向李回答道。他表示自己全凭宰相们定夺。

  也暗示要由首席宰相李林甫签订。

  “那就没问题了,右相一定会用执政事笔签上自己的名字。”

  李笑着点头道。

  也表明政事堂他说得算,李林甫必须签字,也不可能因这点小事闹。

  姜度只是干笑一声,暗骂李玩弄权术。

  “岳父大人,女婿和表兄哪个更亲近一些?”

  李见姜度不说话,突然问姜度这问题。

  姜度依旧沉默,难以回答。

  照道理是女婿亲近的,但是李算他的女婿吗?

  “月底的时候,我会去接岳父和岳母到天水王府赴宴。”

  李不再追问,而是又重复一遍之前所说:“岳父大人记得给我选一批优秀的太医。”

  “下官遵命!”

  如释重负的姜度向李领命。

  不一会儿,两人就走出兴庆门,李竟然亲自将姜度送在马车上。

  这让姜度摸不着头脑,他终于明白,李还要去中书门下堂,这是专门送他出来。

  就因为太医这样的小事吗?

  以李的身份和权势,完全可以直接吩咐,没必要亲自过问。

  带着忐忑,姜度乘坐马车离开。

  李在兴庆宫门口与几名臣子聊一会后,面色一正,回兴庆宫,前往中书门下堂。

  李隆基难得来一趟中书门下堂。

  “七郎,今年能科举准备得如何?”

  李隆基问李。

  今年的戊子科定在九月一日,距离科举也只剩下一个月时间。

  每年科举是李隆基少有关心的事情。

  “回圣人,臣已经想好考题。誊录文吏也全部准备好。”

  以往的科举以礼部侍郎为考官,今年则以宰相李为主考官,并重立科举糊名制度,增誊录制度。

  李让亲信上官青负责誊录文吏的招收、培训。

  旨在科举的时候派上用场。

  “今年科举的题目为何?”

  李隆基饶有兴致地问。

  “臣《观书有感》,作一诗。请万千学子作感。”

  “此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请出关于新法的策论。”

  “其三,将在《九章算术》选三题,由学子解答。”

  戊子科李出三大题。

  第一《观书有感》。

  用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同时,告诫考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成熟稳重,为民做事。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而池水又如明镜一样,提示考生为官之道,一定要清廉,不要误入歧途。

  考生可以作《赋》,可以作《诗》,可以作《文》,看考生的水平。

  以考生的感悟,确立其是否可以为“士”。

  其二是新法的策略,这是李早就确立的。

  能对新法有独到的看法,服从新法,才可为士。

  其三算术,李觉得基本的算数对官吏还是挺关键的。

  这个时代大部分文人士子都会算术。

  考一些难度不高的算术,是防止一些“死读书”的书呆子。

  同时,告诉士人算术是必修课。

  在高宗时代,国子监就设有算术馆,以李淳风整理的《算经十书》为教材。

  并设有算科。

  但李要的是,将算带入进士科。

第286章 弹劾李,堂兄犯法

  “好诗!”

  李隆基听到李所言的题目后,抚掌大赞。

  此诗妙可不言,能看出李博览群书,非常应科举的试题。

  另外,考新法的策略,李隆基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这也让天下文人士子、地方官吏明白朝堂坚定推行新法的决心。

  只是将算科带入进士科,还是头一次。

  朝廷有专门的算科,只要算术好,就能为官。

首节上一节484/6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