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臣职责所在,不敢懈怠!如未将公务处理完毕,哪怕夙兴夜寐,也不能愧对圣人的信任。”
李已清楚李隆基召他前来所谓何事。
“还是要保重身体啊!”
问候过后,李隆基话锋一转,向李询问:“禄山的亲卫被御史台捉走,是不是七郎吩咐的?”
“回圣人,此为臣下令。听杨度支说,有商人到御史台举报,安将军纵容亲卫,抢夺他们的财宝。”
“臣觉得安将军断不会做这种事情,应该是亲卫自作主张,遂令杨度支带人将安将军的亲卫抓起来审问。臣特意吩咐杨度支切不可为难安将军,只是调查亲卫即可。”
李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特意强调只是去问询安禄山的亲卫,不关安禄山的事情。
“禄山的亲卫,待遇不薄。他们铤而走险去抢金银珠宝,是否会有误会?”李隆基向李说道,有为安禄山求情的意思。
“回圣人,据说被抢走的东西价值数十金,需搜查一下,看看那些东西是否在安将军亲卫身上。如果没有,就治商人的诬告之罪。”李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暗示自己对这种小事不怎么关心,该怎么问,让杨钊上便是。
李隆基点了点头,觉得李说得有道理。
他没有强求李直接释放安禄山的亲卫。
等李离开的时候,李隆基才让安禄山出来,安抚他回家,让他不要多想。
安禄山走得时候不断抹眼泪,仿佛如一个忠臣被陷害一样。
翌日下朝,杨钊向李隆基禀告:“启禀圣人,已经从安将军亲卫身上搜查出被抢走的金银。”
“他们已经承认了吗?”
李隆基向杨钊问道,心中也微微生气,昨天他还以为是误会呢!
“回圣人,为首的两个亲卫并不承认,他们只说所有金银珠宝都是从地上捡的,而非拦路抢劫。”
杨钊向李隆基回答道:“而商人却认出是其中的两名亲卫将他们堵在深巷,并威胁他们将所有金银珠宝交出来,扬长而去。”
这是杨钊设下的套,在安禄山的两名亲卫出府的时候,利用人心的弱点,引诱他们捡起故意扔在地上的金银珠宝。
只不过一下牵连数十名亲卫,是有意而为之。
将安禄山面子扫尽……
第283章 安禄山与杨钊不死不休
“长安比肩接踵,挥汗如雨,金银珠宝那么容易捡来吗?”
听到杨钊的汇报后,李隆基怒形于色。
他被逻辑带偏,自然而然认为从安禄山亲卫搜到金银珠宝,就一定是他们所为。
至于口口声声所说捡来金银珠宝,一定是狡辩,想减轻责罚。
在大唐,抢劫数十金这么贵重,必然是死罪。
《捕亡令》规定阑遗物必须交还原主,拾得人负有送官义务,而无获得其一部分为己有的权利。
修改以后的《唐律疏议杂律》规定:“诸得阑遗物,满五日不送官者各以亡失罪论;赃重者,坐赃论。私物,坐赃论减二等。”
意思是,凡拾得遗失的官物和其他财物的,满五天不送官府的,如果是官物的,各自以犯遗失官物罪论处;计赃论罪重于遗失官物罪的,以坐赃罪论处。如果是私人财产的,依坐赃罪减二等论处。
对于河中的漂流物,朝廷考虑到拾得人到河里打捞具有风险,因此,根据困难程度给予五分之二或五分之一的赏赐,若无人认领,则全部归拾得人所有。
所以,明显能感觉到两罪的区别甚大。
李隆基本能的认为,安禄山亲卫是一种想要免死的辩解。
“回圣人。安将军本就是不通教化的胡人,出行却是粗鄙的胡人跟随,他应该带著汉人护卫,规范自己的礼仪。而不是带著亡命之徒招摇过市。”
“长安的太阳熠熠,长安的明月皎皎,圣人在大内,使德风纯朴,万邦守规。安将军亲卫仗著他们侍奉安将军,为所欲为。臣缉拿的时候,他们在天子走过的街道上拔刀,安禄山只是边帅,他权势来自于圣人,真的很大吗?”
“李相公也有亲卫拱卫安危,然行走大街上,亲卫从不敢让马奔跑,不敢让刀剑出锋芒,百姓无不称道。”
“这是鲜明的对比啊!前秦时,邓羌麾下部将徐成违反军令,王猛想要按照律法杀死徐成,然邓羌却因此击鼓围攻自己的上司王猛,使王猛被迫赦免徐成。臣一直认为这不是将领该做的事情。”
“安将军明知道手下容易犯错,却还是想要包庇求情,而安将军亲卫所犯下的事情,可比徐成大得多……”
杨钊拱手向李隆基娓娓说道,其中不乏杀人诛心的言语,有意无意地引导李隆基对安禄山问罪。
他渲染李隆基的德行,斥安禄山亲卫为“亡命之徒”。
李隆基能宠信杨钊,除了杨钊是杨氏族人外,还因为他能说话道,言语中总是一副为李隆基掏心掏肺的模样。
“将两名抢劫的亲卫斩首于西市,以儆效尤。其他亲卫,流放至陇右……”
被杨钊一通“声情并茂”,李隆基下达诏令,严惩安禄山的亲卫。
算是给安禄山一个教训。
但李隆基并没有处罚嬉皮笑脸,人畜无害的安禄山。
“圣人如此,安将军会不会心怀怨恨……”
杨钊又试著向李隆基说道,想置安禄山于死地。
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嫉恨安禄山的杨钊,心知必须让安禄山死。
否则安禄山今后必然在他身后会捅他一刀。
两人之间的关系不死不休!
“禄山不是这样的人,他只是教导无方,会加以改正的。此事就这样定了。”
李隆基绝对信任好干儿安禄山。
不过是两个亲卫而已。
“遵旨……”
杨钊只是嘴角抽搐一下,精明的他不再拱火,否则过犹不及。
有李为他的后盾,他一定有其他机会整死安禄山。
当天下午,杨钊就将安禄山的两名亲卫押到西市斩首,数其罪行。
被蒙在鼓里的长安商人、百姓,拍手叫好。
此暴行,百姓无法容忍。而且还是安禄山的亲卫,胡人。
中外商人看重自己的利益,对抢劫金银珠宝的豪贵痛恨。
在欢和声中,安禄山亲卫人头落地……
安禄山得知此时后,整个人都呆住了,一股寒意直冲脑门。
满怀对李和杨钊的痛恨,他将桌椅砸碎,无可奈何。
他立刻前往兴庆宫,在李隆基俯首请罪,表示自己管教无方。
跪在南熏殿上,声泪俱下,无比悲伤,还拍著胸脯,悔恨不已。
事已至此,哪怕知道自己是被冤枉的,也无从辩驳。
他只能屈辱地承认自己的亲卫抢劫,以免再节外生枝。
因为圣人知道,抢劫绝对不是他指使的。
圣人对安禄山的赏赐,仅次于李、李林甫,看不上那价值数十金的物品。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以后选亲卫的时候不单单要验证武勇,还要测试德行。像李相的亲卫一样,常出名将的风采。”
李隆基见安禄山态度诚恳,便不再追究安禄山的过错,而是用一种语重心长的语气说道。
仿佛是一个长辈,在劝说晚辈一样。
“呜呜……臣记住了,以后臣会擦亮眼睛,以身作则,绝不再犯……”
安禄山抹了一把眼泪。
他哭泣地多汹涌,内心的恨意就多澎湃。
他知道有一就有二,只要李和杨钊找到机会,一定还会再次诬陷他。
李的身份变了,见他被圣人宠信,容不下他啊!
但李就是在他头顶的大山,难以逾越。
他的干娘杨玉环,一直告诫他要向李学习,修身修德。
很明显,不论是李隆基还是杨玉环,更宠信李。
他暂时没有一丝一毫撼动李的可能性。
在东北,这些可恶的契丹与奚,就像泥鳅一样,滑不溜秋,难以平定。
如此,同罗、室韦、这种胡人大部,都态度不明。
后方若不稳定,他只能忍气吞声,慎而又慎。
安禄山以为李的杀人之刀,会再次落下,比这次更凶狠。
同时,他意识到伴君如伴虎,稍有一些不慎,就会性命不保。
“起来吧!李相的法度严于李元,像南山一样不可更改。李相准备处死地方犯罪官吏,警示天下,以保新法。以后不要再犯在他手里了,否则我也不好求情。”
李隆基让安禄山起身,继续告诫。
李顺李隆基心意不错,但从来不徇私枉法。
这一点,李隆基是清楚的。
他这是在提示安禄山,哪怕是在河北,也要执行新法,不要出什么歪点子。
一旦被李找到错误,就是让他这个皇帝为难。
李隆基可不希望他的好干儿被李处死在范阳。
上次在中书门下堂的时候,李已经向李隆基提议这件事情。
李隆基听到李的劝说后同意,给予李先斩后奏,处死地方太守、县令的权力。
但李隆基把这件事情告诉安禄山,明显是坏了规矩。
这样安禄山就会有准备,他治下的豪强、官吏,不会撞到李的刀刃之上。
“臣是胡儿,只会为圣人打仗,开疆扩土,没有治理天下的才干,宰相制定的计划,臣一定认真遵从。”
安禄山感激涕零地向李隆基说道。
李真要玩狠的,他回去后,一定要在地方做好准备。
此事过后,哪怕李隆基摆宴安抚安禄山,也使安禄山提心吊胆。
安禄山越想越气,食不甘味,他只在长安待满七天,就快马回范阳,向自己的僚属严庄、高尚商议对策。
在长安见识到李的权势,曾经不可一世的李林甫,都不得不向李低头。
携诸葛亮剑的李,宛若首席宰相一样。
使职差遣制度下,使李能主持变法,权势如日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