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78节

  自古以来,厉害的医生,如神医华佗,医圣张仲景,都是当官的。特别是张仲景,在汉末为一郡太守。

  至唐代的时候,著名的药王孙思邈被太宗皇帝接见,太宗皇帝见孙思邈仙风道骨,医术登峰造极,对其十分敬重,许诺为官。

  但孙思邈属于道医,悬壶济世,并不接受。

  大名鼎鼎的食疗学创始人孟诜,医术高超,在此时的名气,并不差孙思邈。

  他是孟子的三十一世孙,进士及第,成为武则天时代的中书舍人,可称为“阁老”。

  著有《本草音义》七卷、《本草药性》三卷、《本草集录》二卷、《古今录验方》的甄立言,在此时医学界有巨大的影响力,官至太常丞。

  唐人没有人会觉得医贱,你去找医者救命,难道还能鼻孔朝天吗?

  连达官贵人对名医都以礼相待。

  “启禀陛下,这是臣关于济生堂的计划,请陛下过目。”

  李将奏折呈给李隆基。结婚前就准备好奏折,这几天在天水王府修改完整。

  关于济生堂的事,朝堂还未下定论,只是一个倡议。

  让文武大臣心中有准备。

  “李相立济生堂,取‘救济苍生’之意。”

  “济生堂分三院。一为回春院,专修医术,克疑难杂症,培养医者,为百姓谋福。”

  “二为军医院,主修刀兵之伤,辅修医术,得更精湛医术,治疗伤病。”

  “三为妇孺院,主修女子奇病,接生婴儿,诊治小儿杂病。可招女学童为医。”

  “济生堂之医,可得优厚俸禄,学成后,可赐三品到九品散官。在郡县建立济生堂,泽被苍生……”

  李隆基看完奏书后,缓缓将奏书的大部分内容,告知文武百官。

  这是在询问百官意下如何。

  从出发点上,李隆基看不出毛病。

  李在奏折上写:

  如果能让百姓果腹,只是最基本的皇帝。

  如果能让百姓丰衣足食,可堪为明君。

  如果能让百姓有机会读书识字,可以为尧舜。

  如果能让百姓老有所依,少有所养,可以为圣君。

  如果百姓在灾病的时候,能及时得到医师的救治,可以为千古圣君。

  当今天下,医生的数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无数生病者得不到救治,庸医误人的事情,又时有发生。

  大力培养医生,是天下走向更文明的过程。

  李还提到将陈藏器调回长安,任济生堂主事。

  陈藏器为盛唐第一名医,在开元二十七年,编著十卷《本草拾遗》。

  后世认为《本草拾遗》是《本草纲目》之前的医疗百科全书。

  可见陈藏器的医学造诣之深。

  寿王李在小时候得怪病,就是被陈藏器治好,李隆基表彰其功。

  现陈藏器为三原县令。

  就是李杀鸡儆猴的那个三原县。

  本来陈藏器为三原县尉,李以督常平新法不利为由,罢三原令,顺手就将陈藏器提拔。

  后世评选大唐五大名医,以出生依次为:孙思邈、甄立言、孟诜、陈藏器、王冰。

  除了不慕官职的孙思邈,其他每一个都是官吏,而且官职还不低。

  只是王冰还没有成长起来,他现在才三十多岁。

  并且王冰是李的忠实拥趸。

  王冰也是道医,他自号“启玄子”,年纪轻轻,对《黄帝内经》的造诣极高,能举一反三。

  就是他整天在长安宣传李的《纠婚法》没毛病,甚至还想按照《黄帝内经》,定女子二十一岁结婚的人。

  因为这个年级身体才全部长全。

  王冰拜访过李,为李讲元气之说,教养生之道。李结婚的时候,也邀请他。

  对这种医生,李还是很慕的。

  孙思邈的年纪太邪乎,先不谈。

  但其他道医动不动活八九十岁,哪怕放在后世,也属于高寿。

  如果李隆基同意济生堂建立,李会任王冰为太常博士,管理济生堂的回春院。

  李明摆着告诉学医者,只要医术够强,所著医书影响够大,可以穿上紫袍,位列三品。

  虽然只是散官,标榜身份,没有政治上的权力。

  但这却是无数人的心愿。

  除去诸王以外,朝堂上的三品官吏,文武加起来也不过数十而已。

  “启奏圣人,自古哪有女子学医的?李相真是荒谬!”

  这样的好机会,保守派自然不会放过。

  礼部侍郎达奚和李卯上了,第一个跳出来,直言不讳。

  提高医生待遇就算了,竟然还在济生堂招女医师,这是乱了礼法。

  自古只有王公权贵,将自家女儿私下教导。

  “汉代的班昭能编著《汉书》,谁又没看过《汉书》?据我所知,右相的爱女腾空,正在精习医术,巾帼不让须眉,这有什么不对的?”

  “难道接生孩子,让男人来吗?女子治疗妇女的奇病,必然比男人更能看出门道?大唐是礼仪之邦,文化灿烂,我们辅佐下的大唐,应更完美,更心系苍生。济生堂今日建立,将来拯救数以万计的生命,这不该功德无量吗?”

  李很生气,达奚这不是找骂吗?

  他这次抓住保守派领袖李林甫的女儿说事,谁说女子不学医。

  李林甫面色微变,达奚话刚出来的时候,他就觉得不对劲。

  不应该拿女子学医说事。

  达奚不敢得罪李林甫,不知该怎么回答,再次哑口无言。

  好在工部尚书陈希烈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李相欲建济生堂。其花费估计高于慈幼堂的十数倍,当前大唐执行新法、迁民、慈幼堂,未有钱财去折腾济生堂。”

  “陈尚书此言差矣。古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是创立济生堂,第一阶段就要花费十年以上时间培养医师。也就是说,十年之内,济生堂无法布置郡县,大唐国力蒸蒸日上,难道还养不起济生堂千百人吗?更何况,济生堂在学医期间,可以多救助长安的病人。”

  “今日我们辅佐陛下建立济生堂,是功盖千秋的事情。我个人出两千两黄金,使济生堂前几年不用耗费国库。”

  李直接大手一挥,豪资两千两黄金,建立济生堂。

  他要的,就是济生堂的模式,要让朝廷为济生堂加衔。

  最少十来年内,才能培养第一批合格的医师。

  李要未雨绸缪。

  两千两黄金远远不够造反,但绝对能为他带来巨大的声望。

  因为这钱不是收买军心,在文武百官眼里,这些都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谁知道十年后济生堂要搞成啥样!

第282章 安禄山怒火中烧

  文武百官听李要自掏腰包两千两黄金,大吃一惊。

  他们都知道这些黄金是正当来源!

  圣人奖励过李太多次黄金,绝对超过两千两。

  其他绢、钱、金器、玉器、银器、漆器等不计其数。

  百官吃惊的是李竟能将两千金挥手用在济生堂。

  亲近李的文武官吏,对李的高风亮节满心敬佩。

  一般的官吏哪能想起这些呢?

  而济生堂的出现,在他们心中更为合理。

  这是泽被苍生的大策令!

  连中立派的官吏,都被李的为人所感动。

  别的不说,相公真是一心为国为民,天下的楷模啊!

  以李林甫为首的保守派默不作声,刚才他们已经输一筹。

  李总是搞出这种“苍生大计”,站在道义之上。

  他主动拿出两千两黄金,他们该怎么反驳呢?

  “李相的黄金,皆为军功所得。怎么能奉献出来呢?当今盛世,朝堂养活济生堂轻而易举。朕认可济生堂的建立,但黄金就不必了。”

  李隆基思虑再三后,决定同意开启济生堂计划。

  他没有要求李出黄金!

  李隆基其实不喜欢这种长期投入,却难见成效的事情。

  十年不短,他老了,人生有几个十年?

  况且十年以后,在郡县布局,不知要多少年?

  很可能是二十年,甚至更久。

  李隆基注定无法看到。

  一旦在州郡立下济生堂,花费的钱财将无可计算。

  但李把话讲得十分美好。

  提示李隆基,现在圣人建立雕版印刷,让更多贫寒百姓得有知识;建立慈幼堂,使普通百姓有所依。

  李隆基不一定能看到慈幼堂立于郡县,但他觉得自己一力推行,这算是他的功绩。

  就像汉文帝等许多君王一样,他们死后的名声,远超活着时的声威。

  再比如尧舜,活着的时候,一定不是圣君。

  李隆基认为花费这样的钱财,符合他的身后之事。

  “救济苍生,十年长安,二十年郡县。今陛下英明,得断此天下大计。臣相信今年今日,必名留青史;此时此刻,将是中国的升华,我们礼仪之邦,文明之国,必然如洛阳牡丹花一样灿烂,此臣之夙愿!”

  “臣之所赐,皆出陛下;臣所衣食,皆自百姓。臣只是遗憾黄金放在家中有何用处?臣得蒙厚爱,俸禄都远远用不完。过去汉代的三公杨震一介不取,丞相黄霸两袖清风。这是我辈宰相该学习的。国家在变革,在突破,在强大,臣出黄金两千两,为国家减轻负担,不过是绵薄之力。请陛下应允……”

首节上一节478/6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