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28节

  他父亲安波注从军一辈子,七十岁还在马上,也不过是河西都知兵马使而已。

  他奋斗大半生,辗转多军,是李提拔他为兵马使,然后提拔为副使,再到加大将军,封爵位。以及现在的承诺。

  这让安思顺由是感激!

  “记住我曾经的话,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我的法度很严厉。等监察御史到朔方,不会因为你曾经是我的部下,就对你网开一面。”

  李郑重向安思顺说道。

  能当几年节度使,就看安思顺的本事了。不是是谁都能跟安禄山一样,屁股一坐,就是十几年。

  “末将明白!您的军规,我不敢忘记。”

  新帅否定旧帅,此为常态。

  然李的威名,哪怕离开一军,留下的余威,足以震慑人心。

  作为跟随李几乎参加过所有战斗的安思顺来说,他明白李任何一句话,都不是无的放矢。

  李拍了拍安思顺的手,让他回堂喝酒。

  他又将高秀岩叫出来,也说了差不多的话。

  他准备推荐高秀岩为河东节度使。

  程圭和李光弼资历不够。

  作为跟随李参加多次大战的高秀岩,从军三十多年,有这样的资历。

  高秀岩是汉人,他任几年节度使后,八成会被调回朝廷。或许和历史上一样,当一个尚书。

  高秀岩得知李要推荐他后,对李感恩戴德,发誓一定唯李马首是瞻,听从李的政令。

  李相信他……

  紧接着李又以私事为由,先后与其他将领一一谈聊。

  提到哥舒翰和王难得的时候,只是说让他们做好准备。

  其实他们也不认为自己能做到节度使的位置。

  因为他们只是正使。

  离节度使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国家升平之际,为将者抚其众而已,不欲疲中国之力,以缴功名尔!我曾对王太守说这句话,而王太守做到了,李将军觉得我有没有做到?”

  李询问李光弼。

  “止戈为武,以国家而言,李帅做到了。”

  李光弼向李回答。

  因为李每一战的宗旨,是以牺牲最少,换去最大胜利。

  打败吐蕃后,国力非但没有受损,反而更强大了。

  域外国家争前恐后地向大唐献上大礼。

  这一切都是李帅的勇武和统筹调度。

  “可天下安定,不是将领们乐意看到的。”

  李转向李光弼。

  自节度使登上历史的舞台后,大唐的边将可以说到处挑事。

  军功能封侯拜将,哪管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帅的权力太大,李帅可以削减边帅的权力,以免狼子野心之辈出现。”

  李光弼懂李的意思,向李建言道。

  “我会试试,不过当前国家处处都是凯旋之音。圣人很难同意。”

  他只是敷衍一下李光弼,不可能真正去削减节度使的权力。

  节度使的权力大,不单单体现在兵权上,而是兼任营田使、支度使,甚至采访使。

  有钱、有粮,有募兵的权力。

  使士兵犹如节度使的部曲。

  听李光弼的话,李心中暗叹一口气,李光弼对朝廷忠心不二。

  想说动李光弼在关键时刻站在他这边,恐怕不是很容易。

  李只能和李光弼谈论一些其他的事情。

  他承诺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副使。

  李光弼虽心中感激,却没有高秀岩那种誓死效忠他的举动。

  ……

  “南八,千秋节后回家乡去接家人,不必和他们一起回去,我已经向圣人说好。”

  最后轮到南霁云的时候,李没有问军事,只是道家常。

  南霁云已经得到提拔,镇守柏海的神策军使,右武卫大将军。

  如果不出意外,这个位置要伴随他很久,他要一次次看着柏海冰封,再看雪山融化。

  南霁云的家人在陈留,身为军使,南霁云可以将家人接到河陇。

  哪怕不入柏海之地,只在伏俟城中。

  南霁云一年总要去伏俟城述职两次。

  “李帅的恩情,南八没齿难忘。”

  李直接开口让他去接家人,仿佛一股温暖流入南霁云的心间。

  如今的南霁云已经算是衣锦还乡,尽管邮寄回去不少绢钱,却依然放心不下妻儿。

  有李担保,他可以放心去陈留。

  “柏海苦寒,要保重身体啊!随着吐蕃的修生养息,难免会有其他想法,这些都是你要注意的。”

  李拍了拍南霁云的肩膀。

  “末将明白!李帅心怀苍生,我等戍边小将,只需本份。吐蕃和回纥都已经臣服,国家在李帅的辅佐下一定会变得更繁荣。”

  尽管南霁云很想再与李帅并肩作战,但他知道自己这种小志向和李帅的大志向相比,微不足道。

  李帅文能兴邦,武可安国,古往今来,没有能与李帅比较的人。

  南霁云明白国家百姓生活远远不如开元,希望李帅能够革除弊病,使大唐重现辉煌。

  “回去继续喝酒!”

  李笑了笑,拉着南霁云回屋中。

  一直到深夜,醉眼惺忪,众将才被仆人带到客房休息。

  (本章完)

第256章 千秋节上,李的礼物

  转眼间,千秋节至。

  千秋节休朝,但臣子们却更忙碌。

  王公大臣、皇子公主一大早就为李隆基献上礼物,祝贺李隆基万寿无疆。

  兴庆宫内的花萼相辉楼前,人山人海。

  当然,能参加千秋大宴的臣子,都是在京五品以上的大臣。

  地方官吏派人送的礼物,只能由内侍省接收。

  李隆基一般是不会去观看的,除非内侍省的人发现某种物品较为奇特。如“雪衣娘”之类。

  作为大唐天子,掌天下资源,哪怕地方官吏献上的宝物再稀奇,皇宫内也八成会拥有。

  连多数五品大臣的礼物,都会放在一边。

  因为有自诩清流和真正清明的大臣,奉献的礼物一般,有的价值可能就一个月的俸禄。

  李隆基有天下的财物,也不可能因此怪罪大臣们。

  大臣们都可以携带正妻参加宴会。

  除了李适之外,李的妹妹李玉莹也来到兴庆宫。因为她现在是云阳县主,有资格参加宴会。

  李到兴庆宫后,将一个罐子交给宦官。

  他的礼物要亲自交给李隆基。

  李适之、李等,把李隆基赏赐的金器随便往监礼官那里一。

  “李员外,你的礼物倒是很简便啊!”

  李见李岘只拿一段丝绸呈给监礼官,笑着说一声。

  李岘是信安王李的幼子,现任户部员外郎,户口色役使,这些都是李推荐的。

  “我即使拿出十匹绢,对圣人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而已。圣人千秋,匹绢只是心意,为国尽心,才是最大的贺礼!”

  李岘向李拱手以后,缓缓说道。

  “说得不错,李员外有信安王的风采。”

  李称赞李岘。

  “不敢与先父相比。”

  李岘不卑不亢的说道。

  眼前的天水王,马上封王,他父亲都远远都比不了。

  李推荐李岘,让许多大臣都以为李岘是李的人。

  “两日前我在朝堂上提出的新政策,李员外有何见解?”

  李向李岘询问道。

  李岘是经过历史证明的贤相,一生五次拜相,刚正不阿。

  李隆基寿诞只送一段绢,符合李对李岘的印象,因为历史上李隆基游玩的时候,官吏们争相巴结,送上奇珍异宝,只有李岘什么都不送。

  李岘在评价上甚至超过刘晏,是李想拉拢的人才。

  “冒昧询问,如何能保证老人和孩童在迁徙的时候,不会伤亡呢?如果能处理这点,大迁移则是善举。将汉人充实边境,以保平安,也是自古防备胡人的策略。”

  李岘没有回答,而是向李反问。

  “我从陇右牧监调马三万匹,集车三万辆,携带足够的粮食、帐篷。年迈的老人和哺乳的妇女可以坐在车上,从官道一路至陇右。”

  李向李岘回答道。

  “天水王这样的迁移,代价很大,会有大臣弹劾你!”

首节上一节428/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