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顺、高仙芝、程圭、李光弼、王难得、哥舒翰、李朱师、南霁云。
八位将领站在兴庆殿上,由李隆基亲自授予英雄勋章。
纯金打造的勋章,雕刻著猛虎,栩栩如生。
寓意著每一名将领,是虎将,是英雄。
在群臣的注视下,他们满身荣光。
“臣拜谢陛下……”
当李隆基将英雄徽章挂在他们臂膀以后,八位大将一起下拜。
“卿等平身!”
李隆基认为这些将领会誓死效忠他,非常满意。
此时,高力士取出诏书,在台上宣布对八位将领的封赏。
“封安思顺为右千牛卫大将领,授上护军,封渭源县男,其他官职不变……赏黄金百两,绢千匹,金器十件……”
“迁南霁云右武卫大将军,授上护军,封华亭县男,其他官职不变……赏黄金百两,绢五百匹,漆器二十件……”
……
诏书宣读完毕,南霁云、哥舒翰等八人再谢。
其中,南霁云本就是大将军,只是变为右武卫大将军。
加上南霁云,共有四人被封为大将军,其他四位皆是禁军将军标榜身份。
所有大将都封有爵位,虽只是最低的男爵,但在当前,已属富贵。
“天水王统帅大军,以极小的代价,全歼吐蕃三十三万大军,擒拿吐蕃赞普、诸附属王,功绩自古罕见。玉麟勋章,正是为天水王准备……”
李隆基从宦官捧著的锦盒中,取出一枚玉质勋章。
勋章是由宫廷第一玉匠雕刻,麒麟活灵活现,似要跃出一般。
和其他勋章不同,英雄勋章和玉麟勋章的另一面,雕著获得者的主要官职,勋爵,姓名。
河西陇右河东朔方四镇节度上柱国天水郡王李。
旁边还有小字,天宝三载八月三日授。
很明显,这些小字是确定日期以后,刚刻下的。
李隆基亲自将玉麟勋章,挂在李的臂膀上。
最顶级的美玉,凝聚著最厚重的气势,不说武将,就是文臣也十分羡慕。
有大臣小声私语,如果按照李的功绩,来定位玉麟勋章,恐怕以后没人能获得。
“臣拜谢陛下!”
李向李隆基拜谢。
他提出的勋章制度,却获得最高的勋章。
只要这勋章制度,不被李隆基玩坏,绝对可以增加边军士气。
但在“君轻爵位,人觊贵宠”的风气下,李隆基为了面子和虚荣心,以后很可能会授予更多的玉麟勋章。
勋章授予完毕后,众人退回座位上。
开始日常的朝参。
在左右相将中书门下的事务汇报以后,李隆基特意向李询问青海、柏海、九曲、洮阳、积石五郡的发展计划。
“启奏陛下,新开拓五郡,面积数千里。然当今五郡除了军队,大部分为胡人。只有迁徙汉人,开垦荒地,才为长久之计……”
“臣建议迁河南、河北等诸郡县难民和无地、少地的百姓,到五郡耕耘。如此,不下十年。青海、九曲五郡就会如汉代开拓的河西四郡一样,永远扎根在华夏,此为无量之功……”
“不过迁移百姓时要准备妥当,粮食、帐篷,最好在春天时迁移。”
“为吸引百姓背井离乡,朝廷要许诺每家每户到陇右后,可得多少地,以每邻共享耕牛一头,每户分母羊两只。农具、基本生活用具,朝廷分发。发动河陇边军,砍伐树木,开凿砖石等等,都要有清晰明确的要求。”
“数千里迁移,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悲剧,所以当列为国家大事!”
李出班向李隆基禀告道。
为河陇迁移百姓,是他入朝堂要做的大事。
哪怕是盛世,天下间依然会有不少难民。
他们因为天灾人祸,无地无房,有的被豪强吸取,有的依旧吃草根,啃树皮,四处流亡。
李隆基也知道土地兼并下的惨烈,他在开元二十四年下诏《听逃户归首敕》:“黎无业,户籍无人,忍辱负重,迁居他乡,仆役领取俸禄,苟且偷生”。
让地方的官吏放百姓迁居他乡,苟且偷生。
可一道诏书,并没有止住土地兼并,反而更加激烈。
同时,由于开元后期李隆基贪图享乐,很多事情都被地方官员欺上瞒下,以为难民已经变少。
不论哪个朝代都会出现大量难民,街头都会有乞丐,这无法杜绝。
李的话音一落,朝堂上一片哗然。
李的话其实是非常公道公正的,但让许多大臣不满。
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
如果李把他们,和他们亲族的佃户给弄走,谁给他们种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望他们的子嗣去耕种吗?
地再好,如果无人种,将来必重归荒地。
看李的架势,怕是要迁几十万人。
第254章 朝堂的争辩,再兼三使
“启奏陛下,臣认为迁移百姓要慎重考虑。河北道、河南道的耕地,足够百姓耕种。如果大量迁移,会使许多良田变为荒地。而天水王所设新郡,皆是苦寒之地,粮食不振,何必舍本逐末呢?”
礼部侍郎李岩没有忍住,向李隆基启奏,劝说的意思很明显。
“启奏陛下,李侍郎说的不错。几千里携老扶幼,对百姓所伤更甚其他。”
“……五郡胡风未化,不宜迁移百姓。”
“不能迁……”
“请陛下三思。”
果然,李的提议遭受到阻挠。
这些人平时可能与李林甫不对付,自诩清流。
如果奸臣失势,他们会立刻出来口诛笔伐。如果触及到自己的利益,他们如同被踩到尾巴一样跳起来。
有大臣在思考李所说迁移百姓的好坏。
也有人觉得李所言不错。
李隆基当然偏向李,但架不住这么多人反对。
“天水王,你如何看待李侍郎之言语。”
李隆基将话抛给李,想看李如何去应对。
“启奏圣人,李侍郎纯属无稽之谈。”
李向李隆基一拱手后,直接开怼。
并扭头面对李岩道:“李侍郎,你去过九曲和青海吗?知道柏海是什么样子吗?”
“不曾去过!”
李岩虽然畏惧李的权势,但关系到他的利益,绝不能任由李胡来。
李林甫都不敢得罪天下豪强大族,李凭什么敢?
“九曲之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能开垦的良田以万顷而计。青海周围也尽是沃野,吐蕃败走的时候留下无数田地。即便九曲和青海,不如中原之沃土,但五郡面积之广大,足以靠粮食养活百万百姓,且那里本就是吐谷浑的故土,到处都是优良的牧场,驱逐吐蕃后,五郡大小牲畜数百万,分给百姓一批,将来牲畜会越来越多。难道百姓会生活的比当佃户时还差吗?”
李向诸大臣讲述九曲和青海,有理有据,他是以民为主。
“如果佃农离开河南河北,那里的良田谁来种?总不能让中原肥沃土地长满荒草吧?”
李岩见李气势汹汹,心中一虚。但最终又咬牙直著脖子反驳道。
“那就得问问天下苍生,是想给豪强大族种田,还是想迁移新郡?”
“天下之治乱,不在于一姓之兴也,而在万民之忧乐。你觉得百姓当佃户时,国家更兴盛?还是百姓家有余粮时,国家更繁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你读圣贤书,没读明白吗?”
“还有,你是国家大臣还是豪强?豪强的土地荒废,你操什么心?”
李连连质问李岩,说完他又拱手向李隆基说道:“回陛下,一寸山河一寸血,五郡领土,是将士们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大雪纷飞,呼气成霜,青海结的冰有数尺之厚,英勇的将士冒风雪千里,五郡到处都是将士们的血迹,至今有尸骨未寻到。取得这样的疆土,就是为更多百姓迁移富庶,臣觉得任何阻碍迁移的人,都包藏祸心。请陛下明鉴!”
他声音宏大,响彻宫殿。
每说一句话,都能在空旷的大殿上,产生回音。
“我……我……”
李岩被说得心神颤动,欲言又止。
他是今年丁亥科的主考官,李的话,没留丝毫的面子。
李引用后世名言,让大臣们内心不平静。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李口中的“一姓”,很明显指的是豪强大族。
在大臣心中,豪强是李眼中的眼中钉,肉中刺,不管干什么,都要锤几下豪强。
这次更狠,直接釜底抽薪。
李淡然自若,这才哪跟哪啊!
等青苗法出现后,让豪强大族难以兼并土地。
“右相是什么意见?”
气氛僵住的时候,李隆基问李林甫。
他心底是同意李迁移百姓的,无他,可以彻底将五郡归为华夏,他就有超过汉武帝的功绩。
如果五郡汉人太少,将来必定会出现变故。
而且李那句名言也打动李隆基,能做到万民的忧乐,才是当之无愧的圣君。
如果豪强闹起来,就由李去对付。
“呼!”
李林甫轻呼一口气出班,在走向案前的时候,李林甫下意识地看向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