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411节

  “林常侍在禁中,我哪能关照呢!回去后还要靠林常侍美言几句。”

  李向林招隐客套一声。

  “哪里!这是中书省和兵部的文书,由我转交,请天水王过目。”

  林招隐摆了摆手,又将两份文书交给李。

  李打开文书,发现是准许创建神策军、绥戎军、定戎军的文书。

  同意李的建议,任南霁云神策军使,李晟和张万福为神策军副使。

  绥戎军使为段秀实,定戎军使为曲环。

  青海郡太守刘晏、积石郡太守杨绾、柏海太守高适。

  许多将领的职事官和勋官被晋升。

  其他获得英雄勋章者,入朝后会被圣人加封。

  苏毗王没陵赞被封为怀仁王。

  成为李管辖区域内,唯二的王。

  其他的胡人部落,直接由大唐新设计的郡县管理。

  李可以随意调动那些胡人部落的兵马和人力资源。

  除了文书,每个官吏的敕牒和鱼符都有携带。

  在亲卫的拱卫下,李和林招隐一起回湟水城。

  节度使府衙内设宴款待,为林招隐接风洗尘。

  宴会席间,推杯换盏以后,林招隐问李:“圣人特意让我询问天水王,大概什么时候,可以押送吐蕃赞普和吐蕃诸王大臣回长安?圣人想要早点目睹这种功绩。”

  如果是死人,直接传首长安。而主帅献俘,是将帅的荣耀。

  当初李生擒乌苏米施,加上王忠嗣胸怀宽广,使李声名满长安。

  而这一次的献俘虏,必有由李出马,派任何一镇的副帅,都不得李隆基心意。

  “吐蕃龟缩回雪域高原,目前还不知其内形势。征服的通颊、苏毗、党项、青海吐谷浑等,还未彻底稳定。需待神策、绥戎、定戎三军完成组建,将河西、河东、朔方的骑、步抽调离开,我才可以回长安向圣人献俘虏。预计五月底到六月出发,八月之前到达长安……”

  李向林招隐回答道。

  只要神策等军没有创建好,他就一日无法回到长安。

  “天水王深谋远虑,为国家为圣人鞠躬尽瘁。我会将此话转达给圣人。”

  林招隐点了点头。主帅有诸多考虑,他无法多问。

  现在已经三月下旬,八月之前到长安,也没多长时间。

  李又陪林招隐聊天一些长安的事情,林招隐知无不言,还告诉李他的家人皆被受封。

  见张道斌来拜见林招隐时,李才起身失陪,给他们两个太监说话的空间。

  宴会上,僚属们纷纷向李敬酒,祝贺李封王。

  此时,高适和刘晏在宴会上,他们两人心情复杂。

  判官、行军司马,到新郡太守,还能掌握胡人兵权。

  无疑是高升的!

  但李把最心腹的判官调走,很明显是志不在此。

  意味著他们将脱离李。

  李经常流露出澄清四海的志向,使天下间海晏河清。

  而李的入相之势,再明显不过。

  就看圣人能不能过去心中的坎,让刚及冠的李,坐上天下文人士子最向往的职位。

  郡王虽是王,但宰相位更重。

  因为王只是爵位。宰相是权力。

  是李的权力,衬托出现在天水王的显赫。

  一个身为王的宰相,将贵气逼人,

  长安其他的郡王都是遛狗逗鸟的闲人,不敢掺和一丝一毫的政事。

  “两位太守,祝贺你们成为一地父母官,希望将来有一日能完成心中的抱负。”

  李看刘晏和高适向他敬酒,欲言又止的模样,主动开口。

  “我受天水王的恩德,只是遗憾时间太短,没有机会报答!”

  刘晏一脸难过地说道。

  几年时间,他从一小小的县令,摇身一变为大郡太守,全赖李。

  “我为国家推选贤人,你们尽忠为国,就是对我的回报。虽尔治下多为胡人,但我相信你们终有一天,会飞往更高的地方。安民之道,在察民间疾苦也!不要想著是国家养育百姓,而是百姓养育国家。”

  李笑了一笑,对高适和刘晏安慰道。

  他一直有一件非常苦恼的事情,就是担心他造反的时候,他麾下的将领,特别是文官,不听从的他。

  反而回过头对他口诛笔伐。

  他为心中的理想,可放弃一切。

  但在根深蒂固的思想中,或许他就是一王莽、曹操一样的反贼。

  他之前一心想著提拔贤臣。

  而贤臣们面对那种事情,或许会与他背道而驰。

  不过即便知道有那么一天,李也会坚定不移的用他们。

  李不忘思考对策,希望有上等的计策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

  “达夫,如果我们天各一方,别忘了书给我一篇诗歌,我只要你安好,不要寄来思念。”

  李又动情地向高适说道。

  蝴蝶效应,已经在高适身上体现。

  李明显感觉到,历史上高适的有些名作,不会再出现了。

  反而是更多雄阔的山河壮丽停留在他的笔下,堪称千古绝句。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这样的失意和不得志,高适不可能再作出来。

  甚至他“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转而变成豪放的诗歌。

  李虽抄袭名篇,但从不抄袭这个时代的诗人。

  即便如此,也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但愿还能与李帅一起骑马跨越大好山河。”

  高适本阔达,也不禁流泪。

  天宝三载的时候,他已经穷困潦倒了。

  自幽州归来,前途一片黑暗。

  刘晏好歹贵为县令,而他是一介白身。

  李帅是他真正的伯乐。

  没有李帅,他都想回老家耕种了。哪还有今日的扬名?

  在李身上,高适看到他为官的方向和人生的意义。

  崇敬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李只是拍了拍高适的肩膀,又转而向其他僚属。

  今日宴会只有李晟和张万福两名将领。

  二人都想继续追随李。

  他们也是刚知道自己被李提拔为神策军的副将。

  “我想入长安为官,你们要追随我入长安吗?”

  李反问他们。

  二人顿时说不出话来。

  “你们年少,我也年轻。我们会有机会的。我的神策,所向无敌。神策成军,可不要辱没威名。”

  李又安抚他们一句。

  “我等谨记!”

  李晟和张万福坚定地说道。

  一场宴会落幕,虽然是欢迎林招隐的宴会。

  但李才是主角。

  连林招隐都频频向李敬酒,不敢托大。

  七天时间,转瞬即逝。

  一大早,李正在宅院中抚琴,长离在旁边指导。

  所弹奏的,正是《水调歌头》。

  李吩咐长离,今年之内,千万不要把此词传出去。

  廖峥嵘到院子后,站在一旁,准备等李一曲完毕。

  “噔……”

  但李直接按住琴弦,中止弹奏。他知道廖峥嵘找他有事。

  “启禀李帅,已经探查清楚。确实有燕赵之地的蟊贼想行刺您。我们已经秘密抓到其中一个蟊贼,得知其他蟊贼的确切位置,是否将他们一网打尽!”

  廖峥嵘上前向李拜道。

  他称呼那些为豪强卖命的侠士为蟊贼,显然是看不起他们。

  轻生重义勇于急人之难。

  锄强扶弱,拯溺救焚,才是真正的侠士。

  就像李帅曾说过的那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他们有多少人,我平时过市,他们不敢动手吗?”李问廖峥嵘。

  “回李帅,他们有二十多人,伪装成商队而来。他们见您穿著盔甲,又有铁甲护卫,不敢贸然上前,还在寻找机会。”

  廖峥嵘回答道。

  “明日我会送特使离开湟水城,你们在远处跟著我即可。我要将他们引出来。”

  李向廖峥嵘说道。

首节上一节411/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