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
唐军五千轻骑,踩著积雪到达星宿川。
无边壮丽的山河,在这一瞬间被打破宁静。
一队队的唐军骑兵散开,将营帐的区域分割包围。
有的人从牧场逃出,依旧被唐军追上。
在唐军的刀枪之下,千户所没敢反抗。
纵然对唐军恨之入骨,在长者的要求下,他们放下弓箭、投石索、刀矛。
这里的千户长去青海后,再也没回来,他们失去主心骨。
李令士兵,不得伤害这些老弱妇孺。
只是将千户所内的吐蕃贵族给抢了,金银珠宝带走。
至于牲畜也被没收。以后这些牧民为唐军养牲畜,李保证他们饿不著,冻不死。
立场不同,李在征服吐蕃前,无法像对待吐谷浑一样对待吐蕃。
治下的吐蕃人,李已经想到治理办法。
他麾下有许多吐蕃男子俘虏,不论是之前的九曲,还是现在柏海以北,唐军所俘虏的吐蕃百姓,估计有数万帐,数十万人。
如果这数万帐有家人活著,只要好好为大唐办事,就把他们男人放回去。
至于那些充当劳役的吐蕃俘虏,哪怕没家人赎他们,也可以安排他们与吐蕃女子婚配。
在大唐俘虏中,不论是吐蕃奴隶,还是吐蕃人,都是一样的待遇。
如此,吐蕃奴隶更容易归附大唐,为大唐所用。
当然,这只是初步控制柏海以北的吐蕃人。
以后还会筹备其他的计策。
“启禀李帅,千户所中有老幼马匹一千余匹,牛羊牲畜十一万余,其中以幼年居多。”
高适统计牲畜的数量后,向李汇报。
“此千户所是纯粹的游牧千户所,牛羊不少啊。”
许多牲畜是幼年,其年长的牲畜,应该都被赶到青海当粮食了。
许多吐蕃千户所都是一边种地,一边游牧,那样更加稳定。
“这里水草肥美,只要没有疾病,牛羊一定大丰。”
高适向李说道。
在敌对关系下,高适认为征服吐蕃人没什么不对。
之前吐蕃在达化屠城,唐军要是把吐蕃人放走,那才是缺心眼。
李已经很仁厚了,之前皇甫惟明可是在九曲大开杀戒,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被俘虏的吐蕃人,李一直要求各地管理者,使他们吃饱穿暖,不得虐待,违者严惩。
吐蕃人只要好好干活,不搞事情,在大唐境内都活的不差。
“达夫,几年前,我一直想著看到黄河的源头,现在我做到了。”
李与高适一起,来到约古宗列曲。
“黄河波澜壮阔,他的源头竟然如此窄小。这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吗?”
虽然此地结冰,但高适仍能感受到一脚就能迈过去的地方,若非李所说,他不敢相信这是黄河的源头。
汉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一直在寻找黄河的源头。
但却找错了,那时汉人推测叶尔羌河是黄河的源头。
用后世人的思维看,这错得很离谱,叶尔羌河可是在西域。
但寻找黄河源头,自然不能顺著黄河向上游行走,因为许多是崇山峻岭阻挡,不可能过去。
就比如多玛距离柏海很近,但隔著许多山峰。
以至于有汉人到达星宿川,却不认为这是黄河源头。
由于山脉阻隔黄河路,再看一条小溪,这太离奇了。
在世人眼中,动辄咆哮,造成万人苦难的黄河,源头一定有让人幻想的故事。
“黄河的源头,不过是几个泉眼。这股涓涓细流在漫长岁月中冲刷、沉淀,最终汇聚成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
“达夫,我们要努力啊!”
李知道高适一时难以理解,大有深意地说了一声。
“李帅的广博,属下无法企及。属下一定跟随李帅的脚步,见证您的伟大!”
高适放平心态,向李拱手一礼。
别人这么说他不信,但他相信李帅。
李随即让随军将这一大事件记录。
天宝六载,一月二十一日,四镇节度使李探黄河源头……
包括黄河源头的形成,和其他细节,都会呈给李隆基和天下百姓。
第241章 河源勒石,丰厚的战利品
三日后,李又带将领、僚属,观看黄河源头。
他以黄河源头泉水晶莹如玉,而流经中原变得混浊而举例。
希望僚属和将军们不忘初心,千万不要在滚滚岁月中染成黄色,变得狰狞可怕。
许多僚属和将领都将李的话记在心里。
高适和岑参分别写下《贺李大夫柏海擒赞普》和《与李大夫巡河源》,纪念李将黄河源头纳入版图的功绩。
颜真卿写下《大河序》,在序前,写下大非川之战的始末,有马踏柏海,有生擒赞普,有过星宿川,有问黄河源头。其中提到除李外,数十名胡汉将领。
此序字为楷书,威猛刚直,大气磅礴,李爱不释手,观看者称赞不已。
等李回河西后,会召集能工巧匠将《大河序》和颜真卿的战表按照颜真卿的字体,刻以大碑,矗立于黄河的源头。
勒石记功!
黄河是华夏的母亲河,无数皇帝、文人梦寐以求黄河的源头。
李将大唐疆土开拓到黄河源头,这比平常的开疆扩土功劳更大。
李灵感一来,也写下《星宿河源歌》,这首五古共二十句,十韵。
此为他第一首原创诗歌。
竟一挥而就,没有丝毫停顿。
之前李苦学格律,虽有写诗,但问世不过片刻,就被李毁掉。
因为自己写的诗和他的抄袭的精品无法比较。
现在写出的《星宿河源歌》李觉得是精品,所以大胆问世。
经历两世,又看民间疾苦,从军数年,身经百战。
虽不一定像一流诗人一样。
但一生之中,总要留下几首篇章。
诗歌是盛唐气象,在这飞扬的时代,连李林甫都能写几首诗,李也早已融入大唐。
随后,李在黄河源头附近,亲自射杀十余只成年白唇鹿,与僚属、将领们分享鲜嫩的鹿肉。
这些鹿肉肯定不够柏海的所有士兵吃,李将一部分鹿肉赏赐给斩敌五人以上的兵卒。
其他的士兵也只能吃羊肉了。
士兵们因此更加用心用命,李帅亲手射杀雄鹿,赏赐给勇士,这是何等的荣幸?
李又在柏海慰问生病的士兵。
这些士兵不适合颠簸,就在柏海养病。
等适应这里的环境,就会好许多。
李命令巴颜喀拉山口的荔非守瑜,香日德河的哥舒翰,柏海的辛云京暂时镇守驻地。
荔非元礼带著一千健儿未捉到尺带珠丹,最终与李在柏海汇合。李没让他回去,令他暂时驻扎在星宿川,看好那些吐蕃牧民,牲畜也要给他养好了。
李还指望这些牲畜能繁衍更多,星宿川,约古宗列曲、柏海周边都可以创建牧场,又不缺乏淡水。除了海拔高,天寒一点,没有其他毛病。
不论什么时候再进攻吐蕃,柏海一定是最前线,李要经略好。
他已经想好,以巴颜喀拉山口为分界线,包括约古宗列曲、柏海、星宿川设立柏海郡。
至多玛,和多玛东西的数百里地域,设苏毗国,归苏毗王管辖。
这样苏毗国就会被大唐夹击,他们想反唐都难。
其实在巴颜喀拉山口以南还有苏毗人。但那些苏毗人高度与吐蕃人融合。
比如苏毗蔡邦家族,为吐蕃四大尚族之一,实际上以吐蕃人自居。
那些李暂时管不到。
二月初,李带著亲卫和赤水跳荡,押送著吐蕃赞普和诸部王大臣,来到巴颜喀拉山口,顺著大非川古道北上,到达多玛。
在李前往柏海的时候,唐军骑、步攻破没庐赞的部落,由没陵赞出面,收服苏毗人。
又依靠投降的青海吐谷浑,轻而易举地收服迁徙在伏罗川一带的吐谷浑部。
剿灭其贵族,没收贵族的财富、牛羊。
特别是吐谷浑王室,让唐军收获不少金银财宝。
李准备将吐谷浑部迁回青海,那里有现成的耕地牧场。
党项、通颊等部的将领主动投降。
投降的将领,没有惩罚,金银照样归他们,只是责令他们不要剥削百姓,否则严惩。
以后他们依然是将领,只不过是大唐麾下某郡兵将领。性质与慕容曦皓麾下的吐谷浑兵一样。
李知道,对于主动投降的部落,一定不能行兔死狗烹之事,失去信誉,下次别的部落将不敢投降,只会死拼到底。
而其他的王室、贵族,和吐谷浑王室一个结局。
这些王室和贵族,还有一定影响力,将这些王室贵族囚于一处,单独服役。
只要没有王室、贵族,这些胡部的百姓,更容易教化。
至于吐蕃部落,依然按照对星宿川千户所的方法,驻军看守,解其兵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