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63节

  “丰安军城,是我从军的第一站,我一生都不会忘记那黄河沙漠间的城池。其他我们相距的并不远,我时常路过的黄河,从丰安军城前流过;夜晚我们又能看到同一个月亮。也不需要多说什么了,几年未有战事,看们的箭矢够不够准,矛是否锋利。让我瞧瞧,我离开后的丰安军是什么样子!”

  李拍了拍阿史那扶汶和王思礼的肩膀,动情地说道。

  “虽我丰安军只有两千骑,但绝对会全力拼搏最大的军功,不辱没李帅的声名。”

  王思礼坚定地说道。

  “李帅,您看着吧!我们丰安军按照您的方法训练,现气势如虹。”

  阿史那扶汶听到李的话后,更为感动,强忍着落泪说道。

  “我拭目以待!”

  周围这么多人看着,李没有多说。

  朔方骑兵到来后,已经闻到满天飘香煮羊肉的味道。

  一路风餐露宿,这是对朔方军的犒劳,黄昏时将士们都可以享用一顿。

  在程圭的陪同下,李检阅诸军。

  让诸军将士看一看他。

  有些士兵只听过李的威名,没见过李本人。

  最开始,都说李是仅次于王忠嗣的名将。

  然后以“王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并称当世。

  收复九曲后,李的威名已超过王忠嗣。

  遗憾的是,王忠嗣退场!

  朔方、河东,将领们皆无奈、愤怒,因为他们知道王帅不可能谋反。

  好在李横空出世,接替王忠嗣的职位。

  甚至在名声上,李更甚王忠嗣。

  王忠嗣治军严谨,爱兵如子。

  李同样,同时,李有一种别样细腻,王忠嗣不具备。

  用河陇士兵的话来说,李帅行至,如泉流心中。

  检阅士兵完毕后,李才与王思礼、阿史那扶汶深入交谈。

  其他将领,也与河陇的僚属认识。

  在露天的野宴上,一脸稚气的少年,引人注目。

  这少年虽有五尺高,但嘴上一根毛也没有。

  他是浑释之的儿子浑,今年仅十一岁。

  河陇的将领、僚属觉得浑释之将儿子带到战场上,有些儿戏。

  甚至还有僚属开玩笑有没有乳母跟过来。

  引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不要小瞧我,纵敌人七尺之躯,也不过一箭而已。”

  浑此时就是就是孩子,哪受得这种嘲笑,他又蹦又跳,拍了拍背后的牛角弓,试图证明自己很厉害。

  但他的举动却让僚属们不以为然。

  “郎君还是待在湟水城好,不要为汝父填麻烦!”

  吕笑着向浑说道。

  “我来河湟,就是为立跳荡之功!怎么能待在城中的。”

  浑当然不愿意。

  他的话让人更忍俊不禁,一个小娃娃竟然想立跳荡之功。

  车神塞的儿子车光倩年十三,英俊非凡,李帅甚至都召见过,允许车光倩在军中习武。

  但从未想过让车光倩在这个时候上战场。

  “让你们看看我的厉害。”

  浑释之没在身旁,浑不允许别人轻视他。

  他拿起一根长矛,扎在湟水边。

  然后退到四十多步外。显然是要露一手自己的箭术。

  直到现在,也没人相信浑能射中长矛。

  “铛!”

  浑心平气和,取出箭矢一下将牛角弓拉开射出去。

  一声金铁之音,长矛的矛刃与箭矢接触,长矛也应声而倒。

  周围的朔方骑兵一阵呼声,虽然浑是毛都没长的小孩,但他毕竟是浑释之的儿子,他显露出高超的技艺,朔方骑兵也有面子。

  这一手,河陇的僚属惊到,再也不敢小瞧。

  他们感叹浑是不是打娘胎里就开始练箭?

  李得知这件事后,立刻让亲卫送给浑最肥美的羊腿,表示对浑的青睐和赞赏。

  这小子不能按照常理出牌,历史上的浑十一跟着浑释之巡视边塞,十二岁立下跳荡之功,十四岁随军击破叛乱的胡州贺鲁州,十五岁参加哥舒翰发动的石堡城之战,勇冠三军。

  同时,送浑羊腿,表达与浑释之冰释前嫌,让浑释之安心作战,他不会小肚鸡肠去对付浑释之,也不会功而不赏……

  (本章完)

第226章 大非川之战开启,焚烧草原,日夜不息

  八月底,李光弼率领以天兵军为主的两万河东骑兵,来到湟水城。

  此时,朔方骑兵已经渡过黄河,前往安人军后方安营扎寨,适应环境。

  安人军聚集的兵马,已不比九曲少。

  如果朔方、河东能适应环境,这一方的兵马,将异常精锐,毕竟皆由边军组成。

  李同样用接待朔方军的礼遇,迎接河东军,并为河东军准备水煮羊肉慰劳。

  “河东兵马刚至,李帅甚厚待,如有吩咐,将士们愿在第一线,扫灭吐蕃。”

  夜晚的篝火前,李与李光弼坐在一起。

  河东军临近黄昏才到湟水,等李检阅好队伍,已经是夜晚时分。

  曾经的少年,还是少年,但身上已经有一种厚重的威势。

  李光弼比程圭更了解李。

  他从李营救王忠嗣和其他的诸多事迹,看到深层次的东西。

  李的目标是出将入相,而非他们这些武将。

  “我们估算吐蕃有三十万大军,诸军皆在第一线,河东军我会妥善安排。”

  李向李光弼说道。

  他觉得李光弼和许多将领不同,这家伙和安思顺很像,对大唐的忠心是出了名的。

  安思顺连弟弟安禄山拉拢都不造反,反而状告安禄山不臣。

  别看安思顺现在是李的下属,实际上李造反,安思顺不会跟他。

  高秀岩倒是有可能跟随。

  李器重安思顺,是因为安思顺有军功,有能力,他按照功劳封赏。

  有机会李会将安思顺升迁,离开河陇。

  想让李光弼在关键时刻投靠他,也不容易,先试试在这段时间培养感情。

  “敢问李帅我军何时与吐蕃开战?”

  本来李光弼想询问一下王忠嗣之事。

  但想了想还是没开口,毕竟在现元帅身边谈论前任元帅不合适。

  李光弼是王忠嗣一手提拔的,从都虞候,到朔方右厢兵马使,再到河东都知兵马使。

  王忠嗣走到哪,就将李光弼提拔到哪,这种恩情如山。

  自王忠嗣离开太原,再也无音信,李光弼连一封信件都无法传送。

  他觉得王忠嗣太冤枉。

  国家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失去一员战无不胜的名将。

  李光弼无法询问王忠嗣之事,只能问一些战况。

  此战的规模,甚至超过大非川之战。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战役。

  也是李一手推进。

  李不断的斩、俘吐蕃和吐蕃诸部,使吐蕃不得不倾国之力,与李决一死战。

  “我军暂时与吐蕃大军对峙,伺机攻击从伏俟城古道、大非川古道运输的粮草……”

  李把他们的计划告诉李光弼。

  作为河东骑兵的主将,李光弼有资格知道战术。

  “此为大谋略啊!吐蕃大军,尽在李帅的棋盘之上……”

  李光弼听李的讲述后,觉得吐蕃遇到李这样的对手,是他们的不幸。

  就算知道自己的虚实之计被识破,吐蕃想撤离也已经晚了,除非舍弃十万大军。

  当然,不排除吐蕃不服气,依靠兵力优势,与唐军硬碰硬地干一仗。

  “李将军有什么更好的对策吗?”

  李向李光弼询问。

  “末将有一浅薄之见。”

  李光弼想了想,向李说道:“李帅说过,敌军三十万,每天都能吃掉一座大山。吐蕃不单单兵甲众多,还有以百万计的马牛羊。马牛羊不可能一直吃粮食。等草木完全枯萎后,可以将吐蕃军营附近的草场全部烧毁。短时间或许没问题,时间一长,敌军心必然更慌。破绽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了。”

  “李将军的建议很好,吐蕃以粮食和牛羊为食,他们的战马也要吃大量草料,烧毁草场,是逼迫他们做出抉择。”

  “不过我觉得再等等,河东军刚至河陇,不适应环境,待完全适应以后,再进行烧毁吐蕃的草场。”

  李认可李光弼的建议。

  现在不是逼着吐蕃鱼死网破的时候,等河朔骑兵适应以后再行动。

  烧毁吐蕃附近的所有草场,有可能会打乱李的计划,但李觉得收益更大。

  ……

首节上一节363/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