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55节

  严庄尽心尽意地向安禄山劝说道。

  他没有显赫尊贵的家族,却满怀执宰天下的指向,他不妄想走正途,所以只有这一条路。

  从严庄的话语中就能明白,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他不相信道义。

  曲沃代翼,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不都是正统吗?

  谁会嘲笑隋文帝杨坚窃国?

  谁会鄙视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

  他认为安禄山问鼎中原以后,他和安禄山在若干年后,也会留下美名。

  “严先生说得不错,李看似掌握四镇节度使,但他能不能打赢吐蕃还不好说!自古拥重兵者,为皇帝所忌。李少壮,他是您的大敌,可以在长安传谣言,一旦圣人猜忌,他就是王忠嗣的结局。等他失势以后,中丞再派人杀死他。”

  高尚也趁机向安禄山说道。

  他名为高尚,实际上一点都不高尚。

  他曾经游历天下的时候,老母在乡里以乞讨为生,他不回去奉养,而是追逐富贵。

  高尚在白身的时候,发过誓言:“即便像古代豪杰一样造反举事而死,也不愿意啃著草根子而生。”

  这不是一个吃素的人!

  为追求富贵,高尚可以造反举事,能遇到安禄山,也是他的运气。

  “二位先生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再积蓄力量。”

  安禄山只能遏制住想得到李隆基一切的愿望。

  准备在背后中阴李一下。

  目前看来,李是他最大的绊脚石。

  回到范阳的安禄山,哪里还有在兴庆宫时的嬉皮笑脸,除了肥胖外,他坐在榻上,目露威严。

  “中丞,待圣人诏书来后,我们需要立即讨伐奚、契丹,为静乐公主和宜芳公主报仇雪恨,尽早将捷报传达长安,为将士们奏功领赏。”

  严庄是一个有耐心的人,他让安禄山耐住情绪。

  此次剿灭奚、契丹,可不仅仅是为了军功。

  他为安禄山制定的战略是征服东北的奚、契、同罗等部族,让后方没有后顾之忧。

  否则以平卢、范阳两镇的兵力,是绝对不够的。

  他们南下的时候,一定要带著胡兵一起。

  这样才有胜算。

  如果契丹和奚效忠唐庭,他们一旦造反,必然腹背受敌,若被牵制,等唐军其他边镇调遣过来,就是兵败身死的结局。

  “大军已经准备好!待诏书前来,一定攻杀契丹王李怀节,奚王李延宠。即便他们投降,也不可让他们活著!”

  安禄山拍了一下床榻。

  “中丞,契丹、契部落很多,即便杀死契丹王和奚王,也很难让北面的其他契丹、奚部落归归服,需要边打边拉拢,许他们利益,组成同盟。”

  严庄向安禄山说道。

  “严先生真乃我的谋主,刘邦与萧何,正是我们的故事啊!”

  安禄山已经不止一次向严庄和高尚承诺。

  他知道想要逐鹿天下,凭借胡人的脑子是不行的,必须有严庄、高尚这种知识广博的汉人读书人辅佐。

  将领他更喜欢胡人。

  同族同源,才会忠心。

  否则他以粟特和突厥的血脉得到天下,谁又能守护呢?

  “待平定奚族、契丹后,中丞可向圣人上奏异象发生,如李靖、李绩这样的忠臣在梦中显灵,为他们立庙。圣人很喜欢这样的事情。”

  高尚也在一旁向安禄山建议道。

  “高先生也是我的张良啊!”

  安禄山读过汉人的史书,知道如何拉拢人心。

  一次会谈,让安禄山心安许多。

  除了造谣李外,就是积蓄力量,收服奚、契丹,等待机会。

  如此大事,只有安禄山和严庄高尚三人清楚,其余连他的儿子们都不知道。

  ……

  七月下旬,李彻夜赶路,回到湟水城。

  他之前看好的工匠公输青子,已被李隆基免去一死,特令到姑臧城为工匠,听候李的差遣。

  不久后,公输青子就会被送至河西。

  还不待刘晏派人迎接,李就进入城中。

  他来到府衙,听取刘晏汇报工作。

  河西和陇右,已经有一大半军队到位。

  未到位的军队,是玉门、宁寇、墨离等军,无伤大雅。

  河东、朔方的骑兵预计在八月下旬,会先后抵达。

  所以计划用兵要等到九月份。

  五万骑兵,其中有一万三千精骑,五千携持角弓弩的骑兵,对此战十分关键。

  “吐蕃那里有何动向?”

  李向刘晏问道。

  此时李的府衙中,树立陇右、河西、河东、朔方四镇旌节,威严无比。

  “回大夫,我军已探查到吐蕃三路驻扎。其一为与九曲对峙的吐蕃兵马。其二为赤岭东山口的兵马,他们在大半个月前,就让数万大军驻扎在石堡城下,他们应该是害怕我军再用石堡城做诱饵。吐蕃最后一部驻扎在青海东苦拔海一带,那里旌旗遮天蔽日,营垒绵延百里,似乎兵马最多。”

  刘晏向李回答道:“至于吐蕃赞普在哪里,还不得而知。”

  “吐蕃的布置,像是以防守为主……”

  李的脑海呈现一幅地图,通过刘晏的描述,地图上出现吐蕃的布防。

  如果吐蕃欲进攻,最好是调离更多兵马,出赤岭东山口。

  或者准备羊皮筏、牛皮筏,大军从各处渡过黄河,进攻九曲。

  从青海东面方向进攻大唐,不是上策。很容易被大唐在九曲的兵马出击,牵著鼻子走。

  因为大唐全力进攻青海南的时候,吐蕃需要需要回防。

  而安人军一带,唐军可以让百姓回城,以万人守一城,坚壁清野。

  吐蕃带著大量士兵深入腹地,需要一定时间。

  战场上,时间是最重要的。

  现在赤岭东山口被吐蕃重兵陈列,青海东部的口子也被把住。

  再与青海南部营垒吐蕃士兵,互为犄角。

  “粮食,包括河朔五万骑兵的粮草,是否备齐?”

  李先不谈吐蕃的意图,而关心后勤问题。

  军事议会,等将所有幕僚、将领召集齐全,再一起讨论。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如果是上等的计策,一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

  “禀大夫,因去年得到百谷城的小麦和青稞,使我军粮食较为充裕。自今年春天,就征召河陇诸郡,向安人军城、鄯州城、绥和守捉城,以及九曲新创建的宁边军城、威胜军城、金天军城运输粮草,特别是最前线的赤水军城,储存粟米、面粉,已经超过三十万石,还有足够的盐。”

  “我军在九曲、洮阳设立的官属牧区,有足够的牛羊牲畜,可以犒劳士兵。为防止战事进入冬季,士兵们皆备加厚的纩衣。”

  “兵器中,上次大战损坏的陌刀、盔甲、弓弩、兵器,都已经修完。箭矢、弩矢、备用武器、铁蒺藜、油脂等皆加大制造,迅速至前线的军城。”

  “按照大夫的吩咐,药物、绷带、烈酒,都已经准备足够。”

  “陇右诸军和河西诸军一样,兵卒已经招募齐全,且经过训练。”

  “此次以郡兵为基础,召集河陇民夫,组成约十万人的后勤队伍,在我们的后方,为大军辗转各种物资……”

  刘晏一一向李介绍各种物资的准备情况。

  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准备物资,肯定往多的准备,河陇的五万骑兵虽多,但凭借河西的钱粮,加上朝廷的衣赐,使他们能坚持到过年。

  “以刘判官调度,为宰相之才啊!”

  李对刘晏的后勤管理十分满意,不愧是后世的名相。

  后勤之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面面兼顾,筹备预算。

  若不足要求,想想方设法去补足、完成。

  “与大夫相比,属下不足为道,只是做了本职工作。大夫已具军功入相的资格,我们只想跟随大夫,延续大唐的盛世。”

  刘晏谦逊地拱手,表达对李的崇敬。

  李回长安一趟,又兼任河东、朔方,统御的兵马,自大唐创建以来第一人。

  河陇诸府衙的幕僚得到这个消息后,皆与有荣焉。

  因为他们都是李一手提拔,如果无李,有的幕僚还在为五斗米而折腰。

  李曾向僚属传阅李白写给他的信。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军皆披靡。卫青谩作大将军,白起真成一竖子。

  这样的描述虽然夸张,但刘晏感觉,李将来必会完成。

  “哈哈……刘判官一定能的。”

  李意味深长地说一句话后,又吩咐道:“传令下去,明日召集所有僚属,诸军主将。到府衙进行军议。”

  “遵命!”

  刘晏点头,他紧接著又向李汇报其他事情:“大夫,河陇有大族的族长亲自向湟水赶来马牛羊、粟米、米,又献出一些金银珠宝,说是要犒劳将士……一共一百多个大族,牛有三千头,羊超过五万头,驮马两千匹,粟米十万石,米五万石,金银珠宝共有五车。”

  这件事是大事,刘晏必须向李说明。

  “大族?还是豪强呢?”

  李脑子一转,就知道这大族的来意。

  “众所周知,大夫您不冤枉不犯法的大族,只对付横行乡里的豪强。他们害怕您问罪他们,所以不惜下血本来劳军。”

  刘晏直言道。

  “那刘判官觉得我该如何?”

  李问刘晏。

首节上一节355/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