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23节

  尺带珠丹见势头不对,一定会逃入雪域高原。

  “臣愧不敢当!”

  李知道这个时候,李隆基还不轻易封王。

  等天宝后期的时候,李隆基开始不把王爵当回事了,连安禄山都能授郡王。

  这种“君轻爵位”而“人觊贵宠”,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将毁坏一个国家的根基。

  李隆基既然滥封滥赏,不珍惜朝廷爵禄。百官当然只求谄媚皇帝、杨氏姐妹,一心博取富贵荣宠。

  但李所获得的爵位,都是实打实的军功。

  “七郎,你觉得现在朕和汉武相比如何?”

  李隆基被李几句话搞得心潮澎湃,问出这番话。

  自然是与汉武帝比军功了!

  “汉武帝灭了匈奴,却空虚了国库;您灭了突厥,天下依然富足。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李最擅长说这样的好话。

  “七郎,你常在民间行走,天下间有没有人议论我的错误。”

  李隆基对李的回答很满意,每次与李交谈,总能让他心情舒畅,这是李林甫都无法比拟呢。

  但李隆基还想知道民间对他的错误是怎么看待的。

  他也知道自己犯下有错误,即便有的他不认为是错误。

  “臣从古籍上发现,即便是上古圣人办事也不是没有一点失误。所以就出现了尧帝信用鲧、共工、兜、三苗等四凶的失误;周公失误于重用管叔、蔡叔等叛臣;孔子失误于错误对待宰予;连太宗皇帝都因冤杀张蕴古而感到后悔。世人不会去说尧舜、孔子、周公的过失,自然不会有人觉得圣人不对。”

  李倒是希望与李隆基多聊一下这些,把李隆基逗高兴了,再找机会切入王忠嗣事情中。

  “七郎经典通熟,若非七郎年纪尚小,都可以成为宰相了。”

  李隆基心中遗憾,想到李要是年长一些,他就可以托付政事,高居无为了。

  就当前而言,李在李隆基心中地方,超过李林甫。

  甚至两人一对比,李隆基觉得李林甫哪哪都差。

  “宰相要看能力,我还有不足之处。”

  李微微低头。

  他只字不提年龄和资历。

  入相进行布置,是他必须要做的。这几年内,他一定要想法设法拜相。

  “王忠嗣的事情,七郎可听说。”

  李隆基点头后,话锋一转询问李。

  他当然没有忘记李是王忠嗣的部下。

  但他十成十的确定,李对他忠心耿耿。

  “臣在咸阳的时候,刚听说这件事情。”

  李没有避讳,如实说道。

  现在王忠嗣应该还在大牢中接受审讯,以王忠嗣的心气,一定非常难受。

  “七郎怎么看待!”

  李隆基又问李。

  “王将军曾是臣的上司。之前我在朔方的时候,王将军不喜言谈,沉着勇敢。只是三年未见,不知具体。”

  李用一知半解的语气说道。

  “以七郎的经验来看,王忠嗣有不臣的动机吗?”

  李隆基似乎想问到底。

  他想从李口中得到好的答案。

  “高祖曾说过:李密反叛,谈不上放虎归山,无非‘以蒿箭射蒿中耳’。臣认为王将军若有不臣,也是如此,成不了气候!”

  “圣人为千古一帝,威服边军。即便王将军有异心,士卒也不会听从他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如果王将军不是愚不可及,或许其间有什么隐情呢!圣人如果因此而生气,就大可不必了。”

  李以“蒿箭射蒿”的典故,委婉劝说李隆基。

  蒿草到处都是,低贱不值钱。但是,若把草杆制成箭杆,那蒿箭就是贵重有力的武器。

  把蒿箭射入蒿草,是弃贵就贱,打回原形。一个人的力量,来源于他所在的组织,离开了组织,就是蒿箭回归蒿草而已。

  两句话结合起来,夸赞李隆基为千古一帝,威震寰宇,太平盛世无任何反叛成功的可能。

  王忠嗣若忠诚,才是价值千金的蒿箭。

  王忠嗣有异心,沦为一文不值的蒿草。

  “好一个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七郎,我免去你为鸿胪卿,拜为御史大夫,领御史台调查此案!”

  被李这一说,李隆基顿时觉得此案也没什么。

  蒿箭射蒿!

  他觉得这个形容太恰当了,王忠嗣即便有罪,也不过是蒿草,何必生气呢?

  让李参与调查几天,如果查不出,再行决断。

  他想杀王忠嗣的心思也淡了。

  正如李所说,王忠嗣不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

  李隆基觉得有可能是李亨先联系王忠嗣。

  不过也就这样了。

  一是他不再信任王忠嗣,二是不想再杀儿子。

  “臣拜谢圣人!”

  李向李隆基一拜。

  作为文职事官,御史大夫和鸿胪卿虽都是从三品,但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级。

  之前王忠嗣兼任御史大夫,现在交由李。

  有这身份,他就好操作许多。

  (本章完)

第205章 你想图谋天下,恢复隋室?

  李隆基立刻令人重制鱼符,没有经过中书门下堂,就像册封宰相一样,御史大夫由皇帝亲自敕授。

  得到此职位以后,李不再与李隆基提王忠嗣之事,过犹不及。

  蒿箭射蒿,不仅仅会对李隆基产生此案不关键的心思。

  还会让李隆基减轻对拥有重兵的边帅的防备。

  李隆基心中认为在盛世之下,边帅的权力都来自于他。

  李如此,安禄山也如此!

  李隆基拉着李,畅聊许久,从对青海之战的准备,聊到敦煌的人间烟火。

  李当然只挑好话说,李隆基非常在意民间百姓对他的看法。所以李多说惩奸除恶后,百姓对李隆基的爱戴。

  这个时代,百姓的要求很低。

  仅仅是吃饱穿暖而已!

  哪个皇帝能做到,哪个皇帝就是千古圣君。

  黄昏,李与李隆基在偏殿就食,完后李告退。

  兴庆宫门前,亲卫已经等候多时。

  “薛错,这些天不必跟随我了,你回家一趟吧!”

  李向亲卫薛错吩咐道。

  薛错是长安城东云门乡人,回长安一次不容易,当然要到家看看。

  “属下需留在李帅左右。”

  薛错知李此次回来,包括他只带了十二人,怕人手不够。

  “长安城中,随时可以呼唤金吾卫。再说以我的勇力,一般人可难以伤到。你现在已经不再徒刑,可惜你的职位还是一名亲卫,没有官职标榜身份,不算是衣锦还乡。不过你以后会富贵的!”

  李拍了拍薛错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

  如薛错、罗兴、廖峥嵘,李一直为给他们身份,甚至军功都没计。

  其他李晟、张万福,虽留在李身边,但李给他们申请授勋,还有武散官,一个是陪戎校尉,一是陪戎副尉,虽都是九品散官,也算标榜身份。

  如此安排,李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他们无缘无故的跟着李,以后会直接一步青云。

  因为神策卫,以后不仅仅是两百人。

  “属下会尽快回来,您赏赐的绢钱,已经让家中富贵,没什么追求了。”

  薛错心中感动,他也思念亲人,想回去看一看。

  李经常因军功赏赐绢,他也寄回家乡,因此家中富庶。

  他感激李为他报仇雪恨,感激李将他从刑罚阶段引入军中。

  他和罗兴统领神策卫,河陇的僚属和主将副将,都毕恭毕敬。

  李帅考虑的很多,他只需要效死命就可以了。

  宋国公府。

  “拜见父亲!”

  在府前,李向一拜。

  “七郎已是楚国公,以后这样的大礼就不用行了……”

  李适之拉着李,进入宋国公府。

  “不论我是什么,您永远是我的父亲,这是不会改变的。”

  李笑着说道。

  李适之今年才五十岁出头,不当宰相的时候,精气神越来越好了。

  主要是操心的事情少,每天只需要和王公贵族,闲官们吟诗下棋,喝酒品茶。

  李适之又不好色。

首节上一节323/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