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样做也有极大坏处。
吐蕃最勇猛的十八人汇聚到一个军,会使其他军中缺少猛将,战斗力下降。
尚多热尔更是统领数万兵马的存在。
但河陇唐军的灵魂人物是李,将李杀死,一切都迎刃而解。
“啪啪啪……”
尺带珠丹拍了拍手,大赞:“好!有诸位勇士,李必活不到明年!”
这件事,当然是尺带珠丹安排的。末结桑东则布提出的建议,他可无法调动这么多猛将。
尺带珠丹与末结桑东则布的想法不谋而合。
只要杀死李,他们就算是胜利。
除此之外,军中还有恩兰达扎路恭、那囊尚杰斯秀亭等新秀名将,两名大论和几名元帅,都是统军好手,就算无猛将也可以稳住局面。
这一下,吐蕃的贵族和诸王酋长略微放宽心。
照道理,吐蕃最勇猛的十八人集合起来攻击李,应该有很大机会!
没陵赞看到这架势,也不禁心中打鼓……
第二日,夜晚,吐蕃开始盟会。
这次盟会,是按照大盟的标准。
吐蕃三年一大盟,吐蕃大盟都是夜间举行。
祭坛已经搭建好。
“嗷嗷……”
随著一道道惨叫声,狗、马、牛、驴等牲畜被残忍杀死,放在祭坛下。
祭坛下还有众多粮食、肴馔。
一名巫师手持一根棍子,于星辰月色的映衬下,在祭坛上跳来跳去,口中念念有词。
而尺带珠丹带著大论、中论、小论、元帅、诸王酋长等在祭坛前闭目祷告。
祭坛下皆是虔诚的将士,他们相信这次盟会,会为他们带来胜利。
“尔等咸须同心戮力,共保我家,惟天神地,共知尔志。有负此盟,使尔身体屠裂,同于此牲!”
跳著跳著,巫师仿佛什么上身一样,身体一正,棍子指著下方死相极惨的马牛驴狗,一声大喝。
“共尊同盟!”
尺带珠丹和诸如本、诸王酋长望天大喝。
结盟完成,吐蕃三十三万大军也开始进行最后的准备!
第204章 李隆基出城迎接,拜御史大夫
长安。
七天多时间,每日行进三百多里,这日正午,李终于回到长安。
由于李的奔驰速度太快,于上午的时候,李隆基才得知李已经接近长安城。
去年李离开长安的时候,李隆基承诺如果收复九曲,他将亲自在明德门迎接。
虽然被王忠嗣整得心情很不好,但他没有食言。
他立刻让监礼官通知在京五品以上职事官,到明德门前。
他也沐浴更衣,由内侍省备龙辇,前往明德门。
朱雀大街再次被戒严,金吾卫站满街道。
因为李隆基和李,要从朱雀大街上通行。
要让百姓再瞻仰一下收复九曲的英雄。
……
此时李停留在长安城南二十里处的一所驿站。
是李隆基吩咐让李暂留这里,沐浴更衣。
李隆基和满朝文武要准备一下,才能到达明德门外十里的地方。
随著接近长安,李听说一件大事。
王忠嗣被捉拿回长安,正在接受三司推事。
这一定是李隆基召他回来的原因。
李从驿站打听到的消息是太子李亨派奴仆,去太原联系王忠嗣。
但离开的时候,奴仆被劫遇害,导致事情败露。
李一听就知道这是疑点重重的案子。
王忠嗣是大唐的死忠,就算让他死,他也不会谋反。
历史上的王忠嗣为四镇节度,也未有这样的念想。
而且李亨自韦坚案后,就被养在深宫之中,他就是一个空顶著太子名号的皇子。
李亨了解王忠嗣的为人,知道不可能拉拢王忠嗣帮助他政变,所以派奴仆前往太原,如同自掘坟墓。
李百分之百可以确认,这是老贼李林甫对王忠嗣的陷害。
老贼这一招太阴险,连李都未料想到。
此触动李隆基最敏感的神经,利用李隆基的多疑,干掉他的两个对手,可谓一石二鸟。
李稍微一想,就知道王忠嗣已经不可能再官复原职。
历史上,王忠嗣因石堡城事件,被济阳别驾魏林诬告后,三司推事,几乎被陷害致死。
李隆基即便已经搞清楚王忠嗣没有忤逆之心,但还是将其遗弃。
因为在李隆基心里,已经将王忠嗣的兵权,与太子的身份串联到一起。
此会让李隆基心中产生芥蒂,从此不再信任。
现在发生的情况,可比历史上“阻碍边功”的罪名大得多。
别说李,连杨玉环都不一定能保下王忠嗣。
虽然王忠嗣有可能是李的绊脚石,但李扬名天下的时候,承受王忠嗣的恩惠。
如果不是王忠嗣给机会,就不再会有擒拿双可汗的事情发生,李也不可能平步青云。
李准备试试,看能否将王忠嗣的命保下来。
历史上天宝八载王忠嗣郁郁而终。
不管这一世王忠嗣能否熬过来,李要还这份恩情。
现在李林甫权势远远不如历史上的天宝五载。
那个时候,李隆基将政事托付给李林甫,自己居高无为。使李林甫随意诛杀大臣。
他在思考从哪个地方为切入点,能劝说李隆基。
还有李亨,他应该不会有事情。
因为王忠嗣一被除去,太子就不再拥有外援,基本上等于囚在深宫中的金丝雀,对李隆基的皇位没有威胁。
就算李亨曾经和兵部尚书皇甫惟明关系很好,但发生这些事情,皇甫惟明必不会再与李亨亲近。
……
“大将军,圣人已经出长安明德门,一刻钟后,您可以出发。马匹控制慢步而行立刻。”
李沐浴更衣后,一名使者来到驿站告知李。
按照礼仪,这种情况下需要李隆基带领文武百官就位,李才能前去。
礼官会安排得明明白白,连马匹该什么速度都会说清楚。
一刻钟后,李启程。
他带著亲卫,战马慢步,很快就到达距离明德门外十里的地方。
那里有李熟悉的天子仪仗。
还有数以千计的羽林军、龙武军分列两侧,各色明光甲鲜艳。
宦官、宫女、乐队都有著不同的分工。
李隆基身旁是左右宰相,稍后方是六部尚书,诸寺长吏。
再后就是一些四、五品官。
虽然天子迎接功臣,是在礼制上。但李隆基从未亲自迎接过立功的将领。
最多就是派遣仪仗!
文武百官心中复杂,李不得了啊!
只有李林甫明白李隆基为何这么宠信李。
因为李这小贼比他还能应逢圣人。
因为李总能顺著圣人心意。
因为李救过圣人一命。
因为李会讨好杨玉环、高力士。
因为李是大才子,所写诗文,盛唐气象,将忠君爱国表达得淋漓尽致。
因为李甘愿成为圣人一把刀,铲除豪强,将财富送到长安。
因为李提出理财的方略,已初见成效。
因为李公正、务实,被李隆基认为有宰相之才。
因为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总是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胜利,为李隆基开疆扩土。
这其间任何一条因素,都是晋升之机,甚至可能得到三品的官职。
但恰恰全部被李笼罩在身上。
每每想到李身上的光环,李林甫就有些头痛欲裂。
如对付王忠嗣的方法,用在李身上就是笑话。
“拜见圣人!臣以微末功勋,得圣人亲迎,不胜感激。臣今后唯有以命相报圣人的恩德!”
距离李隆基十步外时,李率领亲卫下马。
亲卫在原地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