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305节

  他相信赫连成英不会冒著牵连全族的风险,畏罪潜逃。

  李这样一张一弛,让赫连成英做好族中安排,也算是对墨离吐谷浑部的大恩情。

  也只有李,不会拿他们去刷战功。

  但李一到,墨离吐谷浑望风而降,不费一兵一卒拿下。

  虽比不上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但也属于是“脱帽退万敌”了。

  李令刘之儒将范昌海和许智拿下,家产充公,待赫连成英回来,一并押送至长安。

  他们的家人,就先囚于城中,李没有为难,等李隆基的旨意。

  那些参与杀死吐谷浑郡兵,全部贬为劳役,送到湟水,作为军中的杂役随战。

  “锵!”

  “好剑!漂亮!”

  李得到诸葛亮剑后,将其抽出。

  剑长三尺六寸,锋芒森森。

  当然,这是汉尺。

  剑柄处有“章武剑”的名字,剑柄的另一面有“诸葛孔明”四个字,都是小篆铭刻。

  据说这是诸葛亮亲自书写,让匠人而铭。

  他看不出真伪,但想来这个时代没那么多赝品。

  由于此剑没有上过战场,加上技艺精湛,所以现在还保持著锋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唉!我有资格佩戴这把剑吗?”

  李想到自己的谋反计划,不禁抚摸剑身。

  他在庭院中,用诸葛亮剑舞动。

  他的剑技来源于廖峥嵘,简易又有杀气。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剑光在李周围纵横,来去如影。

  “我非忠于大唐,而是忠于社稷,忠于百姓,我有资格佩戴章武剑!”

  舞剑完毕,李又面露坚定。

  不过不是现在,他既然要用诸葛亮剑攻击李林甫,就必须先将诸葛亮剑送到长安,让李隆基观看一番。

  看看李隆基会赏赐给哪个大臣!

  以后李再去取。

  接下来几日,李一直待在晋昌城中。

  他让晋昌长史主管日常政务,待新任晋昌太守到来。

  豪强们待在门内,瑟瑟发抖。

  但李暂时没心情理会他们。

  李趁此时机写下奏折,字字不提李林甫,字字不离李林甫。仿佛是因为李林甫,才使得灾祸发生。

  暗示地方官吏为了晋升,经常会为李林甫送去宝物。

  最后,李也不忘请求李隆基网开一面,只治墨离吐谷浑酋长赫连成英的罪过,不牵连墨离吐谷浑人。

  七天后,赫连成英到来报到,他还带来一个人来拜见李。

  是赫连成英的族弟赫连隽,他被赫连诸部推举为新的墨离吐谷浑首领。

  赫连隽来拜见李,只要他们能度过一劫,以后唯李马首是瞻。

  李让他引以为戒,不要犯下这样的错误,使族人万劫不复。

  赫连隽听命,并保证下次派遣两千骑随李对战吐蕃。

  李当著赫连隽的面,将一句话补充在奏折之中:“墨离吐谷浑尽族两千骑与蕃贼战!”

  看似普通的一句话,实则是对赫连成英的求情。

  有这句话点缀,李隆基不可能去处死赫连成英。

  李隆基是吃软不吃硬的人,以李对李隆基的了解,如赫连成英的情况,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禁足在长安,二是流放到岭南、黔中等地。

  赫连隽更加感激李!

  因为李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圣人产生巨大影响。

  李身为押蕃使,处理胡人部族事务的时候,刚中带柔,禀公求是,有罪必罚,有功必赏,不苛责于人,不强加于人。

  这次墨离吐谷浑造反事件,传到河西诸胡部后,皆使胡部心服口服,他们没有不称赞的,皆想为李效命!

  因为他们知道,在李手下付出,能得到回报。

  在李手下,不会蒙受不白之冤。

  在信服李的同时,他们约束族人的行迹,如有族人犯错,先执族法,再押送官府。

  李在河西的威望,再次达到一个高度!

  河西走廊通道恢复,又恢复往日繁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范昌海、许智、赫连成英和诸葛亮剑一起被押送出晋昌城后,李在刘之儒的送行下,带著颜真卿等属吏,向西而行。

  敦煌郡,改州为郡前为沙洲。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黄沙漫天的地方。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荒原,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

  就在这沙漠之间,一条甘泉水从祁连山发源而来。

  它从山下的子亭镇,流经敦煌城,再到大井泽中。

  正是此河,为敦煌注入无尽的活力,成为一片名动西域的沙漠绿洲。

  李沿著驿站官道,一路驰往敦煌城。

  敦煌郡太守盛玉亮,玉门军使安元贞远赴城西的盐池迎接。

  “拜见李帅!”

  “拜见都督!”

  两波人行不同的礼仪。

  “免礼!”

  李让他们不必多礼。

  而后,在他们的引路下,向敦煌城而去。

  “安将军,玉门军远在酒泉郡,新迁敦煌,将士们水土是否契合?”

  一路上,他询问安元贞一些玉门军的事宜。

  “回李帅,敦煌与酒泉,在汉代是相邻的两郡,风俗人情近似,士兵们并未有什么不适。只是敦煌扼守玉门、阳关,将士们都深感责任众大。”

  安元贞向李回答道。

  “新招募的士卒是否到位?”

  李又问道。

  “已经在训练了,将士们很刻苦,眼中有志向,随时等待李帅的征召,为国立功!”

  安元贞恭敬回答。

  玉门军管兵五千二百人,现在经过李的补充,马多达两千三百匹。

  算是中等军队中较为强大的。

  “那就好!来日方长,我辈的功劳还很多呢!”

  李点头,问旁边走马并行的盛玉亮:“盛太守看起来年轻有为!”

  “将近不惑之年,哪能和您相比。”

  盛玉亮笑了一声。

  跟别人比起来,他属于年轻有为,但和李一比,他还差盛许多。

  李不再说话,专心赶路。

  这让准备思考怎么接话的盛玉亮,语气一噎。

  他感觉李城府很深,绝对不是省油的灯。

  下午日落,他们来到古城敦煌。

  一个在沙漠绿洲兴起的城池。

  城池大概两丈五尺左右,夯层厚大,黄沙中的城池,格外雄伟。

  还有从甘泉水引来的护城河,更显得敦煌城坚固。

  就在他们距离城东门五十步的时候,前方开道的羽林卫,被一名老人拦住。

  “官爷,敢问你们找到我孙女了吗?”

  这名老人看起来六十岁左右,衣衫褴褛,头发凌乱,他拄著拐杖拦在神策卫的高头大马前。

  神策卫见老人弱不禁风,也没有亮出兵器,领头的廖峥嵘道:“我等未见,老丈,不要拦我们路……”

  老人对廖峥嵘的话置若罔闻,只是伸著脖子往前探。

  这迫使后方的神策卫不得不勒马。

  “死老汉,还不赶紧滚……”

  敦煌太守府的随从发现这种情况后,立即策马而来,嘴里骂骂咧咧。

  这些随从下马,很粗暴地将老人提溜起来,往一旁抓。

  老人的拐杖都脱手掉落。

  廖峥嵘看不下去了,顿时呵斥道:“放手!你们要干什么!”

  “将军,这老头拦路,怕碍了都督的眼。”

  侍从赶紧停手。

  在李亲卫面前,他们可嚣张不起来,低声下气地说道。

  “带到一边便是,何必这么粗暴?”

  廖峥嵘有古道热肠的侠义之心,最看不惯这些。

首节上一节305/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