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95节

  总不可能是已经兼任两镇节度使的李……

  ……

  一场元正大宴,在欢快的气氛下结束。

  纸醉金迷,歌舞升平。

  还有看不见的刀光剑影。

  没过几天,李隆基收到尺带珠丹的国书。

  国书的内容让李隆基看后笑得合不拢嘴,数十年的对手,相爱相杀的妹夫,第一次口头承认为大唐的附属。

  这一瞬间,让李隆基非常爽快。

  再看李的奏折后,李隆基明白这是尺带珠丹忍辱负重的缓兵之计,为拖延唐军进攻青海的步伐。

  现在唐军步步紧逼,控制洪济桥随时入青海,吐蕃想以此换取和平,通过上贡,来获得休养生息的时机。

  即便如此,李隆基也很高兴。

  他提出一个无礼的要求,求和可以,但尺带珠丹要亲自来长安拜见大唐天子,商议每年的上贡物品。

  李隆基知道,以尺带珠丹的自负,断然不可能来到长安。

  连吐蕃的松赞干布,都从未来过长安,倒是吐蕃的大相来过几次。

  他也害怕一来长安,就无法再回去了。

  可以说,当李隆基的诏书传到吐蕃后,是一纸宣战书。

  吐蕃要么舍弃青海,要么全力备战。

  在第二日的朝会上,竟然有大臣同意尺带珠丹请为藩属的,李隆基大怒,直接以赤岭会盟为例子,痛斥这些大臣一顿,差点就把这些大臣以“阻碍边功”为由免职。

  紧接著,对陇右诸军的绢、钱封赏也出来了,从洛阳、长安的府库出钱三十万贯,绢十万匹,作为朝廷的赏赐。

  任南霁云左武卫大将军,任车神塞为左领军卫大将军。

  高秀岩为陇右节度营田支度副使,安思顺为河西节度营田支度副使。

  哥舒翰为九曲郡太守,慕容曦皓为洮阳郡太守兼河陇押蕃副使。

  封白兰羌王为忠义王。

  其他对将领、僚属的封赏,兵部和政事堂同意李的举荐。

  李有理有据,李林甫都不敢反驳,怕李闹到李隆基那里去。

  兵部尚书皇甫惟明更是直接签字。

  接下来就是关于对李的封赏,大臣们都看著李隆基。

  “李将军收复九曲,大破吐蕃,一雪国家的耻辱,当为忠臣英雄……”

  “赏李将军绢三千匹,金五百,银两千,金器二十件,玉器二十件,漆器一百件,教坊歌舞美女十名。”

  “今免去李将军左龙武大将军,迁右羽林大将军,兼任河西、陇右采访大使,授上柱国,封楚国公,实封加三百户。其他职事官、使职、散官品秩不变。”

  李隆基话音落,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臣们面面相觑,终于还是封公爵了。

  父子同为公爵,从古至今,没有同时出现过。

第191章 回到湟水城,李白寄来诗歌

  父子同为开国公爵,从古至今没有出现过。

  一般都是子嗣萌荫父亲的爵位,亦或者父亲去世,儿子得宠,进制国公。

  哪像是李这样,还未婚配,就和李适之一起为国公。

  父子的殊荣,似乎要把右相李林甫的光芒掩盖。

  楚国公在国公位上,算是比较顶配的。

  秦晋楚齐,皆为春秋时的强大国家。

  秦国公是李世民封秦王前的爵位,有唐以来,只此一位,不设。

  晋国公为当今的李林甫。

  齐国公有之前的权臣长孙无忌,现未封。

  上一个任楚国公,是李隆基的宠臣姜皎。

  可惜,一手好牌被姜皎打得稀烂。

  封李为楚国公,这是标榜尊贵的地位。

  楚国公食邑三千户。

  虽是虚封,但李隆基为李加实封三百户。

  加上之前的实封五百户,共实封八百户,享受楚地百姓八百户的赋税。

  军功十二转,最高为上柱国。

  李的军功早就符合上柱国,现得授此勋,也意味著进入军功的顶峰。成为一国支柱。

  李适之拜相的时候,也是上柱国。

  李又从左龙武大将军,迁为右羽林大将军。

  羽林军虽和龙武军同为北衙禁军。

  但在虚职地位上,羽林军比龙武军更有威望。

  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自汉武帝时,华夏就有羽林军。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羽林军一直存在,甚至还被吐蕃效仿。

  羽林军可以代替“禁军”这个词语,龙武军不能!

  最后就是兼任河西、陇右采访大使。

  之前的采访使肯定会被李隆基免去职务。

  这意味著李正式接任河西、陇右的军、政、财。

  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兼任十五个使职,朝廷只有李林甫一人能比得上。

  但兼任使职的重要性,李林甫也比不了。

  只是李林甫的地位更高一些。

  “诸卿有无异议?”

  李隆基在宣读完对李的封赏后,停顿片刻,又问诸文武百官。

  “陛下英明,李将军收复九曲,为大唐开疆扩土。爵位和勋晋级一阶,又有谁会说道呢?李将军治下的武威郡、西平郡,比以往发展地更好,百姓安居乐业,再兼任河西、陇右采访使,监察河陇官吏,是河西、陇右百姓的福气。”

  左相裴宽左右一顾后,最先站出来说道。

  他刻意说明,收复九曲这种旷世功绩,只晋级一爵;如此军功,只加一转,正常人都不应该反对。

  大臣们听到裴宽的话后,都觉得在理。

  但又觉得哪里不对劲。

  主要是觉得李年纪小,还未及冠,羞煞他们这些老臣。

  许多人觉得心中不平衡。

  “陛下圣明,李将军当有此赏!”

  李林甫也起身拱手,昧著良心说道。

  当前李如日中天,他只能附和李隆基的心意,不能忤逆。

  他只是害怕李再败一次吐蕃,将要爬到他头上,该如何是好?

  不过李林甫还是坚定要对付王忠嗣,一来对付王忠嗣能牵连太子。

  二来当前李太得圣人宠爱,若对付不成,反而引火烧身。李这小贼极为精明,整起人来连消带打。

  “陛下英明……”

  文武百官们见左右宰相都说了,皆纷纷附和。

  “高将军,教坊女子由你挑选,选技优者,色绝者……玉器、金器、漆器,选工最善者。”

  李隆基又向高力士吩咐道。

  不说别的,李上报缴获的金银珠宝,都远不止对李所赏赐的。

  所以李隆基对李没有吝啬。

  “遵旨!”

  身穿黄衣的高力士微微躬身领命。

  李隆基又命林招隐为特使。

  令河南尹裴敦复尽早将绢钱从洛阳出库,运送至长安。

  再由长安转运,前往湟水城。

  这一次,李隆基没有令李回京城。

  今非昔比,现在大唐与吐蕃几乎贴著脸在对峙。

  身为主帅的李,甚至连九曲都走不开。

  即便要回湟水城,也得等到春天的时候。

  ……

  转眼间,已经是阳春三月。

  黄河虽然冰雪渐消,但之前由于天寒,士兵们恢复训练没多久。

  李在这段时间,除了接收一些河陇的消息,照常练武、看书外,就是练字,练琵琶、横笛、琴等乐器。

  有的时候,李还会在夜晚的篝火前,为士兵们吹横笛。

  士兵们听不懂意思,但曲调悠扬,旋律感人,觉得李帅是无所不能的人。

  李身为主帅,却亲自为普通士兵书写家书。

  使驿站将这些家书送至天南地北,送到他们家人的手中。

  他一人之力,肯定写不了全军的家书,他吩咐军中刀笔小吏在空闲的时候,不得拒绝士兵们写家书的请求,李会赏赐这些小吏。

  军中许多识文断字的士兵,也帮助战友写家书。

  只是这些家书堆积太多,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送到家乡。

首节上一节295/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