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只是遗憾罢了。
他写信给夫蒙灵察,胜败兵家常事,长安有他来说,不须过多担心。
……
吐蕃使者回去后,将论悉颊藏已死的事情告知没庐穷桑倭儿芒。
虽然他与论悉颊藏是互相牵制的对头,但现在国家有难,一致对外。
论悉颊藏的死,令没庐穷桑倭儿芒伤感。
使者又告诉没庐穷桑倭儿芒李“大言不惭”的话,但没庐穷桑倭儿芒却不做表情。
他这把老骨头不知还能坚持多久,只希望临死之前,看到李死去,方可瞑目。
此子不死,别说占据河陇。他们国家也会有危险。
李在九曲,而且唐军营垒无数,河对岸马匹嘶吼冲天,这代表吐蕃不能轻易进攻。
只能忍辱负重,暂时臣服于大唐,保住青海和石堡城。
让李停止进攻。
现吐蕃贵族内部,已有放弃青海、石堡城,迁徙百姓,退回雪域高原的言语。
没庐穷桑倭儿芒知道这种言语还算理智,但赞普是不可能同意的。
赞普宁愿臣服于他最恨的“舅哥”,等吐蕃国内少年成长起来后,再报仇雪恨。
当然,没庐穷桑倭儿芒觉得李隆基不一定会同意求和,要随时准备战斗。
……
李在白雪中陪伴将士守卫九曲的时候,一年一度的元正日到来。
长安的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在等待辞旧迎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著一阵爆竹声,垂髫小儿唱著最近流传的诗歌,在长安小巷奔跑而过。
宋国公府前,填塞街陌,拜年者如云而来,连公主亲王,都要往宋国公府送一份礼,表达祝贺。
李适之享尽天伦之乐,唯一遗憾的,就是日夜期盼的七郎未能归来。
今年连信件也未寄回来。
他不过问政事,只是知道七郎大破回纥后,与吐蕃在九曲交战。
好在前不久李将吐蕃大论的首级送往长安,代表李已经完成阶段性的胜利。
大唐与吐蕃战斗一百多年,第一次斩下吐蕃宰相,让长安一时震动。
王公贵族、士子文人,无不赞叹李的神勇。
这样的风头,已经完全盖过王忠嗣,成为大唐的一枝独秀。
新年这一天,李的加急奏折,送至长安。
顺带著,李托付驿站将家书传递至宋国公府。
李适之得知家书后非常惊喜,他在李玉莹和儿子们的围观下拆开观看。
李告诉李适之,他已经收复九曲,驱逐吐蕃至青海,不需要再为他担心。
他表达“忠孝两难全”,无法回家陪伴父亲。
其他的话语都是用最平凡的词语对家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能过个好年。
在李在大事未成的之前,不会留下一丝一毫的破绽。
包括对李适之的家书,除了对父亲和家人的思念,寄几首诗,然后就是表达为国为君的念想。
就仿佛澧兰沅芷,美人香草一般。
李适之一直以为李对圣人忠心耿耿!
以后,如果有人陷害他谋反,这些信件何尝不是证据呢?
因为能对付李的,唯有谋反一罪。
最后,李还将《塞下曲七绝》寄给李适之。
李适之看后赞不绝口,再迎接亲朋好友的时候,满面笑颜……
第190章 授上柱国,封楚国公,兼河西 陇右采
访大使
兴庆宫,花萼相辉楼。
李隆基刚定下后天举行新年大宴。
以往的新年,李隆基会和其他的嫔妃们和儿子女儿,在大宴前举行家宴。
现在则是只宴请公主、驸马、皇子、王妃、太子、太子妃和皇孙们。
嫔妃只有杨玉环一人。
除此之外,杨家姐妹一起在新年玩乐,堂而皇之参加李隆基的家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是杨玉环封为贵妃后的真实写照。
不过细细一数,寿王和寿王妃好像不在场。
刚才寿王来拜见一番后,就以身体不适为由,在寿王妃韦氏的搀扶下,离开兴庆宫。
李隆基只是叮嘱寿王好好调养身体。
其他的子女倒还好,儿子不谈,有几个女儿,李隆基还是很宠爱的,她们频频在李隆基年前撒娇祝福,李隆基一高兴,就赐予她们许多金银珠宝。
皇子王孙们对杨氏三姐妹都很尊敬,不断向她们示好,以“娘子”相称,
他们这些皇子皇孙的话,肯定没有杨玉瑶等人有用。
就在李隆基玩得开心的时候,加急奏折至兴庆宫,高力士匆匆入殿,到他耳边低语道。
被打扰雅兴,本来李隆基很不耐烦,但当得知是九曲的捷报后,立刻来了精神。
李隆基爱美人,更爱江山。
他在乎自己身后的地位。
虽然监军张道斌秘密汇报过鸡心谷的战况和李横扫九曲。
但张道斌在鸡心谷,对九曲的事情一知半解。
而且张道斌也没有详细的战报。
监军在河陇没地位可没那么高。
张道斌就很怕李!
郭全因为污蔑李,然后人没了。使张道斌一直听从李的话,不敢插手军务。
李没敲定九曲之战结束,张道斌就不能仔细密奏李隆基。
当前,李隆基只知道李连克吐蕃五城,斩吐蕃大论,九曲初定。
是否彻底占领九曲,稳住九曲,李隆基还不清楚。
“三位姨先陪玉环观看歌舞,我有事处理一下。”
李隆基起身向杨氏姐妹说了一句。
“今日元正?三郎贵为天子,什么事要亲力亲为。”
杨玉瑶与李隆基熟络后,说话大胆。
“七郎从边关带来军事,需要我去偏殿一观。”
李隆基起身,说出缘由。
“原来是七郎啊!那一定是又打胜仗了。”
杨玉瑶眼眸一亮,对于她得不到的人,她一直馋得很。
像长安这些王公贵族,哪个不拜在她石榴裙下。
唯有对她不假辞色的李,令杨玉瑶心痒难耐。
“哈哈……”
李隆基笑了一声,在高力士的陪同下,步入偏殿。
杨玉瑶这才没有阻拦,她丝毫没感觉到旁边的杨玉环心不在焉。
偏殿内,李隆基先是打开贺表。
看到贺表的内容,他心中的石头落地。
不仅仅收复九曲,还将九曲以东,全部收入囊中。
河陇交界,吐蕃的势力仅剩下青海了。
从战报的描述上,李隆基看到士兵们的艰辛,一直在雪中战斗,有上千名士兵还未开战,就已病倒。
他能理解李没有乘胜追击至青海,与吐蕃决战。
在深厚的积雪中作战,有极大的风险。
总共歼灭敌人七万五千人,还收复了九曲吐谷浑、白兰羌。
从头到尾,也仅仅战死不到万人。
在李隆基的理解中,攻城战都死伤惨重,李却能做到这么少的损失。
这保留了大唐精锐,可以为他开扩更多疆土。
在所获上,也十分罕见。
李已经派遣士兵将四十五车金银珠宝,通过河西长行转运,送至长安。
这些是所获得金银珠宝的九成,按照军规,节度使能截留一成,分给将士。
但需要拟订分配名单,交给兵部,以防止节度使私吞。
事实上,节度使私吞金银珠宝有许多种方法。
以至于李隆基觉得李缴获的物资,比别的节度使多得多。
在唐初的时候,每一次将领出征后班师回朝,都有官吏向李世民弹劾出战的将领,无非是这些将领和将领的手下贪污战利品。
基本上一弹劾一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