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234节

  李心中也没底,历史上要到天宝十载,李泌才向李隆基献赋求官。

  在为官之前,李泌一直在终南山、华山、嵩山之间往来。

  正是因为相信长生不死,才执著去追求。

  等发现一场空后,才会踏入现实。

  “还差一些,可惜未能与白云子相遇,不然他该能点播一二。”

  李泌心中没什么底气。

  从小接触道家,再加上朝野上下浓浓的修道风气,让他坚信世间有真神仙。

  “长生应该很难,需不需要走更多山川去领悟呢?”

  李向李泌提示道。

  看看他有没有走出这些仙山的意思。

  “还有什么能比终南山更能接触长生不死的地方?”

  李泌向李疑问。

  “在人间成仙。”

  李缓缓地回答。

  “难呐!”

  李泌摇了摇头,这背离他的仙道。

  “长源觉得我这个人,有没有未来?”

  李仔细一想,现在确实还早,遂换一个话题。

  “李将军年轻有为,将来前途无量啊!”

  像朝廷大臣们对李的夸赞一样,李泌也向李夸赞道。

  “只是最近听到一些议论,说我救了圣人,却失去了前途。都说我年轻有为,我不解,所以来询问长源。”

  李郑重地问李泌。

  他需要先试探一下李泌。

  他造反之前,绝对不会向任何人吐露,包括他的父亲李适之。

第160章 忠于社稷,李泌出山

  隐士,不代表不问朝政。

  终南山遍地都是求寻“终南捷径”的人,长安的事情,很快就会传到终南山。

  李的问题可谓是令人细思极恐。

  特别是李亨被打击得迫不得已休妻以后。

  那时候李亨会想,如果李不救李隆基一命,自己哪会受到这样的屈辱?

  “将军问此问题的时候,心中知晓如何。”

  李泌不能明说,李是聪明人,知道其中的关键。

  当然,如果李亨是一个宽容大度的君主,那李将来则不会受影响。

  “我忠于社稷,忠于百姓。如果那一天将要来到,我也不会后悔!”

  李则说出这么一句话。

  李泌以为李是忠于大唐,等待宿命。

  实际上,李从不是忠于大唐,哪怕这一世他姓李。

  如果有一日,朝廷欲借回纥之兵抵抗叛乱,以劫掠洛阳妇女、钱财、粮食为代价,还不如直接灭亡了。

  就像杜甫《留花门》描述的一样,回纥维护了大唐皇室的统治,却将灾祸转嫁给平民百姓,那踩倒了麦苗,还要把桑枝折断,留下无穷祸患。

  “将军高洁。”

  李泌只能如此回答。

  李虽年轻,但行事让人捉摸不透。就像是他的诗一样,风格不同,变化多端。

  李泌也无法猜透李的具体想法。

  随后,两人聊一些其他问题。

  比如《道德经》《易经》上的名句,李请李泌来点评。

  李泌都有自己的见解。

  又各自介绍家室,了解彼此。

  “恨见君晚!”

  “我与先生有缘,当无话不谈。今日我们畅所欲言。敢问先生怎么看待当前右相李林甫。”

  李向李泌问道,换作先生相称,表达对李泌的敬重。

  因为李知道李泌一直对奸臣不满,历史上写文讽刺过杨国忠、安禄山那样的大臣。

  那时候已经李泌已经三十岁了,能看出他并非无为明静,也有热血难凉。

  “右相有实干之能、雷厉之风,如果不玩弄权术,不利欲薰心,应该是个好尚书。”

  李泌没有畏葸不说话,他也知道李和李林甫的矛盾,不可能因为他冒犯右相而罪责他。

  而且李与他年纪不差几岁,就称呼他先生,让李泌对李更高看一眼。

  毕竟他只是一介白衣。

  礼贤下士说著容易,但人一旦地位高就会骄纵,没几个人能对平辈屈身。

  当年他孩童之时,提出张九龄的错误,张九龄能立刻道歉,以“小友”相称,注定张九龄风度,名留青史。

  “是啊!宰相位高权重,如果长时间被一个人把持,就会被权力蒙蔽眼睛,哪怕是贤良之人,也会变心。更何况李林甫本就是心存欲望之人。奈何圣人信任他,我无法将其推倒。”

  李虽然遗憾,但并没有吐露非常。

  李泌说得对,李林甫做一个尚书更合适,有宰相压著,老老实实去做事,绝对是一个能吏。

  没有人否认过李林甫的能力,但他铲除异己,专权独断的方式,让世人畏而不服。

  “先生有无计策,使圣人失信于他。”

  李向李泌征求意见。

  “除非他犯下大罪,否则只能一点点剥离他的权势,使圣人渐渐失去信任。”

  李泌向李答道。

  要找到李林甫谋反,或者对圣人大不敬的证据。

  其他的错误就算发生,也会被圣人轻拿轻放。

  在这种过程中,还要保证不做出格,过犹不及。

  李隆基是见不得争斗的人,如果争斗下来,有大罪,李隆基会愤怒去整治。

  如果搞得满城风雨,最终只是芝麻大的小事,定会被李隆基厌恶。

  开元有几个宰相因鸡毛蒜皮的事情搞争斗,被李隆基一起罢相。

  “先生是否听说过一个叫安禄山的杂胡将领。”李又问李泌。

  “听说过。他任讨击使的时候,领兵全军覆没,竟然没被处死,短短时间扶摇直上,为两镇节度,我觉得很奇怪。”

  对安禄山他了解的不多,只听说这是一个阿谀奉承的人。

  最近拜杨贵妃为干娘的事情,让终南山的隐士都大跌眼镜。

  在世人看来,安禄山的战功远远比不上李和王忠嗣,却能同样身兼两镇节度。

  所以人们并称“王李”的时候,把安禄山排除在外。

  甚至皇甫惟明、夫蒙灵察这样的当世名将,声誉都超过安禄山。

  “张司徒说过此胡儿狼子野心,可是他在圣人面前,就像是跳梁小丑一样,讨得圣人欢心,我也无可奈何啊。”

  李说这些就是引动李泌对天下的兴趣,请求他出山。

  “天下有李将军,就算他有那份野心。也没有那种能力。”

  在李泌看来,安禄山就算如张九龄所说,但天下一西一北,有李和王忠嗣坐镇,安禄山必不可能成功。

  “先生在这山中,得到了什么啊!”

  李不再讨论这些,看著周围的俭朴,故而问道。

  这山谷中,只有容一人的茅屋,开垦有两块菜地。

  清贫至极。

  平时李泌只需隔一段时间离开山谷,买一些粟米、盐即可。

  这里附近有山泉,不必去寻找水源。

  “感觉到与大道越近,只是朦蒙胧胧。”

  李泌回答道。

  这是他追求道家不死之术的感觉,明明要触摸到,却又接触不到。

  李泌一直苦恼于此。

  他归咎于自己修炼时间还短,如葛洪、许旌阳一样,都是年老方得大道。

  李泌眼中的长生不死,可不是指真的在世间成为不死人,而是“羽化升仙”。

  他坚信前辈们,都是羽化登仙。

  至于真正的长生不死,是李隆基渴求的东西。

  “先生往来与终南山、华山、嵩山之间,这三座仙山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李同问李泌道。

  “嵩山有朝露,华山太崎岖,终南有天路。”

  李泌如是回道。

  很明显,他觉得隐居嵩山的人,才更像是隐士,因为远离长安,名士更多。

  华山沾染了李隆基王气所在,已经变得不可亵渎。

  而终南山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的隐士。

  看看山脚下的一排排别墅庄园就清楚。

  还有那些隐士扎堆成群,日日饮酒,那还是隐士吗?

首节上一节234/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