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137节

  “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以掩饰,因而直陈愚情,这些都是臣的肺腑之言,希望陛下能够答应。”

  李适之说著上前,他脱下自己的帽子,并将自己的鱼符摘下放在案上。

  以表示自己的坚决!

  他一番娓娓动情的陈述,让文武百官都以为李适之吊著一口气,要交待遗言一样。

  那些平时与李适之交好的臣子,抹了抹眼泪,左相突然辞职,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卿为何病,修养一下不好嘛!”

  李隆基颇为感慨,不舍得李适之离开。

  “臣自及冠起,先后在金州、湖州、郎州、唐州、通州、梓州、秦州、陕州、洛阳、幽州等地任职,又常年嗜酒,现眼花缭乱,记忆糊涂,这是老病,估计修养不好了。”

  李适之向李隆基回答道。

  他把自己的“病”归结于常年奔波,身体垮了。

  事实上,李适之年轻的时候,基本一年左右,都会被调离一个地方,不让李适之在一个地方满任期。

  “事已至此,朝后入勤政楼再议。”

  李隆基说完,吩咐退朝。他要在兴庆宫中私下问询李适之。

  文武百官朝拜后落朝,还未出殿,就开始议论不休。

  每一次相位动,都是天大的事情。群臣下朝后,当天就能传遍长安,五天内必传至东都洛阳。

  许多大臣围在李适之面前,有是真关心李适之身体的,有是想知道一些事情。

  韦坚表现地更加亲近,对李适之嘘寒问暖。

  在这关键时刻,李适之的一句话对他太重要了。

  “想将李拔为上将,没那么容易。”李林甫在心中冷哼。

  不过当李林甫看到韦坚后,眉头又皱起来。李适之八成要推荐这白眼狼为宰相。

  可是他刚从吏部大案中脱身,加上韦坚就是吏部大案的负责人。

  他要是阻止韦坚拜相,不就跟当初张九龄阻止牛仙客罢相,招圣人厌恶吗?

  想到此,李林甫咬牙切齿。

  韦坚拜相,似乎势不可挡。

  勤政务本楼。

  李适之来拜见李隆基后,相谈许久,他表现地十分坚决。

  李隆基明白他要失去一名良相。

  他也没多责怪,李适之上任后强干、务实,除了尽职尽责处理政务外,监察郡县、整饬吏治、惩治腐败、改元为载、发掘金矿、富裕国库,算得上国家的功臣。

  另外,李适之的儿子李,文采斐然,骁勇善战,为君分忧,颇得他心。

  一上任陇右节度副使,就立下大功,让李隆基计划著给予李军权,让李尽快去进攻吐蕃,收复失地,为他开疆扩土。

  “卿离开后,觉得谁能继承重任呢?”

  李隆基询问李适之。

  “宰相是圣人所拜,臣没有这样的权限。”

  李适之向李隆基回答。表达不轻易再干涉政务。

  “卿不在门下省,总有人要继承大任,总不能让诏令没有人审核吧?卿推荐几个人,我会好好考虑考虑!”

  李隆基一定要李适之推荐继承左相的人选。

  “从集贤院事务上,能看出工部尚书的博学与威望;从吏部大案与广运潭集会上,可以看到刑部尚书的刚正和统筹;从治军治河南尹上,能看出礼部尚书的文韬武略俱全;从灭突厥的功绩上,能看出御史大夫的果断与坚决。臣为陛下推荐这几位,谁更适合,还要让陛下判断。当然,这只是臣的刍荛之见,或许陛下心中还有房谋杜断那样的名臣。”

  按照李的提示,李适之举例论证,告诉李隆基。

  工部尚书、集贤院大学士陈希烈。一直在集贤院,勤勤恳恳支持日常事务十几年,深得李隆基信任。

  礼部尚书,裴宽。刚从范阳节度使任上回来,李隆基认为裴宽有“九龄风度”,非常欣赏裴宽的品德和能力。

  御史大夫,王忠嗣。仅仅在天宝年间,先击奚、契丹,三战三捷;再击突厥右厢;去年击破突厥左厢,覆灭突厥。这种功勋盛唐第一,无与伦比。

  韦坚更不用说,是李隆基最近最得宠的人。

  虽然只列举这四个人,但李早就猜透李隆基的心思。

  “卿所列皆为宰相之才,然回纥新立,忠嗣需要坐镇北境;裴尚书差些火候;陈尚书虽然博学,但在治国经验和治吏经验上欠缺;其余朝廷诸公,比他们皆差一筹。”

  李隆基想了想,向李适之回答到。

  “圣人英明!”

  李适之向李隆基拜礼的时候,将心放下。

  “我觉得七郎可为上将,卿觉得如何啊?”

  李隆基郑重向李适之说道。

  “父亲不会不解儿子,臣也认为七郎有上将的才能。”

  李适之没有虚伪的推脱。

  “朕相信这是文武百官可以看到的。可皇甫将军怎么安排呢?”

  李隆基又询问李适之的意见。

  皇甫惟明久经沙场,只有今年一场败仗。

  不能因此就剥夺其官职,那样会寒边将的心。

  况李在积石军立功,离不开皇甫惟明的支持,所以李隆基想善待他。以后还可以再启用为上将。

  “臣离开后,不仅多出左相的位置,还空兵部尚书。这个位置,本就是为文武双全的人准备。”

  李适之意有所指地答复李隆基。

  皇甫惟明有十几年文官经历,最高任司农卿。

  又是大唐少数出使过吐蕃的将领。

  “这样的话,就没什么好议论了。”

  李隆基让李适之来案前,并抓住李适之的手说道:“三郎养好身体,以后可再辅佐我。”

  “臣只要身体无恙,哪怕是当太守也要为国效力。如果还是糊涂,成为县令,亦是愧对百姓。”

  李适之说话的时候眼睛通红,泪流不止。

  “即使养病,也当有尊位!”

  李隆基感慨地说一句。

  随后,邀李适之一起就食。

  完罢,李隆基令羽林军驾车,将李适之送回左相府。

  下午时,召李林甫入宫,商议枢机。

  “现在国家只剩下了,你心中有没有像李县公一样的人才。”

  李隆基问李林甫。

  李适之辞去所有职事官,使职差谴,散官,勋。但李适之爵位是县公,此爵位伴随至死,然后削一级,由李继承。

  “工部陈尚书是为人才!”

  李林甫上午时都想好了,如果圣人让他推荐,他就推荐威望足的陈希烈。不论是否可成。

  在李林甫心里,陈希烈性情谦柔,容易控制。以陈希烈为相,一定能重回他和牛仙客一起执政的时代。

  “李县公向我推荐四个大臣,其中也包括陈尚书。但我认为陈尚书不是最合适的。”

  李隆基微微摇头,向李林甫问:“右相觉得刑部韦尚书如何?”

  果然是这白眼狼。

  刑部大案让这个白眼狼在朝野获得巨大声望。这是踩著他的头上位!

  “圣人圣明,臣……觉得合适!”

  李林甫纵然心中不痛快,但表面没有任何不满。

  难道让他拿韦坚外戚的身份说事吗?

  他可是宗室!

  “十事要说”上不仅约束李隆基不用外戚,也不可用宗室任重要职务。

  开元二十四年,牛仙客拜相前,李林甫曾经向李隆基说过一句话:“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如果去反驳,就是打他自己脸。

  ……

  右相府。

  韦坚即将拜相,让李林甫心烦意乱,怒气填胸。

  换成谁,也比韦坚这个背叛他的白眼狼好!

  哪怕是二五仔杨,以及弹劾他那些所谓清流拜相,也比韦坚好无数倍。

  因为韦坚是他亲戚,和其他二五仔不同。

  即便李岫来劝说李林甫也无济于事。

  这一夜,李林甫月堂静坐,水米不进。

  ……

  两日后,李适之以太子太师致仕,晋爵为宋国公。

  太子太师在信安王李去世后就一直空缺,为从一品。

  大唐只有天策上将、太师、太傅、太尉、太保、司徒、司空,为正一品。

  天策上将不用谈。

  其他的太师、太尉等,李隆基除了给自己的亲兄弟和儿子们,只会用以追赠逝去的功臣,让他们在下面养老。如去年李去世,追赠太尉;张说去世追赠司徒等。

  李适之告病养老。

  韦坚上位,他被拜为左相,兼刑部尚书,授银青光禄大夫。

  除了之外,又兼任数使职。

  “多谢太师推荐!”

  当天下午,满面红光的韦坚来拜访李适之。

  正当壮年拜相,他喜难自抑。

  他很感激李适之的推荐,如果李适之和李林甫一起反对,他定难以入相。

  而且入相的功绩,吏部大案,是李适之父子一手策划。

首节上一节137/77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