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136节

  但李为李隆基画了很多大饼。让李隆基有很强烈的重用之心,多次以霍去病为例子,来提醒朝臣。

  李虽远在陇右,却大概知道李适之会如何选择。

  “本帅不是糊涂人。七郎天纵奇才,盖古之卫青、霍去病是也。圣人提拔你为副使,兼如此重要的使职,就是等立功,来接替我的位置。”

  皇甫惟明直言不讳地说道。

  很多人提起李,就将李定义为猛将,在战场上刀剑纵横。

  皇甫惟明知道绝对不是这样。

  因为圣人在李就任的时候,就向他发过诏书,表明李有开拓之策,要听取李的意见。

  李已在兴庆宫向李隆基陈述与吐蕃的军谋。

  皇甫惟明想着自己和李是一党,又明白李深受圣人的信任与宠爱,就放弃和李争斗的心思。况且他刚在石堡城打败仗,争斗对他更不利。

  他唯一担心的是如果李节度陇右,他会被调到哪里?

  目前来看,节度使上,没他的位置。

  “假如末将能当上节度使,必然请我父亲推荐皇甫帅为兵部尚书,推荐韦尚书拜相!”

  李也不藏着掖着。

  虽然担心皇甫惟明和韦坚乱搞。

  但事已至此,怎么也得把他俩凑上去。

  主要是李适之与韦坚套得太深了。

  而且一个合格的政治者,必然要有一大批“党羽”。

  就像后世的那句名言: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为了一时意气去得罪人,为了一时的痛快而不留余地,将来在朝堂上寸步难行。

  “七郎怎么能说出玩笑话呢!”

  皇甫惟明觉得李胡言乱语。举荐韦坚为还好说,加一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衔,就是宰相,可以进入中书门下堂。

  但兵部尚书,现在是李适之兼任。总不能请李适之让出兵部尚书给他吧?

  “皇甫帅可以静等……”

  李没有明说。他有预感,李适之会觉得自己上将之势已至,提出罢相。

  皇甫惟明也不好多问,心中却无尽遐想。

  “皇甫帅,我明日要到安乡郡,请您批准!”

  李又向皇甫惟明请求道。

  “那是自然。不过七郎所带回的一万一千匹战马,不会再带走吧?”

  皇甫惟明知道李要正式到陇右群牧使的任上。但陇右新得战马,他不愿意交出去。

  “俘虏吐蕃的一万一千匹战马,皆划入临洮军。末将准备将临洮军打造成骑兵,方便主动出击塞外。”

  李向皇甫惟明回答道。

  “也好!”

  皇甫惟明点了点头,战马只要能留在陇右就行。

  ……

  长安,左相府。

  “七郎又立下大功,圣人今日告诉我七郎可为上将……我也该罢相了。”

  李适之下朝后,喝着酒对长子李说道。

  “父亲,七郎不足十八,便至上将。这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啊,您罢相是何意啊?”

  李不解地询问。

  “盛极必衰,家族也是如此。别看我们家族多么荣耀,摔下来的时候,会一落千丈。我若是不罢相,我们家族最多光芒三年,还会产生祸患;我如果罢相,以七郎的智慧,可以延续数十年的光耀。”

  事到如今,他没必要隐瞒儿子们。

  只要有李在,即便失去门前牌匾上“左相”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敢不尊敬。

  “圣人应该是不会同意您罢相的。”

  李似乎明白什么。但李适之现在如日中天,深得李隆基宠信。如果突然提出罢相,李隆基不一定同意。

  “因病罢相,自古正常。”

  李适之装病,心力憔悴,不能理政,李隆基不会不同意。

  还有可能因李适之罢相,将李进拔为上将。

  “父亲什么时候上书。”

  李问李适之。

  正是因为李适之是宰相,才显得他们尊贵。父亲主动辞向,李心中还是有些不适应。

  但他知道父亲说的话在理。

  七郎太能干,迟早能再立门楣。

  “等七郎的信件来!”

  李适之知道李嗅觉灵敏,一定会在这个时候,寄来信件。

  过几天后,罗兴驭四马回长安,将李的信件,和李的话带给李适之。

  李告诉李适之,如果要罢相,圣人必问他推荐,这个时候只能推荐韦坚。况且李适之还欠下韦坚一个承诺。

  韦坚在经过广运潭盛会、刑部大案后,拜相之势明显。再有李适之推荐,有九成机会拜相。

  还有皇甫惟明。实际上王忠嗣威望高于皇甫惟明。但无缘无故调走皇甫惟明,李隆基肯定要补偿一下,李适之稍微暗示一下,就能将皇甫惟明提拔为兵部尚书。

  他们都是右相的死敌,让他们继续与李林甫战斗。

  “七郎说如果群臣因七郎年纪小,而阻止拜上将。请相公去找高翁说出这句话……高翁欠七郎一个人情!”

  罗兴转述一句话给李适之。

  “老夫明白了!”

  李适之赞叹爱子的远见,竟能让高力士欠下人情。

  是夜,李适之一夜未眠,他要将自己弄得很憔悴的样子,去见李隆基。

  在不断流泪的烛光下等待,他想饮酒,在刚拿起酒杯的时候,又将它放下。

  酒就像他的相位,谁都抵住诱惑?

  饮中八仙,终于忍住未饮酒。

  他回忆自己这段时间的风光无限。

  天宝元年拜相,天宝三载辞相。

  虽没登到首席,但人生有几人能如他一样?

  最让李适之欣慰的是令他逢凶化吉的麒麟子,他心甘情愿放下天下权柄,为麒麟子铺路。

  “七郎的功勋太大,会不会功高震主呢?”

  李适之也一度考虑这个问题。

  自古功高震主,没有几个好下场。

  “我相信七郎心中有权衡……”

  最终,李适之选择相信李能完成他的遗憾,执政事笔!

  (本章完)

第111章 李适之拜太子太师,封宋国公

  兴庆殿。

  圣人还未入殿前,诸臣在殿中小声私语。

  “左相脸色不太好啊!”

  韦坚见李适之神情憔悴,忍不住说道。

  “呵呵……韦尚书,你的时机到了。”

  李适之答非所问,他向韦坚暗示一句。

  “相公难道要荐我为吏部?”

  韦坚心中一喜,赶紧凑上前,耳语道。

  在尚书省权柄被架空以后。中书省的右相(中书令),门下省的左相(侍中),是固定的两个宰相位置。

  尤其是“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堂,在中书门下堂又设立吏房、兵房、户房、枢机房、刑礼房后,直接让六部尚书的职事官变得几乎没有权力。

  如韦坚是刑部尚书,虽然他权力很大,很强势。但厉害的不是“刑部尚书”,而是韦坚兼任刑礼房的差遣官。

  如果哪个尚书没有兼职中书门下五房差遣,那基本上和养老差不多。

  但现在政局还未大变,李隆基一般在任命尚书的时候,必加五房差遣。

  在韦坚的念想中,他只要当吏部尚书,领中书门下堂吏部差遣。入相之势更为明显。

  说不定哪天李隆基一高兴,就给他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等着吧!”

  李适之拍了拍韦坚的肩膀。

  这时,监礼官唱礼:“陛下至!”

  “拜见陛下!”

  文武百官整着恢复姿态,向李隆基一拜。

  只有韦坚心不在焉。

  人这一生,为了名利而追逐,哪怕知道布满荆棘,哪怕知道会付出生命。

  朝堂上,枢机议事、日常事务、地方事务先后回禀、处理。

  其中枢机议事,是宰相和皇帝提前在中书门下堂商量,然后才告知诸臣。

  无臣子再禀告事宜,就在李隆基准备宣布退朝的时候,李适之上前向李隆基一拜,缓缓说道:“启禀陛下,臣近日处理政务时迷幻出错,心力憔悴,上请移病。”

  移病,是辞职的委婉说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武百官无一不震动,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望着李适之。

  不明白,实在不明白。左相如日中天,正是仕途巅峰求进之时。再迈出一步,就可以问鼎首席。

首节上一节136/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