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122节

  李隆基拍着玉案说道。看那架势,像是要把盖嘉运挖出来鞭尸一样。

  石堡城三面悬崖峭壁,无法攀登。只有一条小路可以上去。这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吐蕃只要在石堡城多储存足够水、粮食,准备檑木、滚石,就可以固若金汤。

  失去石堡城,吐蕃在大唐的河、陇一带,进退自如,并直逼临洮。

  所以围绕着石堡城,大唐在开元中后期先后完善安人军、绥和守捉、河源军、积石军。

  如果大唐得到石堡城,那就可以切断吐蕃从赤岭入唐大道的粮道,进可攻,退可守,随意游弈。

  吐蕃失去石堡城的时候,在九曲之地,建立百谷、洪济、树墩、宛秀、大莫门等城。

  这些城被唐军攻陷过,却因为石堡城在后方,不得已失去。

  并且吐蕃大军常年驻扎在青海湖、九曲一带。

  可以说在河源会盟后,大唐与吐蕃一切的恩怨情仇,都从石堡城展开。

  史书上,有令人赞叹的文成公主入藏。但关系早已不复往昔。

  即便是开元年间,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时,大唐与吐蕃也频频战争。

  而且吐蕃不仅在西域攻击大唐的藩属国,试图与大唐争夺西域霸权,还一直威胁大唐剑南一带。

  尺带珠丹年幼继位,当上赞普的时候比李隆基当上皇帝还早几年。

  现在尺带珠丹熬死权臣,早已掌权。他也是雄心勃勃的人,多次在信中扫李隆基面子。

  自吐蕃屠城达化以来,李隆基就不再信什么舅甥之好,想在对吐战争中,建立绝对的优势。

  而且尺带珠丹的儿子刚被大唐猛将王难得杀死,双方势不两立。

  再也不会出现赤岭下互市的局面。

  “启禀圣人,北齐时期,高欢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玉壁城,短短六十天时间,死亡七万士兵。石堡城和玉壁一样,是为山城,易守难攻。”

  李劝说李隆基前车之鉴,历历在目。

  “那没有石堡城?七郎如何为我开疆扩土?”李隆基眉头一皱。

  他确实想让李带兵去攻打石堡城。

  “臣只要拿下青海(今青海湖),在青海上筑城。再攻下黄河九曲(今贵南、同德、贵仁一带黄河拐角处),尽得吐蕃在九曲上的城池。石堡城就如废城,届时守住下山的道,石堡城的吐蕃士兵,就会因粮绝而投降。”

  李向李隆基回答道。

  历史上李隆基让王忠嗣攻击石堡城,但王忠嗣认为攻下石堡城,最少死好几万士兵,得到石堡城不值得,所以抗旨不遵。王忠嗣因此险些被直接处死。

  后来当哥舒翰拿下石堡城后,果然如王忠嗣预测,死亡数万唐军。

  当然,阵亡的唐军肯定不全是石堡城下。攻击石堡城,需要拔除赤岭的其他据点,阻击吐蕃援军。

  吐蕃不可能轻易放弃石堡城,必然全力来援。

  李不喜欢打这种头铁的战争。

  他以凌厉的进攻为主。

  既然进攻,那就彻底抛弃防守,从宁塞郡出,对九曲之地展开攻击。

  “七郎所说,是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难的方法。因为七郎将面对吐蕃数十万大军。”

  李隆基郑重地说道。

  真要占领青海和九曲之地,等于打开攻入吐蕃的大门,石堡城变得不值一提。

  “臣为圣人开疆扩土,何惧这些呢?更何况就算拿下石堡城,臣还是要进入九曲、青海。”

  在李看来,数万士兵随他在九曲野战,总比死在石堡城下强。

  “惜哉!当初金城公主入吐蕃时,吐蕃贿赂鄯州都督杨矩,白白得到九曲。”

  大唐割让九曲给吐蕃的时候,李隆基还没登基,那时候还在想着政变夺权。

  等登基后反应过来,大唐已失去九曲。

  吐蕃三十年的经营,在九曲屯田,筑城,和青海一样,成为侵略大唐的前沿补给地。

  “臣最多要三年时间,就能完成定下的目标。”

  李向李隆基保证道。

  这样的大战略,需要有所准备,先歼灭吐蕃的有生力量,再挺入九曲、青海。

  “朕甚期待!不过现在只有陇右节度副使的位置给七郎。如果七郎能再获得一些功勋,朕就会将皇甫惟明升走,拜你为上将。”

  李隆基也向李承诺道。

  皇甫惟明虽然战败,但并没有伤到陇右军的元气。

  更何况皇甫惟明之前接连胜战,李隆基不会因他功石堡城失利,就罢免皇甫惟明的官职。

  “拜谢圣人!”

  李对李隆基一拜。

  他渴望早日成为上将,那样就能大显身手。

  “有没有可能深入吐蕃境内,将吐蕃赞普擒拿。”

  李隆基还未得陇,就想望蜀。

  尺带珠丹任吐蕃赞普四十年。执政时间与李隆基重合,长时间的摩擦和书信上的不敬,使李隆基对尺带珠丹恨之入骨。

  “启禀圣人,昔日薛仁贵大非川之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兵力悬殊、长途跋涉、粮草中断,最大的问题,就是冷瘴。”

  “吐蕃建国于高原,所以布满冷瘴,他们世代居住,可以无视冷瘴。但我汉人中有很大一批人,越是深入吐蕃,越是会觉得喘不过气,根本无法战斗。唯有将青海、九曲占领后,培养一部分能适应瘴气的士兵,再考虑下一步。”

  李没有把话说绝,对李隆基留有期待。

  唐代称高原反应为冷瘴、瘴气,

  具体什么是高原反应,李不想对李隆基解释。

  冷瘴这两个字,足矣让李隆基有顾虑。

  “也罢。拿下九曲和青海。吐蕃必无力再与大唐争强。”

  李隆基派遣使者去过暹些城,汉人入吐蕃,确实路难行。使团还有因冷瘴死去。

  “七郎还未婚配,你看上哪家娘子,朕亲自为你赐婚!”

  在战事聊完后,李隆基又关心李生活上的事情,还调侃道:“英武俊朗,英雄少年,才高八斗。长安士女仰慕七郎的,应如过江之鲫一样吧!”

  “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待吐蕃向大唐臣服,无力与大唐争夺西域。臣再完婚。”

  李向李隆基说道。

  想嫁给李的士女确实很多,但李皆不了解,所以不会草率结婚。

  前世李也未结婚,所以想着将来的妻子,必须温柔贤惠。

  “哈哈,七郎真是我的霍去病啊!”

  李隆基大笑一声后,向高力士吩咐:“去沉香亭,七郎随至。”

  (本章完)

第104章 身兼五使,最高养马官

  得知李的战略后,李隆基心情大好,让李陪他一起在沉香亭饮宴。

  别人他不相信,但李隆基相信李会帮他取下九曲、青海。

  一袭宫装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召到沉香亭。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在兴庆宫,不论歌舞饮宴,还是玩什么游戏,李隆基必然会带杨玉环,而且都只带杨玉环一人。

  “七郎在江南,除了江南春,还写下什么诗,让朕观读一下。”

  酒兴之时,李隆基当然要问李。

  “回长安的路上,臣想象江南的美好,写出一首词。如果圣人不嫌弃,就为圣人写下来。”

  李知道李隆基喜欢词,他本人就是盛唐少有的写词高手。

  “来人,取纸笔!”

  李隆基一听,兴趣更大。

  纸笔在案前铺开,李挥毫而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李写下很短的一首小词。

  他去江南是平定海贼,是杀豪强的。

  当他回长安,回忆江南的时候,是如诗如画的美景。

  仿佛李是一个漫游者。

  “妙哉!我观之,如身临江南春日中,我要亲自为此词填曲。”

  看到精致美好的词,李隆基忍不住显露自己的才华。

  他精通音律,创造包括《霓裳羽衣曲》在内的诸多名曲。

  为一首词配曲,信手捏来。

  “三郎曲成,妾身为琵琶奏。”

  杨玉环也喜欢这首词。

  灵感一来,李隆基仅用半个时辰,就为《忆江南》填曲。

  杨玉环带着曲谱到她的专属房间,中,她十分聪慧有天赋,也只用半个时辰,就可以流畅弹奏曲子。

  李隆基坐首座,李坐下座,杨玉环款款而来。

  “哗哗……”

  杨玉环抱着雕满花纹的五弦琵琶坐下,玉指拨弄。

  全程基本上都是用小弦弹奏,切切如私语。

  曲调温婉,也不知道是李隆基的曲好,还有杨玉环的琵琶好。仿佛将人带去江南梦境,心旷神怡。

  看着杨玉环微微闭眸,长长的睫毛轻轻颤动,神态气质合一,本就完美无瑕的容颜,此时更美。

  一瞬间,也不知道是琵琶,还是容貌,令李心醉。

  短短的小词,李隆基列三重曲调,最后一重更缓慢温柔……

  虽已结束,却余音绕梁。

首节上一节122/45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