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73节

  “至于钱粮什么的,您也不用担忧,只要把工坊给搞起来,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这个事以后就拜托给赵叔您了,还麻烦您多多上心。”

  “六爷,您说这话可是折杀俺了,俺就是一个匠户出身,您可是贵人,您给了俺机会,提携俺当了知事,俺哪里能不兜着?您放心,就算舍了俺赵大这条性命,也帮六爷您把这事办好!”

  赵大拍着胸脯保证,一副要为朱慎锥上刀山下火海的架势,朱慎锥顿时就笑了。

  他安抚了赵大几句,又和他聊了一会儿,见天色已晚,赵大这才离开。

  等赵大走后,朱慎锥没有马上休息,趟在炕上心里继续想着这边的事。两个百户所已经设置完成,许多事也从无到有渐渐成型了,但要说做成还差的远呢。

  现在一起只是刚开始,接下来还有许多事要办。其他的暂且不说,就说赵屋岭这边的工坊和矿山吧。

  开矿什么的朱慎锥不太担心,胡义生等人本就是矿工出身,这个事他拿手。而且今天朱慎锥让胡义生去招募矿徒,等后续的矿徒到位,矿山这边的开采量就能上去,哪怕开采技术原始也没什么,从目前的需求来说足够用了。

  关键还是工坊这边,相比矿山,工坊在朱慎锥心目中的地位要高得多了。工坊的成立是有大用的,以后这个工坊会成为朱慎锥最关键的区域,也是他未来的基础。

  有句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坊对于朱慎锥就是这个“器”。没有“器”如何才能做事?靠别人是绝对靠不住的,只有靠自己才是实实在在的。

  况且,现在这两个百户所名义上虽是百户所,但实际上规模却是不小,如果加上后期朱慎锥招揽矿徒、流民陆续充入百户所,再加上朱慎锥准备仿效戚家军练兵的话,他手上的三个百户所,除去王家村外,羊头山和赵屋岭这边等于未来的重要基地。

  人员的超出,仅仅靠自给自足恐怕很难,山地种粮,哪怕是红薯和玉米这样的粗粮产量也是有限。要养活这么多人,还要做大事,财源这一块是重中之重,而朱慎锥的财源来源主要是商行那边,除去恒通正常的店铺包括盐铺、当铺等等,真正占大头的就是私盐和草原贸易了。

  前者暂且不说,就说后者吧,塔娜的部落需求不小,足够让朱慎锥在贸易中获得巨大利润。但普通的贸易利润还是不够大,铁器尤其是军械的贸易利润才是真正暴利。

  这实际上也很简单,用后世的话来说,做这种贸易等于是“贩卖军火”,这天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还有什么生意能比军火更赚钱的?现在这边的工坊就是朱慎锥的军工厂,未来要想赚到更多的银子,就看工坊的产出了。

第153章 烟花匠人

  2024-07-13

  对于工坊制造朱慎锥已有了决定,那就是以矛头、箭头、甲片为主,辅以部分的马刀、腰刀等。

  前三两者的制造相对简单些,尤其是箭头基本用铸造法即可,只要有模范,以三菱为形状进行铸造,然后经过普通的打磨就是最好的箭头。

  矛头虽然也可铸造,但铸造完后因为体积的缘故实用性不强,最好还是加上锻造的工艺,这样制造出来的矛头更适用于战场。

  至于马刀、腰刀就麻烦些了,这只能用锻造法,而且对钢铁的要求严格,不是有句说好钢用在刀刃上么?没有好钢,打造出来的马刀和腰刀实在是差强人意。

  明朝的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度,炼矿已采取了瓶炉模式,这种炉子的构造已经接近于后世的小高炉了,按照历史记载,产量大的这种炉子一日可出铁3600斤,最高记录可达到6000斤,这个产量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水平,就连清朝前中期也比不上。

  至于炼铁,大明已经采用了活塞式鼓风机,这种鼓风机结构和近代鼓风机基本类似,同样比欧洲那边要先进的多。

  而且炼钢方面,灌钢法也已得到了运用,大名鼎鼎的苏钢采取的就是这种灌钢法,其打造出来的器械质量极好。

  而在赵屋岭的工坊,虽然技术相比如今大明最好的地方要差一些,但也差的不大,再加上早在两年前,朱慎锥就和赵大私下讨论过如何提高冶炼和灌钢的方法,通过关系弄到了关于灌钢法的部分工艺。

  虽说赵大现在依旧没有彻底掌握这种灌钢法,不过对于赵大原本炼钢工艺也有不少帮助,其出产的铁、钢制品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要不然当初朱慎锥也不会让赵大帮他打造火枪了。

  工坊的制造火枪打造暂时没有这个必要,为了尽快积累财富和工坊的发展,朱慎锥把生产的目标对准了这些产品,只要造出来,运到草原上去,这些东西简直就是一本万利。

  工坊这边等到工艺成型,生产形成规模,后面的产量也会越来越大,这其中的利益可想而知。

  当然了,朱慎锥也不是火枪的打造就全部停止,对于火器制造他并没有放弃,只是在工坊而言没必要把主要生产放在火器方面罢了。

  等目前的工艺和产量定型后,针对火器,不仅是火枪还是火炮的研制还是要继续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未来是火器的时代,历史的趋势不会改变,这点朱慎锥心中非常清楚。

  如今只是技术的原因火器的生产太过缓慢,相比效率实在太低。更重要的是,火绳枪的射击速度实在是太慢了,朱慎锥一直都想把燧发枪给制造出来,可实验到现在,不是造不出燧发枪,而是燧发枪造出来后其稳定性还不如火绳枪。

  早在朱慎锥让赵大制造火枪的时候一开始就尝试过燧发枪,但弄出来后试用发现击火率太低。目前使用的燧发枪击火方式有两种,因为火帽的未有出现,其原理和火绳枪是差不多的,同样是通过药池点火,只是火绳枪用的是火绳点火,燧发枪是用燧石点火。

  燧石的打火方式一种是撞击式,另一种是摩擦式。

  撞击式点火类似火绳枪,只是用燧石撞击取代火绳,在大明这种火枪又叫自生火铳。但大明缺少高品质的燧石,普通燧石撞击式点火击发率并不高。而除去这种外,另外一种就是摩擦式打火。

  换句话来说,燧发枪的这种点火方式和打火机原理一样,依靠齿轮摩擦嵌入的燧石打出火星后再点燃药池里的火药,然后再击发火枪。

  这样一来,从原理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实际操作中这两种点火模式却经常会出现在故障,不是击发打不着火就是摩擦齿轮后没能点着火,必须再一次甚至多次击发。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和后世的普通打火机一个道理,有时候你拿打火机点火转动齿轮通常一下也打不着火,得摩擦两三下才能打着火。假如只是抽烟的话,多打两下没什么关系,反正只要点着火就成。

  可问题在于火枪是武器,是杀人的武器,火枪的运用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电光火石之间就是要决定生死胜负的,如果在那种时候突然发现没打着火,手忙脚乱再重复打火,哪里会给你如此充裕的时间?

  而且战场上,火枪的射击威力主要依靠是齐射,几十上百支火枪齐射的情况下,作为单一的火枪手又身处在战场这种生死攸关的局面下,很少有人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能留意到自己手里的火枪是否打着了火还是没打着火。

  一旦慌乱之下明明没有打着火,反而以为已经击发出去了,接着手忙脚乱地重新装弹什么的,这时候又发现原本枪中的弹子根本就没打出去。等反应过来,再准备开枪射击,那时候早就来不及了,这还打个屁仗?

  相比火绳枪,虽说火绳的使用比燧发繁琐,可至少在击发可靠性上比目前的燧发枪要强得多。这也是朱慎锥没有采取燧发的真正原因,不过科技终究是要进步的,燧发火枪才是火枪未来的趋势,现在限于技术原因可以暂时用火绳枪来替代,但未来依旧是要朝着这个方向研发。

  但这个研发过程不是赵大这样的匠户能够做成的,别说赵大了,朱慎锥自己也解决不了。

  朱慎锥只知道一些机械的原理构造,可究竟怎么解决他毫无头绪,这些日子他一直在琢磨这个事,还别说倒也给他琢磨出了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究竟靠不靠谱,朱慎锥的心里也没这个底。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世界上也是中国人最早开始使用火药的,蒙古人西征,火药从中国开始流传到了欧洲,这才导致世界的战争模式从最初的冷兵器时代逐渐开始发展到后来的热兵器时代。

  关于火枪的问题,朱慎锥想过找些会炼丹的道士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在他了解实际情况后又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虽说道士炼丹,可以称上中国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可实际上真正会炼丹的道士这全天下根本没几个,大多数道士从来不会炼丹,哪怕就号称会炼外丹的也只是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骗子罢了。

  所谓的炼丹充其量就是瞎折腾,给外人看的那一套假模假样。弄出来的丹药也不是炼丹所制,倒和中药炮制有些类似,这些道士靠这一手坑蒙拐骗,糊弄那些傻瓜呢。真正有道行的道士从不看重这些,他们也对所谓的“外丹”一说更是嗤之以鼻。

  既然道士群体不靠谱,朱慎锥也只能打消这个念头。就在他为此郁闷的情况下,另一个群体出现在他的面前,让他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

  这不是其他,正是烟花爆竹。

  大明一代,烟花爆竹的民间制造已经得到了相当发展,眼下大明的烟花爆竹已有了不少后世的样子,甚至在有些水准相当高的烟花工艺上达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高度。

  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所撰《中国新史》第六章“中国人的礼节、典仪和节日”,书中就录了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元宵节晚上的烟花:“似舟,似塔,似鱼,似龙,似虎,似象,一般有上千种令人惊奇的烟火”。

  其中的描写和形容令人惊叹,明史中也记载了明宪宗与民同乐放烟火的景象,正德年间波斯商人阿克巴尔在笔记中也有类似的记录。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法国传教士金尼阁所撰《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对明朝的烟花技术也做了惊人的评价。

  从这些来说,明朝的烟花爆竹技术已经相当先进了,技艺高超的烟花匠人能通过各种技术制造出令人叹服的烟花来。

  烟花的原理就是火药燃烧,控制火药的比例和运用巧妙的技术达到喷发火焰炫丽的效果。

  既然烟花匠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对火药的了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专家。而且朱慎锥想到了一点,烟花匠人既然能够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烟花,那么或许也能制造出能够快速击发火枪的火帽来。

  当想到这点时,朱慎锥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他突然就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玩耍的几种小玩意。

  一种是火药纸,用火药纸做简易火药枪,直接就能打出火柴棍,打出的火柴棍威力大的能够击穿硬纸板。这种玩具是许多男孩子少年时期的最爱,朱慎锥年少时就有这么一把火药枪,把它当成宝贝一样。

  还有一种就是摔炮,摔炮大小都有,小的就和普通的鞭炮差不多,大的有成人一根手指头那么粗细。拿着摔炮往地上狠狠一摔,就能立即炸开,从而发出猛烈的声响来。

  这些东西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不就是最好的火帽么?如果能够直接制造出火帽来,那么根本就不需要原始燧发枪了,到时候直接用火帽和定装纸壳子弹来尝试制造更先进的火枪,这样一来火枪使用的难题迎刃而解。

  如果能够真的制成,这样的火枪在这个时代可以算得上最先进不过的大杀器了。想到这,朱慎锥哪里还能按捺得住?他在找周安民让他想办法去义乌找寻戚家军的老兵同时,也拜托周安民去南京寻找技艺高超的烟花匠人。

  之所以要去南京附近寻找,因为现在大明烟花技术最高的就在南直隶,秦淮河上的烟花向来是全大明最耀眼最漂亮的,南京附近也聚集了大明最好的烟花匠人,从这点入手事半功倍。

第154章 从大明到蒙古

  2024-07-13

  这些事已经安排下去了,最终能不能请来烟花匠人,火帽的研发究竟能不能成功还都是未知数。不过朱慎锥却是信心十足,行不行等人找到后再看,再怎么样烟花匠人在火药制作上的能力远不是自己能媲美的,未来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但这些事都需要时间,从山西到南直隶路途遥远,来回得好几个月,哪怕周安民现在已经安排下去了,等寻到人再想办法把人带回来最早也得今年年底的时候了,说不定时间更长。

  休息了一晚,第二日清晨朱慎锥醒来。起来后,在院里打了一趟拳,舒展了筋骨后和赵大一起用了早饭,吃饭早饭朱慎锥就让胡义生带着自己去矿山那边走一圈。

  矿山那边的开矿实际上早就开始了,甚至比赵屋岭设置百户所的还早不少。

  当年赵屋村的村民,就有不少人偷偷摸摸跑去那边挖矿,弄些煤什么的生火取暖什么的,至于铁矿也不是没有开采,都是很小规模的那种,毕竟矿产私开朝廷可是查的非常严格,而且那时候万历皇帝还往各地派遣了矿监税监,这些没卵子的太监虽然贪得无厌,可对于皇帝交代的事还是上心的,为了给皇帝多捞钱,对地方的私矿查的很严,虽然杜绝不了,却也很大一部分限制了开采私矿现象。

  而现在矿监税监都取消了,上面没了这些人,矿山自然就成了朝廷的文官集团和地方利益团体,尤其是士绅集团瓜分的蛋糕。更重要的是,他们私下开采这些矿根本不需要向朝廷缴税,或者少缴税,其获得的利益全部自行瓜分。

  同时在这种情况下,私开矿也逐渐多了起来。亏得朱慎锥下手快,让周安民走了魏忠贤的门路给王荣弄了个卫所指挥使的头衔,直接又通过卫所在赵屋岭设置了百户所,把这边的矿产归于卫所下,杜绝了地方把手伸到这边来的可能。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说不定那一天等赵屋岭有矿的消息传了出去,这边根本就保不住,到时候地方的官员和商人就和闻到腥的饿狼一般扑来,直接就把这矿山给占为己有了。

  矿山的规模不大,开采模式也很是原始。

  靠北边区域是煤矿,山西自古就是产煤的地方,煤炭的储存和质量都是俱佳的。这里的煤矿可以直接露天开采,开采的作业还是相对简单,储量暂时不清楚,但根据胡义生所说,储量肯定不少,从现在开采的情况来看,开采几百年不敢说,几十年是绰绰有余。

  铁矿在煤矿的靠南一边,那边有一座赤色的小山头,这座小山头就铁矿所在。这座铁矿含铁量可不低,是一座难得的富矿,工坊那边如今炼铁的矿石就来源于此,质量上乘。

  相比煤矿,铁矿开采就困难多了。而且现在开矿依靠的都是人力,一人一天下来能开采几百斤了不得了,再加上还需要把矿石运到工坊那边,路也不怎么好走,都是靠着独轮车和人力运输,虽然距离不算太远,可依旧运输量有限,每天煤矿包括铁矿的开采运输加起来大约在三千五百多斤的样子,虽说可以满足现在工坊的需求,但对朱慎锥来说远远不够。

  转了一圈,朱慎锥告诉胡义生,等把后期的矿工招募来后先修一条从两个矿到工坊的道路。这路不用太好,先期能运输走矿就成,等路修好了暂且先这么用着,以后等工坊那边的产量上去,或许可以再弄两条直道来加快运输。

  至于产量也必须尽快提升上去,三千五百多斤看起来不少,可单一的铁矿也不过不到两千斤罢了。工坊那边的炼铁效率后期会上升,按照朱慎锥的估计,哪怕达不到一天六千斤的数量,以一半计算也有三千斤。

  三千斤生铁,生铁和铁矿原料大约比例是1:1.7-1.8的样子,这样计算至少需要近五千一百多斤铁矿石原料,这还没算上煤炭的需求数呢。如果继续炼成熟铁和钢,以十斤生铁出七斤熟铁的比例来计算,也就是产出二千一百斤熟铁,如果再锻炼成钢,这个比例还要下降许多。

  这还是最基础的算法,随着后期工坊那边的产量持续提高,矿山这边的开采数额还要继续上升,没有足够的人力根本就满足不了。

  矿山这边条件很差,开矿的人也都是蓬头土脸的模样。朱慎锥叮嘱了一番胡义生,让他注意开矿这边的环境和安全,在确保产量的同时做好安全措施,他自己本就是矿工出身,怎么处理要比朱慎锥更为清楚。

  另外,矿工的待遇什么的也要上去,这可都是用人力来生产的,吃不好穿不暖,如何能好好干活?朱慎锥可不是那些文官和士绅,必要的底线还是有的,再说了这些人以后都有大用,假如连两个矿都弄不好,何谈做其他事?

  在赵屋岭停留了三日,朱慎锥这才离开。随后他又去了羊头山和李虎见了面,等从羊头山回到平阳的时候,第二支去草原的商队恰好准备出发,朱慎锥掐着时间赶到,再一次启程前往草原。

  五月上旬,朱慎锥的商队回到草原,这一次到了草原后发现草原上的气氛有些凝重,从东边传来的消息林丹汗和科尔沁的战争不尽人意,情况似乎有点不妙。

  林丹汗这位蒙古的共主志大才疏,虽有统一草原的雄心,却无做成事的本领。其他的不说,就说他这先后两次出兵吧,无论是出兵的对象或者是出兵的时机全都不在点子上,而且做起事来看着聪明,实际上却愚蠢无比。

  上一次打内喀尔喀,明明可以在努尔哈赤最初向炒花动手的时候立即出兵,如果那时候出兵,内喀尔喀也不会屈服于后金,炒花更不会走投无路被迫和后金联盟。

  林丹汗当初打的是利用后金的力量削弱内喀尔喀实力的想法,但他没想到作为蒙古共主这么干的影响和后果。

  林丹汗坐视内喀尔喀被后金攻击,等到炒花被努尔哈赤一顿胖揍,被迫求降同后金联盟后,林丹汗又不乐意了。打着蒙古大汗的旗号要教训炒花,聚兵攻击内喀尔喀意图吞下这块地盘,这对于许多蒙古部落来说未免有兔死狐悲的想法。

  而那一次出兵内喀尔喀,林丹汗却没有达到目的,相反因为后金和科尔沁的原因,林丹汗的大军非但没能借势拿下内喀尔喀,反而被内喀尔喀、后金和科尔沁三方夹击下输了这仗,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内喀尔喀战败后,林丹汗恼怒非常,可他非但没好好反思,反而就此恨上了科尔沁。

  在林丹汗看来,如果不是科尔沁捣鬼,内喀尔喀早就在他的铁蹄下落入囊中了。正是因为科尔沁的缘故,后金假道科尔沁,两军联合出兵从侧翼打了林丹汗一个措手不及,从而导致这一仗的失败。

  因为这个缘故,林丹汗恼上了科尔沁,一直琢磨着给科尔沁一个狠狠教训。所以当得知当辽东的后金和大明再一次开战的时候,林丹汗突然发现机会来了,他兴致勃勃地再一次颁布了聚兵的命令,要趁着这个机会去打科尔沁,让科尔沁知道知道谁才是草原上真正的主人。

  林丹汗的这种骚操作朱慎锥根本就看不明白,别说是他了,就连作为蒙古人的阿失帖木儿也是如此。

  一直以来,林丹汗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随心所欲,就和小孩打闹过家家似的,想一出是一出。

  从名义上来说,作为蒙古共主的他是蒙古人的大汗,但林丹汗所做的许多事都让蒙古各部离心离德。要统一草原,需要的不仅仅是武力,还有政治智慧和手段,但后者恰恰就是林丹汗所欠缺的。

  就连武力,林丹汗虽占有优势,却也远没强大到能依靠自己横扫草原各部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林丹汗要么先针对一个部落狠狠收拾,不管不顾先彻底打服其中一个部落后吞并地盘消化完了再朝下一个部落动手,而且在实施的时候尽量拉拢安抚其他部落,哪怕不能取得其他部落的支持,也至少得让这些部落两不相帮。

  可林丹汗现在又是怎么做的呢?在没有解决内喀尔喀的情况下林丹汗居然又迫不及待去打科尔沁了,而且打科尔沁的理由是因为科尔沁和后金走的近,在上一次战争中出手帮了内喀尔喀,冒犯了他这位大汗?

  这样的理由怎么能够服众?再者,无论是内喀尔喀或者是科尔沁,他们之所以会和林丹汗抗衡,不就是因为林丹汗自己逼迫再加上后金的缘故么?

  其根本原因不在蒙古人的本身,在于后金的崛起。内喀尔喀和科尔沁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无法做太多的选择,因为他们正夹在蒙古本部和后金之间,面对两头猛兽,要生存下去只能夹缝求生,这对于部落本身来说没什么问题,假如林丹汗能在这种情况下给予一些帮助,伸出友善之手来,作为同是蒙古人的内喀尔喀和科尔沁,从心理和感情方面自然会更倾向于林丹汗。

第155章 你来我往

  2024-07-13

  事实却不是如此,恰恰因为林丹汗表现的太过明显,又不懂得怀柔,使得原本应该站在自己这边的两大部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倒向了后金一边。

  一方面是咄咄逼人,摆出一副巴不得自己倒霉,又打着小算盘企图吞并自己的蒙古大汗。另一方面是通过联姻不断拉拢自己,而且在部落遭受攻击的时候毅然出兵相助的后金。

  只要脑子不傻,谁都会作出明智的选择,从这点来说,林丹汗这位蒙古大汗实在是做人失败。

  另外为了后金崛起的缘故,大明早就和林丹汗握手言和了,早在萨尔浒之战之前,大明就提出联合林丹汗打算一起对付后金的建议,意图把刚崛起的后金彻底联手扼杀。

  但林丹汗却表面答应,通过这种联合却只想从大明那边捞取好处,一点力都不肯出,从来不顾大明这位盟友死活,非但在大明和后金的战争中丝毫不主动帮忙,往往还趁着两家开战的时候坐山观虎斗,暗中打自己的小算盘。

  林丹汗自以为聪明,把自己当成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那位渔翁,可他这样做的愚蠢也是显露无疑。他根本就没搞清楚自己最大的威胁和对手是谁,又是谁在阻止他作为蒙古大汗意图统一蒙古各部的计划?

  辽东大明和后金再次开战,按理说对于林丹汗是一个好机会,他完全可以再一次向内喀尔喀出兵,不仅能一举打破内喀尔喀部落,也能通过这样的军事行动给予后金来自后方的威胁,从而减轻大明在辽东的压力。

  可事实林丹汗又是怎么做的呢?他非但没这么干,还坐视后金和大明交战,放着离自己最近的内喀尔喀不打,反而带兵跑到东北方向去打科尔沁去了?

首节上一节73/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