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在明末当宗室 第184节

  逼迫魏忠贤辞职后,崇祯皇帝乘胜追击,仅过一个月不到就正式下旨将魏忠贤之罪昭告于世,贬魏忠贤至凤阳祖陵管理香火,客氏送至浣衣局收管。

  就此,权势滔天的九千九百岁魏忠贤魏公公彻底倒台,旨意下达后,魏忠贤带着随从离京,离京之日魏忠贤心情复杂,回头眺望京师,不由得黯然泪下。

  离开京师,魏忠贤一路南下,朝着凤阳而去。三日后行至阜城,突然就有锦衣卫快马由京师赶来,带来了崇祯皇帝抓捕魏忠贤的旨意。

  旨意中说魏忠贤“将素畜亡命之徒,身带凶刃,不胜其数,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为由,下令将其逮捕至京。

  听到这个消息,魏忠贤面如死灰,明白崇祯皇帝这是要自己去死,没有给他留半点余地,自己一旦回京必死无疑。

  当日,魏忠贤和其党羽李朝钦两人痛饮一番后双双自缢,随着魏忠贤这么一死,天启皇帝在位时威风八面的阉党就落下了帷幕,崇祯皇帝登基才三个月不到就弄死了哥哥留给他的亲信,把这把天下对付文官集团最锋锐的刀自毁,却不知其作为埋下的帝国崩塌的隐患,而暗暗自得。

  魏忠贤自杀的消息传来,崇祯皇帝立即就让人去浣衣局处死了客氏,接着下旨夺去魏良卿的宁国公爵位,再以谋反之罪名抓捕,明正典刑要杀掉魏良卿。

  魏良卿被抓后还一脸茫然,他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等关进天牢,有人告诉他自己叔叔魏忠贤已经自杀,崇祯皇帝现在要对他下手,还给他扣了谋反的罪名准备砍他脑袋时,魏良卿吓得瑟瑟发抖,更是大喊冤枉。

  明正典刑一日,魏良卿五花大绑被押上刑场,即将行刑时魏良卿哭喊叫嚷道:“我就是一个种地的普通农民,原本在老家呆的好好的,虽然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苦,但日子也能勉强过去。”

  “因为自己叔叔魏忠贤的缘故,突然天上降下富贵,从家乡被接来了京师。在京师这些年自己没做过什么坏事啊,安安稳稳在家呆着,无非就是吃好点喝好点,又睡了几个漂亮女人罢了。何况这些富贵从来不是自己要的,而是你们硬塞给我的。”

  “就拿自己这个宁国公来说吧,自己从没想过当什么国公,完全是你崇祯皇帝强行封的我。你昨天给我爵位,把我捧上天去,今天突然说我谋反?不仅夺了刚封的国公之爵,还要砍我脑袋,做人不能这样啊!要实诚啊!就算皇帝也要讲道理,没你这么干的,我实在是冤枉啊……!”

  可再喊冤也是无济于事,魏良卿就这样被砍了脑袋。

  魏良卿伏诛后,崇祯皇帝大获全胜,随着阉党的倒台一时间满朝都是称颂马屁之声,文官们评论崇祯皇帝英明神武,是大明开国以来难得的英主,更评论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此举“不动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

  登基不到三月,就扳倒了权势滔天的魏忠贤,大获全胜的崇祯皇帝在一阵吹捧声中洋洋得意,自觉得当皇帝似乎也没什么难的,自己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

  要不是自己比哥哥天启皇帝年幼几岁,兄弟中又排名老五的话,假如把自己换成天启皇帝当年就当了皇帝,这大明恐怕在自己手里就兴盛起来了,更不会发生什么阉党祸国殃民的事。

  现在魏忠贤已经伏诛,接下来就是清除阉党余孽,一扫朝堂了。

  年轻的崇祯皇帝此时此刻已被东林党和文官吹捧的晕晕乎乎,决定做出一番事业来,当一个堪比太祖、成祖的英明君主,中兴大明。

  接下来,崇祯皇帝开始着手清理阉党余孽,对这件事他极其热衷,只要和魏忠贤有所联系的人,文官集团的弹劾他无不应允,一时间朝堂上受到牵连的官员无数,打击面也从清楚阉党一脉延伸到了各方面的党争。

  因为崇祯皇帝受到东林党等文官集团的影响太大,他也不管那些官员和魏忠贤的牵涉有多深,更不顾这些官员是否有能力,凡是牵连到阉党的,根本不做考虑,抓的抓贬的贬杀的杀,转眼间朝堂上斗争激烈,不断有官员落马,时间一久崇祯皇帝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了。

  随着阉党的清理和许多官员的落马,各部官职缺口极大,尤其是最重要的内阁更是如此。

  要知道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内阁已被阉党把持,上上下下基本都是魏忠贤的人。现在魏忠贤完了,这些阁老自然也逃不掉罢官的结局,可没了这些阁老,内阁就没办法运转了,而且其他各部也是这样,缺少的官员必须尽快补上,要不然大明怎么统治?

  面对这个情况,崇祯皇帝只能着手挑选新的内阁成员,可盯着这些位置的人不少,死灰复燃的东林党和其他文官集团的成员都眼红着呢,一个个巴不得马上上位,成为下一任内阁成员。

  因为这个缘故,一时间推举的内阁人选达到了数十人,这些人中近半是东林党推举的,而另一半是其他派别文官们所推举,代表着各方面的利益。

  这份推举名单送到崇祯皇帝手上后,崇祯皇帝看后根本不知道怎么办,刚刚当皇帝的他对这些人丝毫不熟,恐怕连面都没见过,更不知道他们的能力和实际情况。

  不过,这些人都是支持自己的各方推举上来的,崇祯皇帝也不好反驳,可粥多僧少,大明的内阁人数有限,一般是三人以上,少的时候就和万历时期,内阁一人的情况也有。

  数十人的名单,崇祯皇帝总不能全部同意吧?可不同意的话让他从其中挑选出合适的人入阁他也毫无头绪,因为他对这些人根本就不了解。至于询问推举的各方,自然也是白搭,各方当然会向自己人说话,毕竟魏忠贤倒台后原本的内阁已经完了,内阁重建等于权利的争夺,成为阁老甚至首辅,就等于自己这边势力的增强,一个萝卜一个坑,自己人不上台被别人抢了位置,这如何甘心?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把谁入内阁的选择权交给老天爷来决定。

  换而言之,就是用抽签方式来决定内阁人选。

  堂堂大明帝国,仅次于皇帝,行政官员最高权利机构的内阁和其成员居然以抽签来决定人选,这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所未有的,更是历代皇朝中极为罕见的。

  这样离谱的事的确就发生了,被吹捧成英主,更是大明中兴之主的崇祯皇帝开始了他戏剧般的操作,在乾清宫当着百官的面先是沐浴更衣,然后祭拜天地乞求上天保佑大明,接着把所有候选人名字写在小纸条上,放进一个金瓯中,双手捧着金瓯摇晃一番,嘴里念念有词,拿着筷子从里面夹出纸条,以确定最终入阁人选。

  通过这个仪式,崇祯皇帝先挟出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四人。群臣觉得人数太少,为了让自己人多几分入阁的把握,纷纷建议说时局艰难,请皇帝扩大阁臣数额,于是崇祯皇帝又挟出周道登、刘鸿训二人。

  自此,这六人就成了崇祯皇帝登基后亲自选定的第一任内阁人选,其中选谁为首辅又经历了一番波折,最终还是以同样的方式来决定,挑选出李标作为内阁首辅。

第421章 初掌大权

  2024-07-13

  弄完这些,内阁的架子总算是搭起来了,这也让崇祯皇帝松了口气。

  为了当好明君,崇祯皇帝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和爱好木匠活哥哥天启皇帝完全不同,崇祯皇帝平日里根本就没个人爱好,他自坐上这个皇位后,就严格要求自己,更因为文官集团的一番吹捧,让崇祯皇帝内心中有着强烈管好这个国家,带领大明再一次强盛的固执。

  因为这些缘故,年轻的崇祯皇帝很有毅力,坚持按时上朝,认真看每一道奏书,对待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会和内阁阁老、朝廷大臣们反复研究商量。

  由于崇祯皇帝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接受过正式的皇帝继承人所受的教育,再加上他又年轻,为做好这些实在是辛苦的很。

  要知道大明帝国疆域辽阔,从中央到地方的事务浩如烟海,当初朝廷成立内阁的缘故就是因为皇帝一个人精力有限,除了精力旺盛的朱元璋外后续的皇帝实在是吃不消如此繁重的工作,这才设置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来分担,之后宣宗又建立了司礼监,以分内阁之权,逐步形成了批红程序,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可崇祯皇帝倒好,也许是因为性格的缺陷,又或者想当明君过于迫切,再加上崇祯皇帝亲自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为了避免被文官集团和天下人非议,再解决掉魏忠贤后,崇祯皇帝还直接削弱了司礼监的职能,把司礼监的大部分工作直接和他皇帝的职能合到了一起,司礼监从皇帝的辅助机构一下子就成了只盖章走流程的部门。

  这种做法更让崇祯皇帝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也产生了一个极大弊端。

  要知道当年司礼监设置不仅是要替皇帝做事,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避免内阁权利过大,设置司礼监是为帮着皇帝从内阁分权,而司礼监是太监在做事,太监又是依附于皇权的,这样一来皇帝就能联合司礼监一起对抗文官手中的权利,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平衡。

  作为皇帝只需要找到平衡点就行,杂事和坏人完全可以让司礼监的太监去做,那边强就扶持另一边进行压制,稳坐钓鱼台。

  之前的嘉靖就是这样,这可是玩弄政治平衡的高手,而天启皇帝更进一步,直接扶持起魏忠贤打压文官集团,意图在于巩固皇权。

  偏偏崇祯皇帝什么都不懂,而且他内心中还有一股迷之自信,也许是因为解决了魏忠贤一事让他的信心爆棚,导致崇祯皇帝以为自己真是大明百年不出的英主了。再加上崇祯皇帝性格中又有着不信任任何人的缺陷,更不知道用人的手段和艺术,一来二去,在防止再一次出现又一个魏忠贤的想法趋势下,崇祯皇帝索性自己卷袖子下场,把司礼监丢到了一边,亲自赤膊上阵。

  崇祯皇帝这种做法不仅让司礼监的权利锐减,更造成了明明是当仲裁者和最终决定人的皇帝本人成了台上的直接参与者。这就和裁判亲自下场参加比赛没区别,这样的做法弊端极大,可惜根本没人能提醒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自己也没想到这点。

  这样干的后果不仅是这些,还让崇祯皇帝在琐事上投入了极大精力。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一直忙到半夜才能睡觉,可就算如此,一日仅仅睡不到四小时的他依旧乐此不疲,整天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要放到几百年后,这位绝对是让996社畜也甘拜下风的存在。

  除了勤,还有检。

  真是没有起错的名字,朱由检这个检一点都没错,他登基后不时往外放良宫女,减少宫中开支,一再下令消减自己的吃穿用度,皇帝当到他这个份上也算是独一无二了。

  由于崇祯皇帝如此勤勉,更让所有人交口称赞,甚至有文官们还吹捧崇祯皇帝为汉唐以来良所稀见,这更让崇祯皇帝坚定了自己是做的对的。

  “皇爷还未就寝?”

  乾清宫,曹化淳来到此处,见崇祯皇帝办公的偏殿依旧亮着烛光,不由得询问王承恩。

  王承恩苦笑着点点头,他们两人是老相识了,早在崇祯皇帝当信王之前就是一起服饰朱由检的。不过后来曹化淳因为是王安的人,魏忠贤干掉王安后,找了个理由把曹化淳丢掉了南京去,曹化淳离开信王府后,他的位置就被徐应元给替代。

  崇祯皇帝继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王承恩和徐应元安排进司礼监,同时派人去南京召回曹化淳。

  后来徐应元看不清局势,非但没有帮崇祯皇帝打压魏忠贤反而投靠了魏忠贤,最终随着魏忠贤的倒台也丢了司礼监的职务。

  要不是崇祯皇帝看在旧情份上放了徐应元一马,徐应元早就完蛋了。所以曹化淳一回来后就顶替了徐应元入了司礼监,现在和王承恩一样都是司礼监的大太监。

  不过和王承恩略有不同,两人在宫中的等级虽然一样,但分工却有区别。王承恩在崇祯皇帝身边伺候惯了,崇祯皇帝也习惯他的伺候,所以王承恩更多的工作是呆在崇祯皇帝身边服侍。所以司礼监那边曹化淳成了实际的一把手,帮着崇祯皇帝掌控司礼监。

  从这点来看,他们现在的权利虽不如当初的魏忠贤,却也不弱。可实际上自魏忠贤倒台后,太监的权利被崇祯皇帝刻意压制,而且崇祯皇帝又拿走了司礼监不少实际权利,导致现在的司礼监名不副实。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还在文官集团的建议下大大削弱了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机构的职权,使得这两个大明最大的特务和情报机构力量大减。他这个做法让文官集团大为赞赏,也让崇祯皇帝自为得意,可在曹化淳看来,崇祯皇帝这样做是非常不妥的。

  要论能力曹化淳可比只懂得服侍人的王承恩强多了,别忘记他的干爹可是王安,王安当年的地位远在魏忠贤之上,是司礼监的一把手,更是名副其实的内相。

  崇祯皇帝这么干,在曹化淳来看等于是自断臂膀。无论司礼监、锦衣卫还是东厂,这些都是皇帝的爪牙。削弱这些机构的权利,等于把皇权拱手相让,曹化淳很清楚这是文官集团的阴谋,目的是要争夺朝堂权利,但他清楚没用,崇祯皇帝现在已被文官集团的吹捧不辨东西了,此外因为魏忠贤的缘故,对他们这些太监防备极强,哪怕他现在是司礼监一把手也无法劝崇祯皇帝半分。

  “皇爷天天如此,这身子骨怎么吃得消?”自回京后,曹化淳就进了司礼监,这些日子几乎没见崇祯皇帝按时休息的时候,每天都是忙到下半夜,第二天天蒙蒙亮又起来看奏折。

  “皇爷的脾气您还不知道?我们这些做奴婢的又能怎么办?”王承恩轻叹了声,脸上也带着忧色,自己这个主子太要强了,虽然崇祯皇帝年轻身体也好,可这样长久折腾下去铁打的人也吃不消啊。

  “对了,这个时候您来有事?”王承恩突然问,这都什么时辰了,曹化淳还来乾清宫。

  “皇爷交代过,无论什么时辰都得第一时间禀报。”

  “何事非得半夜过来?”

  “辽东的事。”曹化淳轻声回道,王承恩一听顿时脸色一变,急忙追问是不是辽东又打起来了?之前不是说辽东一切太平么?

  曹化淳告诉王承恩辽东那边还没打,可局势不怎么好,建奴似乎有所异动,辽东巡抚王之臣因是阉党一系不久前被革职,革职后辽宁现在没了巡抚,各部军士人心浮动,暂代的监军和巡察御史担心出事,急急写了奏折刚刚送到京师,司礼监第一时间拿到手,曹化淳看完奏折后丝毫不敢耽搁,连忙赶来汇报给崇祯皇帝。

  “经略袁崇焕呢?”王承恩皱眉问。

  “您忘了?袁崇焕三月前已称病辞职回乡了。”曹化淳低声说道。

  王承恩仔细一琢磨就回过神,他的确忘记了这事,事关辽东,再加上崇祯皇帝有过交代,这事必须要马上汇报上去。当即他让曹化淳稍等,先进了偏殿,片刻后王承恩从偏殿出来冲曹化淳招招手,曹化淳连忙快步上前。

  “皇爷让您进去,小心回话。”

  “多谢王兄弟了……。”曹化淳拱手道,接着就迈步进了偏殿。

  进殿往里走,不一会儿就来到崇祯皇帝办公之处,一眼看见正端坐着看奏折的崇祯皇帝,而他面前的桌上奏折堆得满满都是,连忙上前叩首行礼,口称万岁。

  “起来吧。”崇祯皇帝开口道,放下手里的奏折看了曹化淳一眼:“王伴伴说辽东似乎不稳?什么时候来的消息?发生了何事?”

  “回皇爷,奴婢刚接到的消息,皇爷,这是刚刚接到的奏折。”曹化淳从地上爬起来,把手中的奏折递了上去。

  崇祯皇帝接过后打开细看,看了没一会儿脸色有些不悦,合上奏折往桌上一丢,鼻孔里冷哼一声。

  “都是一群废物!对了,这袁崇焕现在何处?好端端地为何突然称病?”

  “回皇爷,袁崇焕已回乡休养去了,这些年他久在辽东,辽东气候苦寒,袁崇焕又是南人,从南地至北方呆的时间久了,身体有疾或许也是有的……。”

  “你倒是会为他说话,怎么?难不成你和袁崇焕还有什么交情?”崇祯皇帝眼中闪过寒芒,冷冷反问。

  曹化淳面不改色,他太了解自己这个主子了,而且因为魏忠贤的缘故崇祯皇帝对太监很不信任,虽然看似重用自己,可同样也在防备自己,相比一直伺候皇帝身边的王承恩,曹化淳如今更是在风浪之尖。

第422章 不好伺候

  2024-07-13

  曹化淳平静地告诉崇祯皇帝,自己和袁崇焕从未有交情,因为袁崇焕去辽东之前自己就被魏忠贤给发配到南京去了,两人连面都没见过怎么可能认识。

  自己之所以为袁崇焕说话是因为袁崇焕驻守辽东有大功在身,不仅挡住了辽东建奴,就连当打的大明苦不堪言的努尔哈赤也死在袁崇焕的火炮之下,袁崇焕宁远大捷后威名远扬,举世皆知。

  如今崇祯皇帝刚刚继位不久,铲除魏忠贤后稳住了朝堂,可辽东战事依旧是大明的重要国事。作为曾经驻守辽东的经略,袁崇焕是国之柱石,袁崇焕一走辽东就不稳固更能证明这点,如有他在辽东大明北方防线必然安然无恙。

  其实袁崇焕称病,无非是因为之前魏忠贤的缘故,为了辽东经略一职袁崇焕曾经拍过魏忠贤的马屁,还主动上书建议给魏忠贤建过生词,从这点来看说袁崇焕是阉党也不为过。

  不过袁崇焕这人聪明的很,天启皇帝病危时,袁崇焕就隐隐感觉到不妙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帝换了人,那么作为天启皇帝宠信的魏忠贤会是什么下场,难道饱读诗书的袁崇焕他不会深思么?

  更何况袁崇焕表面依附魏忠贤,可暗中他和东林党也有交情,要知道当初他能以一个区区知县脱颖而出先进兵部为主事,之后又去辽东监军,再被孙承宗看重不断提拔,背后的东林党也是出了不少力。

  天下人都知道袁崇焕有今日是离不得孙承宗的提携,说他是孙承宗的门生也不为过。

  孙承宗可是东林党的大佬,从这点来说他袁崇焕也可以算得上东林党的人。在朝堂上,游走阉党和东林党双边,并混得风生水起的官员也只有袁崇焕独一份了。

  天启病重后,远在辽东的袁崇焕很快得到了可能传位崇祯皇帝的消息,他敏锐察觉到局势恐怕要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继续留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恐怕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旦魏忠贤倒台,有人借着之前的事说自己是阉党从而清算自己,弄不好就麻烦大了。

  袁崇焕面对这个情况果断做出了反应,他趁着之前皇太极发动锦州之战被击退的空隙,又一次向朝廷提出了辞职的请求,理由也很正当,说是自己身体不好没办法继续为朝廷效力,想要回乡休养。同时袁崇焕还借着之前叙功之际,朝廷仅仅给他加衔一级表示出极度不满,正好那时候病重的天启皇帝对袁崇焕议和措施极度不满,顺水推舟就直接同意了他的辞职。

  就此,袁崇焕卸了辽东经略之职,交由巡抚王之臣兼任。

  袁崇焕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以退为进罢了。目的是避开即将到来的政治旋涡,他这样做从事实来看也是对的,很快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继位后没多久就对魏忠贤和阉党下手,那些依附魏忠贤和阉党的官员落马无数,可偏偏由于袁崇焕提前辞职回乡,再加上他和孙承宗等东林党的关系,反而轻易就躲过了这场祸事。

  曹化淳今天提起袁崇焕,并为袁崇焕说话的确是出于公心,并无他意。

  只是希望崇祯皇帝不要因为魏忠贤去迁怒于袁崇焕,而且魏忠贤倒台后到现在打击阉党一系也做的差不多了,为了朝堂稳定和地方政事,也为了辽东问题,希望崇祯皇帝在打击阉党中坚的同时,对当时附和阉党的其他官员高抬贵手,以稳定为主。

  再加上袁崇焕的能力很强,又有东林党的背景,在辽东这些年战绩辉煌。现在辽东有不稳迹象,从这点来看辽东缺不了袁崇焕这样的人。

  听完曹化淳的解释,崇祯皇帝若有所思,看着曹化淳许久,同时也想到了曹化淳的确不可能和袁崇焕有来往,又想到了他这些年在南京吃的苦头,心中不由放下了心。

  此外,对袁崇焕这人崇祯皇帝虽然没见过,可袁崇焕赫赫威名却也是早就耳闻。尤其是努尔哈赤的死都传说是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火炮击中后负伤而亡,仅此就可以证明袁崇焕在辽东的重要性。

  拿下魏忠贤和阉党后,崇皇帝这些日子心态完全和之前不一样了,早就没了刚刚入宫时的忐忑不安,隐隐已有了大权在握的真正帝王气势。并且在大臣们的吹捧下,袁崇焕自我感觉良好,整个人飘飘然,觉得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明君英主,大明必然会在自己手里中兴。

  解决了内部问题,那么接下来大明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问题了。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建奴就成了几代大明皇帝的心病,而这些年的事实也证明,辽东的情况很复杂,也很难办,当初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非但没有做好,反而损兵折将甚至以身殉国。

  孙承宗担任督师后虽稳住了辽东局势,以守代攻扭转了危急局面。可在崇祯皇帝来看,孙承宗虽然有能力可做事太过谨慎,他的战略耗资巨大,时间也实在太长了,尤其是他自担任督师后和辽东建奴之间只有小规模的作战却从未有过大战,从实际战绩来看也拿不出手。

  反而袁崇焕不一样,相比年迈的孙承宗,袁崇焕非但年轻许多,更有一股子锐气。在孙承宗去职后,袁崇焕坚守宁远,不仅有同建奴的宁远大战,在之后还有锦州之战等好几场战役。

  袁崇焕很能打,每战虽有胜有负,可却打出了大明的威风,没让辽东建奴更进一步,挡住了对方的进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尔哈赤的死,这让袁崇焕的威望达到了顶点,甚至有传闻说只要袁崇焕在辽东,建奴就无法南下,朝廷也能安稳。

  凝神细想,崇祯皇帝现在手里也没有合适主持辽东战事的人选,而且袁崇焕之前的功劳又是实实在在的。对于袁崇焕这个人,他顿时起了浓厚兴趣,既然辽东那边又有不稳的迹象,那么倒不如重新启用袁崇焕?

首节上一节184/22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