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第108节

  “不谈官员朝政。”

  “我目前是一个商官,主要经营的是盐市,因而便以盐政举例。”

  “我之前跟太子殿下谈及过一些。”

  “大明盐政有很大问题。”

  “目前大明的盐政是循元旧制。”

  “这种制度主要针对灶户,要求生产食盐的灶户,以盐为计算单位缴纳赋税,征税时主要以户为基本单位。”

  “就目前阶段,很显而易见的一件事,便是灶户家中有的人口多,有的人口少,但是不管人口多少,每户都需要缴纳三十引的盐税,这种制度明显存在严重的弊端,但大明立国十八年,却无一人提议修改。”

  “不过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陛下。”

  “就算陛下将盐政的弊端,告诉给大明的官员,他们给出的建议,依旧只是缝缝补补,并不会真去体恤百姓。”

  “原因很简单。”

  “陛下不会容许有太大变化。”

  “如今天下的框架,在陛下的强制下,早就初步成型了。”

  “且不容更变。”

  “在这种没有多少变通的情况下,朝堂的官员,只能在十分有限的空间,对大明制度进行一些缝补,继而努力达成陛下想要的要求,至于会不会增加底层百姓的负担,没有人在乎。”

  “他们也没办法兼顾的到。”

  “想两头兼顾。”

  “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我这样,设立盐企,对上对下都有好处,还能兼顾民生,但我能这么做,是因为得了陛下特许,有诸多的制度让路,这才能做成,但百官是没有这个权利的,陛下也不容许百官有这样的权利。”

  “他们连开口的胆量都没有。”

  “也实在不敢。”

  “若是另改,势必要耗费大量精力跟时间,也会动用不少的官吏,甚至很可能会对盐政进行大改,谁敢保证,改动后,一定会比之前更好?”

  “谁又敢在陛下手中担责?”

  “而且盐政的改动,势必会牵涉到花钱。”

  “大明一年的税收就那么多,朝廷本就匀不出,就算陛下同意了,若是亏钱了,以陛下‘爱憎分明’的态度,只怕会立即将这些官员以贪墨罪诛杀。”

  “这种情况下,官员又能表现多少‘实才’?”

  “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满足陛下的要求,做一些缝缝补补就不错了。”

  “我今日之所以能这么堂而皇之的站在陛下面前,说出盐政的弊端,并非是所谓的胆子大、不怕死,而是我的确做到了在三个月时间内实现盈利,也的确给盐政的改变,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即便如此。”

  “在我眼中十分了得的账簿,落到陛下眼中,只剩下了四千两。”

  “陛下心中念着的还是借出的五万两。”

  “陛下只看得到眼前利,却看不到改变后的长远。”

  “或许在陛下眼中,商人就是唯利是图的,既然经商,就要快速的见到成效,最好能立竿见影,立马见到回头钱,甚至直接是五万出去,十几万归来,这样才不算亏,但任何事都有发展的过程,哪能那么容易一蹴而就?”

  “就如种庄稼一样,得耕地播种施肥,还要数月的培育,才能得到秋收时的收成。”

  “陛下对农事了如指掌,却不愿在其他方面投入耐心。”

  “看似维护了朝廷的利益跟权威。”

  “实则只会损失更多。”

  “得不偿失。”

  朱元璋一脸冷漠,对这些话不以为然。

  他所建立的体系,其实夏之白能看的明白,了解的清楚的?

  夏之白移开目光,朝大殿看了几眼,笑着道:“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我在开封时,曾对大明的税收体系,进行过一定的研究。”

  “在制度体系下,陛下是很卓越的。”

  “也很有开拓性。”

  “陛下也的确有惠民之心。”

  “从一开始就力行农业税何商业税的低税率,以此来实现陛下的惠民思想。”

  “在这种少税收的情况下,还能保障大明财政支出,甚至还能取得一定的盈余,这都是令臣叹为观止的。”

  “只不过这一切都以劳民为代价!以繁重的徭役作为支撑的。”

  “陛下通过均工夫、里甲轮流应役、节徭役、避农时等举措,将大量的徭役,均摊到了百姓身上。”

  “陛下是很有先见性的,知道这么高强度的徭役,百姓难以支撑。”

  “因而在建立了一套低税体系后,陛下立即着手建立了一整套,节省税收支出的配套保障体系,如军屯、民屯、庄田、职田等高租率的官田制。”

  “陛下还积极打击地方的豪强,限制土地兼并的富户政策,在天下推行军役、匠役、灶役子孙世袭的户籍制,还有罪囚应役赎罪制,商人输粟于军镇的盐法开中制,就近运输税粮的对拨制等等。”

  “.”

  听着夏之白如数家珍的,将自己制定的税收体系道出,朱元璋的脸色彻底变了。

  这套体系是他熟读史册,充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造出来的。

  他也一直引以为傲。

  因为这套体系是完备的,也是完美的,无须做任何的更改。

  过去朝中的确有官员提出非议。

  但他从来是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以鼻的,因为这些官员,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创立的这套体系的完备,也根本不知,他为此耗费了多少心血,翻阅了多少书籍,看了多少的史册。

  更不知这才是他为大明打造的千秋万世之根基。

  夏之白心中感慨。

  朱元璋其实真的很天才。

  从无到有,建立起这么庞大的帝国,又凭借一己之力,创建了这么庞大的税收体系,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就是无尽的剥削跟压迫。

  夏之白神色复杂道:“陛下创立的这套体系,核心点在我看来就两字。”

  “强权。”

  “再完整一点。”

  “就是利用朝廷的强权无偿占有百姓的劳力,或者高额豪夺百姓的生产所得,从民间揽取大量的‘非税收入’,用以补充低税收入,造成的财政不足。”

  “臣没有说错吧?”

  (本章完)

第115章 朱标:我不类父?(第一更)

  朱元璋紧捏着手中玉如意,指骨更是在嘎嘎作响。

  他自起兵以来,见过不少能人异士,麾下更是没少谋臣文士,但还是第一次见到,把自己的所有心思,这么直白清楚说出来的人。

  夏之白是第一个。

  朱元璋压着心头的震惊,面上并未浮现太多怒色,不怒自威的看着夏之白,眼神第一次变得凝重,但眼中依旧流露着不屑跟傲意,,朱元璋道:“你让咱越来越意外了。”

  “一个士人。”

  “一个二十出头的文人。”

  “过去始终待在开封府,未曾真正涉入朝堂,竟能比朝中大臣,还了解咱所做的布置。”

  “咱真是小瞧你了。”

  “你既然对咱的制度这么了解,那咱倒真想来听听,咱创建的这套体系,在眼里,有什么问题?”朱元璋身子前倾,睥睨的看着夏之白,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变化。

  朱标却不敢让夏之白开口。

  他主动道:“父皇,夏之白从未踏足朝堂,对天下事也知之甚少,根本不知大明全貌,岂能任由他妄议国家大政?”

  “请父皇三思。”

  朱标的话,在此刻,无人在意。

  朱元璋听不进去,夏之白更不会理会。

  夏之白长身而立,没有丝毫的露怯,更没有半点退缩之意。

  朱元璋是时候去清醒一下了。

  夏之白拱手道:“既然陛下想听,臣自当遵命。”

  “在臣眼中,陛下的治国理念,从来都是自相矛盾的。”

  “陛下出身贫寒农家,从小饱受极寒困苦,对官僚腐败和地方豪强的作恶是深有体会,因而大明的制度,很大程度,源于陛下过往生活阅历下的真实感受。”

  “陛下的财政思路,简单而已,便是量入为出,均徭薄赋,节俭国用,藏富于民等。”

  “但正因为此,才更见矛盾。”

  “陛下作为开国之君,经手的是一个久经战乱、人口锐减、土地大量抛售、百废待兴的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陛下既想让百姓达到生活富足、民力不困的理想状态,另一边又迫切的要百姓为陛下贡献余力,以实现陛下想要达成的‘国计恒舒’的目标。”

  “陛下要做的事又太多。”

  “营建京都、中都,对功臣赏赐,百官俸禄、军队粮饷、还有陛下的不世之功‘弥合南北’、兴建学校教育等,这都是需要大量的财力支出的。”

  “前者显而易见是需要与民休息,后者又需要丰厚国家财政进行强力支撑。”

  “但这两者明显不能兼得。”

  “陛下这十八年来,明显坚定选择了后者。”

  “陛下引以为傲的定税制跟低商业税,只是陛下用来遮掩,大明背地残酷剥削的安慰罢了,大明对百姓在农商上的低税,最终都通过无偿徭役和逐年增加的赋税找补回来了。”

  “陛下之所以这么重农轻商。”

  “并不是真爱农。”

  “而是陛下很清楚,大明的财政收入,几乎都会是来自农民,至于商人?只是朝廷养着的猪羊罢了,等时机成熟,商贾兜里有盈余,就是朝廷大举屠刀,直接强取豪夺的时候。”

  “这就是陛下为商贾豪强,早早就定下的宿命。”

  “就目前而言。”

  “陛下创建的这套体制是能正常运行的,虽然地方百姓多有怨念,但臣若是没猜错,这一次陛下的目的,并非是郭桓这些官员,而是户部财政下家有余粮的商户跟富农豪强。”

  “陛下理想的天下很早便言明。”

  “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而不自知。”

  “自古以来,百姓都厌贫喜富。”

  “因而这些‘富’人,都是要铲除的。”

首节上一节108/2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