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246节

  现场的士子沉默了,一来游行示威十来天已经泄了他们的士气,二来叔孙通算的账也让他们明白,朝廷官员是不可能无限量增加的。

  叔孙通看他们冷静下来了,继续说道:“但你们也不是没有出路,我大汉治下有上百诸侯,他们的诸侯国缺乏人才,你们可以前往这些诸侯国。

  二就是我大汉,加大对教育,在郡县,每千人要有一所小学,每乡里有小学,们可以成为夫子,乡间的夫子有土地,有学田,郡县的夫子有俸禄,你们可以享受官员的待遇,有养老金,有医疗保障。”

  去年的大游行获取的福利待遇,官员马上跟进,宗正叔孙通制定了官员的福利法令,这其中包括了官员的加班费,医疗保障,退休保障等,高级汉吏享受的待遇等等。

  第一批享受退休待遇的大汉官员就是孔鲋,郦食其,许丰等年纪大的汉吏。

  其中郦食其,孔鲋,许丰退休之后被徐凡返聘为尚书,虽然没有权力,但可以依靠他们丰富的处理政务经验,为徐凡这个天子提供意见。

  成为大汉的夫子算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徐帆吸取了后世的教育,知道任何行业都不能一味的讲奉献不讲待遇,所以大汉的夫子待遇一直不差,属于大汉中产以上,不管是收入和地位都是比较高的。

  但能来长安考科举的士子,普遍都是小地主以上的身家了,夫子这个职业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吸引力。甚至有很多人不屑一顾。

  伏生这个时候也跟着说道:“难道只有成为汉吏才能实现你们的心中理想抱负,还是说你们的理想只是想掌握权利。”

  “大汉想要建设大同世界,各行各业都缺乏人才,长安城当中,有水利学院,有墨子学院,有鲁班学院,医学院,这些行业都是建设大同世界必须的人才,尔等也可以加入这些学院,学习技能,为大同世界理想出力。”

  “朝廷给了3000名额,尔等可以报考这些学院,要是家中缺乏钱财,难以完成学院,也可以申请成为朝廷的选调生,朝廷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帮助你们完成学业。”

  叔孙通最后大声道“路,朝廷已经摆出来了,该怎么选,你们自己抉择,想好成为夫子就去宗正府报名,想要继续学习的就去教育令府去报名。”

  说完叔孙通和伏生两人离开了。

  这些士子们面面相窥。

  “朝廷给了出路,我等散了吧!”一个学子道。

  “成为夫子,学子算什么出路!”有人不服气道。

  “难道只有成为汉吏才算是有出路?小弟家中钱财不多,还是先以夫子为业,留在长安城,等待明年的科举。”一个落魄的士子道。

  “我等明年再来!”这些士子可能是想通了。也可能是叔孙通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明白,继续游行示威下去,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大量士子散开,留下的人也知道自己几个人难以改变结果,不得不离开。

  韩信看到这幕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在长安城之外看大汉的天下,欣欣向荣,繁花似锦,但进入长安城却又如此动乱,也不能说是动乱,应该是充满一股他不明白的活力,总之他很难明言。

  韩信被安置在将军府,与他一起的将军还有镇北将军季心,镇东将军宋留,镇海将军彭越等人。

  韩信和季心会面,两人商议北伐匈奴人的事情,虽然按照大汉原本的计划,北伐匈奴要等在3年后,但香料岛的出现,让两人决定提前发动这场大战了。用季心的话来说,他们军方赚的钱,可不能被丞相夺走。

  只能说香料利润太高了,即便扣除税费还有10万5千金,这个数字远比当初,汉军改革要求的5万金多的多。

  身为大汉的丞相,周章自然不愿意浪费这些钱财了,他打算在长安城建设一条龙首渠,继续巩固大汉的根本。

  但丞相的这个行为却让大汉军方生气了,当初军事改革的费用本就是应该朝廷出的,只是朝廷要休养生息,才没有通过,现在他们军方找到香料岛,自己弄来钱粮了,朝廷居然还想从他们手中夺走这笔钱。

  这怎么可能,一向是他们军方向其他人伸手要钱的,怎么能出现倒反天罡的事情,真当他们手中的拿的不是刀剑。

  军方的邓宗和吴盛坚决不同意,哪怕多给退伍费,这笔钱也不能出军方的账户。

  大汉六年,十月一十七日。

  徐凡召集季心,吕臣,韩信,宋留,彭越五人询问各大将军府,都督府事务,一同前来的还有大汉的丞相周章,张良,陈平,太尉府的参军监军吴盛,监军将军邓宗,镇军将军葛婴等人。

  季心第一个对徐凡述说了镇北将军府的军务。

  季心投靠徐凡最早,徐凡的所言所行甚至都记录成一本书籍,他可以说是徐凡最好的学生了。

  这两年可不是只有韩信在挤压匈奴人的生存空间,季心也有相同的动作。

  他派遣儒生深入朝廷,大肆宣扬汉匈兄弟论,说匈奴人是大禹的后代,他们和汉人是血脉相连的兄弟,两族兄弟大战只能是亲者痛,仇者快。

  还派遣戏曲团混入进入匈奴人的商队当中,这不但探索匈奴人的地理环境,还以戏曲的方式宣传大汉的富裕生活。

  而季心本人在九原郡,高举不要战争要和平,要富裕不要刀剑的旗帜,大量吸收匈奴人进入九原郡。

  要知道大汉可是已知文明的灯塔,这个灯塔承认是他们的大哥,还对他们开放边境,让他们成为大汉人,这会引起什么后果,后世已经非常形象的展示出来了。

  九原郡有大把匈奴人移民,季心给这些匈奴人定居分草场,弄青储饲料,帮助他们贩卖货物和大汉的奸商斗争。

  匈奴人和汉人的纷争他也能做到公平处置,甚至于匈奴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找季心,他也可以帮忙解决,一时间及时雨季心大名轰传整个大漠。

  匈奴人的部落争相投靠季心,每年匈奴人都会消失几万部众,整个阴山南北都被季心占据。

  说完漠北的情况,季心继续说了现在匈奴人的情况。

  “陛下匈奴人虽然快被我们排挤出漠南,但他们却已经统一了漠北,今年更是联合大月氏人进攻了西方一个叫乌孙的强国,据说抓了好几千铁匠,现在匈奴人的军队也开始铁器化了。”

  “而且这个冒顿也是一位雄主,他面对我大汉的兄弟论进攻,提出什么草原民族论,说我们汉人杀入草原,就是要消灭所有的草原民族,所有的牧民如果不想被灭绝,就应该团结起来和大汉战斗。”

  “他这个论调还真吸引了很多大漠的部众,朝廷不能继续放任匈奴人壮大了,要是真等匈奴人整合了整个大漠,我们将会面对一个幅员万里的强大帝国。”

  “要知道当年楚国也不过只有5000里的江山,却已经是暴秦最强大的敌人了,而现在匈奴人的潜能比当年的楚国还要强大。”

  韩信也跟着说道:“陛下,匈奴人潜能的确超过了楚国,尤其是他庞大的国土,即便是我大汉兵锋再锐,也很难一战击穿,此时是匈奴人最虚弱的时候,要是给冒顿整合大漠的时间,我大汉想要击败匈奴耗费的力量将会更高。”

  丞相周章皱着眉头道:“小小的匈奴真有这样可怕吗?”

  这些年大汉一直在囤积粮食,但边境的土地本就贫瘠,两年时间也没有囤积多少粮草,要是现在发动大战,那么就要从关中,中原调拨粮草,千里运粮,对钱粮的消耗可想而知了。

  这一仗打下来,整个大汉的内政发展都会受到重创。

  韩信道:“丞相,匈奴人在我大汉的连番打击之下,实力不但没有减弱还统一了整个漠北,匈奴人的韧性如此高,如何重视也不过分。更不要说匈奴之主冒顿还是枭雄,他领导下的匈奴人更加可怕,不能等闲视之。”

  张良沉思道:“但现在和匈奴人大战,会打断朝廷所有的施政的政策。”

  要知道现在大汉朝廷大部分的资源都投入进,兴修水利,驰道和产业上,这些投入要持续不断的,这个时候爆发战争显然会打断这个过程。

  韩信道:“也不一定今年就开战,但朝廷确实应该提前准备了。”

  “和匈奴人的大战,要现在就开始谋算了,要不然即便是三年之后,朝廷想要对付匈奴人也是极其艰难。”

  “漠南之地还无所谓,朝廷只要投入10万骑兵,30万步兵防御粮道,逐步推进,吸纳漠南的匈奴人,把他们教化成为汉人,朝廷一年可占据漠南,五年可消化漠南,但匈奴人的根本之地却是在漠北。”

  “漠北不但距离我大汉的统治核心极其遥远,中间还隔着漠北沙漠,大汉要横跨三千里才能进攻到匈奴人的核心地区,这对我大汉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即便是发动五万骑兵进攻漠北,也需要三四十万步兵防御粮道,而朝廷要是派遣10万骑兵进攻漠北,那么就需要六十万以上的步兵维持粮道。”

  周章听到这个数字一阵头疼道:“又是六十万,你们这些将军打仗,难道就不思考一下,如此庞大的军队对朝廷的压力是如何大的,这一仗打完朝廷十年都回不了元气。”

  当年大汉发动六十万大军进攻齐国,这还是在中原腹地,有一条巨大的黄河能运输粮草,加上齐国富裕能极大恢复大汉的力量,但就算是如此,大汉花费了两年时间才恢复元气,敖仓的粮食今年才突破了上亿石。

  而现在韩信张口就是六十万大军,还要十万骑兵,要知道战马消耗的粮食比得上6个士兵,十万骑兵消耗的粮草比六十万步兵还要夸张。

  这就相当于120万大军的粮草消耗了,而且还是在几千里之外的漠北决战,从关中到九原就有上千里,九原到漠北又是3000多里,这条粮道超过5000里。

  这一战要是开启,整个大汉的战略全得掉头,要把无穷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这场大战当中。

第344章 ,军事轨道和坐镇西域

  这样的北伐大战不是一次就可以商议好的,徐凡看到天色已晚,就散会让重臣各自休息。

  周章,陈平,张良三人离开章台宫走在一起。

  周章有的恼火道:“这些将军就知道打仗打仗,为了发动战争一个个危言耸听,一个小小的匈奴人被他们说的无比强大,也不看看大汉国内现在的情况,又是修大运河,又是修轨道,朝廷哪里来的精力去对付匈奴人。”

  周章这话在后世人看来极其短视,但对大汉来说却是极其正常的情况。

  匈奴人的人口只有大汉的几十分之一,财政更是只有几百分之一,匈奴的军队战斗力不堪一击,正面作战,任何一个大汉将军都有信心用10万人全歼匈奴人大军。

  匈奴人虽然地盘广大,但人口少,在周章这些人看来,匈奴人的实力只有战国时期中等诸侯的实力,大汉不是打不赢匈奴人,只是现在的匈奴像一个沾满了泥巴的乞丐,大汉即便是打他,自己也会溅一身泥,根本不划算。

  张良道:“冒顿野心勃勃,匈奴人的确要打,但六十万人马太过了,要对付匈奴人最好还是像现在这样逐步蚕食,把匈奴人的实力削弱到一定程度,而后我大汉指挥东胡人,鲜卑人等这些胡人部落对漠北的匈奴人发动进攻,以胡制胡,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我大汉的消耗。”

  “漠北太荒凉了,朝廷鞭长莫及难以管理,我大汉的诸侯都不愿意占据这些地方,我大汉应当把漠南消化成大汉的本土,以漠南巩固大汉北伐领土。

  对漠北分而治之,匈奴人的实力削弱到一定程度之后,朝廷有必要和匈奴人议和,把庞大的漠北分成几块,交给几个不同的部落,我大汉朝廷作为裁决者维持在漠北的统治。依靠这个战略,我大汉只需要少量的精锐就可以统治整个漠北。”

  但一旁的陈平却说道:“子房你提出这个意见,要是在几年前朝廷还有可能接受,但现在却不可能了。”

  陈平悠悠解释道:“现在大汉有一半的纺织机都在纺织羊毛布,陇西郡,北地郡,上郡,雁门郡,九原郡这些郡的财政收入,主要就是靠羊毛的利润和税金。你们没有发现,这两年边郡的贤者们,对匈奴人喊打喊杀的声音越来越多了。”

  “要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以前是胡人在上万里的边界线上想要劫掠中原,边郡损失惨重,贤者们自然对胡人喊打喊杀,而现在我大汉从三个方向主动出击,双方的战线已经推进到草原上了,他们本不应该这样。”

  张良恍然大悟道:“他们是看中匈奴人的草场了!”

  陈平道:“漠北商社已经在大漠拥有几十万只牛羊,去年他们贩卖牛羊和羊毛赚了上亿钱,他们已经成为了大汉最大的养殖大户,连我大汉的太仆都比不上了。”

  “漠北商社这个模式已经吸引了大汉其他豪强的注意了,今年我大汉就多了陇西商社,上郡商社,九原郡商社等豪强联合组成的商社,每个都是财雄势大,每个都跃跃欲试的想在大漠上找一片草场养羊。”

  周章道:“荒唐,朝廷军政岂能被这些商贾左右。”

  陈平却说道:“但没有这些商贾,我大汉的士兵却很难驻扎在漠南。而且这些事情说不定是天子乐意见到的。”

  “毕竟天子经常说肉烂在锅里,那些商贾再奸诈,也是大汉的商贾,他们占据大漠总好过胡人占据大漠的好。”

  而后陈平看向周章道:“朝廷财政的支柱就是纺织业,羊毛布已经成为了天下第二多的布料来源了,朝廷每年可以在羊毛布上赚10万金,在羊毛布上收到的税金也有十几万钱,丞相你支不支持他们?”

  周章听到这话,脸色深沉道:“支持。”

  而在另一边,季心等人难得来一次长安城,徐凡在燕宫宴请他们。

  路上徐凡不断向着季心,韩信和吕臣三人了解大漠现在的情况。

  徐凡直言不讳地说道:“现在大汉内部的工程太多了,朝廷不会贸然改变政策,全力北伐。”

  他又不是始皇帝,在中原开了如此多的大基建工程,还南征北伐不肯停歇,但徐凡看来,匈奴人的实力增加快,但大汉增加的更快,香料岛已经发现了,有这个大血包,大汉实力提升的速度更加快,时间在站在大汉一边的。

  对付匈奴人根本不用着急,更加不用像武帝那样大打特打。对徐帆来说,后世最好的榜样就是牛牛那根搅屎棍,强大的封建王朝他一个不惹,安分守己的做生意,但只要显露出虚弱的面目,那就重拳出击,使之成为自己的殖民地。

  吕臣道:“其实像朝廷现在这样钝刀割肉的方法也不差,消耗也更低。”

  去年他带领辽东诸侯联军攻破卫满的都城,他们这些辽东诸侯瓜分了几十万箕子之国的百姓,现在吕臣有点吃撑了,打算花几年时间消化这些百姓。再继续进攻匈奴人,他担心自己的吕国会消化不了。

  韩信道:“陛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等也不是要现在北伐,而是朝廷应当早做打算。”

  季心道:“今年我大汉的军方不是有5.5万金军费结余,末将以为这笔钱应当用在修建轨道上,咸阳到九原郡共1400余里,一年修500里,三年可以修通,要是朝廷能在北伐之前,修通咸阳到九原郡的轨道,粮食物资的消耗能减少九成。”

  吕臣恍然大悟道:“原来你们这是打算堵住丞相的嘴,用这笔钱来修木轨。”

  现在大汉的民间可能更重视香料岛的事情,但大汉军方却更加重视还在修建当中,长安到洛阳城的木轨系统。

  这套木轨系统经过一年多的修建,已经完工了一大半,已经联通到函谷关。

  木轨强大的运载能力,快速的运输时间,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大汉军方曾用木轨做过运兵实验,三百里的行军路程一日完成,轰动整个大汉军方。

  大汉所有的将军们都在畅享,在大汉所有的郡县都联通木轨,朝廷的禁军能在半个月内,出现在大汉的任何一个地方,如此高效的调动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拥有木轨系统的大汉,能在第一时间铺灭骚乱,造反这这样的事情,再也不可能出现大汉了,甚至有不少大汉将军断言,木轨之后无造反。

  只可惜丞相周章毫不留情的打碎了这些将们的幻想。

  一就是木轨投入巨大,一里就要20万钱,想要让木轨联通整个大汉,那花费的金钱更是天文数字。

  二就是木轨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不耐用。要是木轨只有投入巨大这个缺陷,周章看在木轨巨大的战略价值,哪怕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他也会一年修个几百里的不断投入。

  但偏偏木轨极其不耐用,一般用个一两年轨道就会腐朽,想要持续使用,每年的维修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而木轨想要普遍整个大汉,光维修这些木轨的费用就会超过大汉财政的十几倍。

  周章更是毫不留情说道:“当年暴秦为了伐楚,就在中原建立了庞大的木轨系统运输粮草,但这套轨道系统却在暴秦结束战争之后就给拆了。

  你们以为始皇帝是傻子,看不到木轨的好处?根本的原因是建设木轨的消耗,连暴秦都承受不住,始皇帝只能退而求其次建设驰道。”

  所以现在大汉的木轨都是修建在繁华的商道上,因为只有这些商队提供的佣金才能维持木轨的运转,最起码大汉第一条木轨是处于盈利状态的。

  徐凡喃喃自语道:“修建一条通向九原郡的木轨?”

  修建这样一条长安到九原郡木轨可能要花费30万金,但对比漠北之战耗费的上百万金的开销,这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军费承担了一部分木轨的建设费,商队再承担一部分,这条轨道的花费也就没那么可怕。

  彭越说道:“木轨一里20万钱,要修500里则花费10万金,只凭香料岛的收益难以满足修建轨道的费用。”

首节上一节246/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