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247节

  季心道:“新修轨道自然价格高昂,但要是木轨铺设在秦直道上,想来费用减半也是可以的。”

  “而且木轨铺设在北方,维护的费用更低,毕竟北方干燥少雨,木轨更加不容易腐朽。”

  韩信也跟着说道:“最重要的是我大汉的军事重心在北方,有这样一条战略性的轨道可以联通边塞,对大汉来说是极其有利的。”

  徐凡想了想道:“这笔钱是大汉军方的,要是你们同意建设木轨,朕也同意。”

  徐凡他们来到燕宫之后,季布等大汉各路诸侯早已经在此。

  这些人都是老友也不客气,纷纷找自己相熟的人坐在一起。

  季布问道:“陛下怎么来的如此晚?”

  徐凡道:“讨论一下匈奴人,匈奴人在漠北势力壮大,韩信他们打算建立一条联通九原郡的木轨,趁着匈奴人壮大之前灭了他。”

  季布道:“陛下的确不能小看匈奴人,现在西域都出现匈奴人的影子。”

  而后季布仔细说了河西发生的变化。

  大月氏人被季布带领的诸侯联军爆锤了好几年,现在大月氏人河湟的领地全部丢失,河西之地丢了三分之一,部众少了五分之一。

  一个季布就如此厉害,更不要说季布身后还站着一个强大的大汉帝国。

  大月氏人高层商议好几年,既然打不过汉人,那就想办法逃走。

  于是他们把部落从靠近陇西的地方迁徙到靠近西域的地方。

  而后大月氏人联合匈奴人攻破了西域强国乌孙,匈奴人瓜分了乌孙的人口。大月氏人占据了乌孙的地盘。

  季布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大月氏人是打算让出河西之地,迁徙到西域去。”

  “末将向来自西域的商队打听过西域的情况,西域的面积不比中原差多少,其内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这些国家小的只有几座城池,大的也是幅员千里人口百万。”

  “当地有玉石,宝石,玛瑙,黄金白银,各种珍贵的香料,可以说是极其富裕之地。”

  “不管是匈奴人还是大月氏人,占据西域,对我大汉来说都不是好事情。”

  徐凡听完季布的介绍都有点吃惊,西域真有这么富裕吗?

  怎么在他的记忆当中,西域都是沙漠戈壁遍地,也就是靠这一条丝绸之路养活沿途的这些国家。

  徐凡道:“你有什么打算?”

  季布道:“末将打算先占据河西之地,打探清楚西域的情况,要是西域真是富裕之地,末将愿意为陛下取之。”

  好吧,这都是场面话。

  真正的原因是季布这些河西诸侯听到西域富裕,想要杀到西域建立诸侯国。

  比起大汉其他方向的诸侯,河西的诸侯打仗,那真是要打的吐了,偏偏大月氏人的战斗力不差,季布这些人难以一战歼灭大月氏人。

  而大汉的诸侯占据的河西之地,高原之地都是比较贫穷的。

  香料岛的出现,让这些诸侯内心有点骚动,他们也想在一个富裕之地建国,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西域就是他们希望之地。

  徐凡想了想道:“要是你们愿意坐镇,西域朝廷是必定支持。”

  河西和西域是大汉必定要控制的地方,占据河西,大汉则呈现对匈奴人的三面夹击之态,对于吞并匈奴人极其有利。

  占据西域则打通了中亚的桥梁,可以把大汉的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世界岛的核心。

  想要成功统治全球,必先称霸世界岛,要是称霸世界岛,那必须控制西域。西域是大汉霸权的关键所在。

  季布他们想坐镇西域,对大汉是有利的。历史上汉唐都占据过西域,但因为人口太少了,没有在这一片地区扎下根来。

  在帝国实力衰落的时候,又退出了这片地区,尤其是除了窝囊宋这种废物,大汉文明对西域的影响力断了几百年。

  有前世的经验教训,徐凡明白想要在这片土地扎下根,靠着汉吏是不行的,东汉的官僚连西凉这样的地方都敢放弃,就更不要说西域这种偏僻之地了。

  只有分封诸侯在这片领地上,再不断迁移百姓过去,大汉文明才能真正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根来。

  季布听到这话喜道:“末将谢过陛下。”

  这个时候英布过来道:“陛下,赵佗这厮居然迁都龙令,他这是心生内鬼,担心我大汉的军队会进攻他。”

  “您什么人,怎么可能会做这样的事情,他这是在诽谤您,是有造反的想法。”

  “陛下,您给末将一道旨意,末将定带领诸侯联军杀赵佗一个片甲不留。”

  徐凡道:“赵陀想迁都在什么地方是他自己的事情,安心在黔中发展,等时机成熟之后,赵佗会开放门户的,他想闭关自守,朕还不答应。”

  季布抓住英布道:“来来,为兄来陪你喝酒。”

  英布走之后刘邦来到徐凡身边。

  徐凡笑道:“听说这次你可捡了大便宜,白得了上百万亩的土地。”

  刘邦笑道:“还好,卫满这些人就不会建设国家,这些地方也就相当于我大汉的边郡,不算太富裕。”

  但刘邦的笑意是遮挡不住,白捡了一个郡大小的地盘,虽然发展的不算太好,但也比刀耕火种的野人强多了。

  最重要的是他还得到一座几万都城,虽然人口被瓜分了大半,但好歹这座都城基础设施完备,省去了他几十年建设的时间。

  而后刘邦道:“臣的长子刘肥,已然成年,但他才干不足,在辽东也混不出什么名,臣想为他在大汉讨一份差事。”

  刘邦这样做,其实想保护自己的长子。

  去年诸侯联军攻占了箕子之国,吕臣等诸侯瓜分了人口,这块地盘因为靠近刘邦的诸侯国,就被刘邦占据了,当然他也因此背上了一笔债务,以此来补偿其他的诸侯。几方诸侯都对这样的分配感到满意。

  而刘邦把自己的都城迁到王险城,就想把自己几年辛苦开拓出来的沛城交给自己的长子刘肥。

  在刘邦看来,嫡子继承家业,庶子分一座小城不过分。

  但他这个行为却遭到了自己老婆吕雉和其他大臣的抵制。

  刘邦和历史上的他一样能生,有十几个儿子,这样分封下去,刘邦的势力必定会被瓦解。

  面对如此多人的反对,刘邦只能放弃这个念头,但他发现吕雉对刘肥有杀意,为了保护刘肥只能把他送到大汉来。

  “刘肥?”徐凡有点印象,好像是刘邦的长子,后面当了齐王,没几年就死了。其他就不记得了。

  徐凡想了想道:“他有啥特长,喜欢打仗,我就安排他去军事学院,喜欢种田,我就安排他去农学,喜欢器械,我就安排他去鲁班学院。”

  刘邦道:“要不说犬子没啥才干,您刚刚说的那几条,他一条都不擅长,臣记得他好像就是算术好一点,能记记账什么的。”

  徐凡道:“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本事,要不这样吧,朕安排他去农业钱庄,需要计算的东西很多,正好发挥他的才干,要是他能做得出头,朕就安排他成为掌柜。”

  刘邦喜道:“多谢陛下,多谢陛下。”

第345章 ,普世价值与十三香

  大汉六年,十月二十日。章台宫,贤者大会。

  今年的贤者的大会变化极其多。

  一是新人多,去年的那场大罢工,把那些贤者吓住了,让他们明白了这个身份不但是荣耀也是麻烦,所以很多老的贤者,今年就不敢再继续参选贤者了。

  另外就是去年的事情,加上墨者的不断宣传,百姓也看穿这些贤者并不为他们做主,今年很多百姓也不选那些老的贤者,于是一批新的贤者出头。

  二就是原少府令秦泊在长安城参选为贤者,同时今年墨家也积极发动自己的势力参选贤者,在关中,南阳郡,陈郡,会稽郡,邯郸郡,太原郡现在都有墨家身份。

  这新变化的出现让整个大汉高层,士林轰动,谁也没想到,秦泊会以这样的身份重新返回大汉高层。

  即便徐凡一直说,大汉的法统来自贤者会。但大汉的高层还是把贤者会看成是玉玺,没有太大实际作用,诸子百家还是把目光盯着大汉朝廷的位置,百家竞争的也是大汉的三公九卿,2000石郡守这些上百个位置。

  2000石以上的官位占据多,则势力大,占据的少,则势力小。贤者会还真没有几个人在意。但秦泊的举动终于让他们开始重视这个战场了。

  今年贤者会还是老传统,丞相周章汇报大汉一年的成绩,还有几大工程的进度。

  最后则是丞相周章说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争取五年内大汉每个乡都有乡小学,10年内全面普及小学教育。加大对各大学院的钱财的投入,为大汉的产业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

  周章最后总结道:“想要建设大同世界,不但需要汉吏来管理天下,也需要诸子百家的人才来带领百姓发展产业,提升天下的财富,士子们要成为带领百姓致富的人才,要深入到天下的各行各业当中,在这个建设大同世界之时,要有所作为,汉吏并不比大铁匠高贵。”

  丞相周章一番震耳欲聋的发言,自然赢得了满堂喝彩。

  而后是大汉的三公九卿,2000石郡守汇报自己的成绩,基本上和去年没有多大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是今年申请建设造船厂的郡县非常多,境内只要有大江大河的郡县,都提出了这个要求,毕竟香料岛的诱惑太大了,没有几个人能拒绝。

  太守们结束发言之后,韩信上场之后。

  他带着一张大汉北方地图道:“匈奴人这两年在大漠不断征战,先后吞并了北海的丁零人,辽东的夫余人,余慎人,西面还和我大汉敌人大月氏人结盟,在政治上提出草原民族论,冒顿野心勃勃的想要统一整个大漠以我大汉为敌。”

  “现在的匈奴还不是他们最强大的形态,但匈奴人已经是一个幅员万里,能征调几十万骑兵的强大草原帝国,匈奴人已经是我大汉最强大的敌人了。”

  韩信的话刚刚说完,全场骇然。

  说句实在话,大汉的子民是极其高傲的,毕竟四周势力,不管是比经济,政治,文化,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不要说能打了,即便是接近大汉的存在都没有。

  大汉的百姓虽说他们目空一切有点过分,但他们的确不关心四周的势力。他们更关心能不能给自己的郡争取一个产业,争取用朝廷的钱给他们修建水利设施,驰道,城池,教育经费等大汉的内政事情。

  现在韩信这地图一摆出来,他们才吃惊的发现,草原上居然出现了一个和大汉一般强大的势力。

  贤者崔毅说道:“将军能不能仔细和我等说一说匈奴人这两年的发展,他们是如何成为如此强大的帝国的?”

  韩信点点头,而后开始一点点说匈奴人的历史,当中重点说的是冒顿上台之后匈奴人的发展。

  丞相周章脸色凝重,韩信在这里偷换概念,大漠自然是广大了,但这些地盘看上去大,其实极其贫瘠,里面有大量的戈壁,沙漠,连草都不长。所谓的匈奴帝国人口也不过百万,所谓的几十万骑兵,不过是前面的青壮在打仗,后面的老弱在放羊。真正的精锐也不过就只那几万了。

  韩信介绍完匈奴人的发展之后,大声道:“这天下容不得两个强大的帝国,汉匈之间必有一战,只有战胜了匈奴人,我大汉才是当之无愧的天下霸主,这场大战将会是前所未有的,我大汉想消灭如此强敌必须派出几十万大军杀进草原当中,消耗无数钱财和粮草才能战胜如此强敌。”

  而后韩信在地图上沿着秦直道画了一条线道:“对匈奴人的战争现在就要开始准备了,为了把中原的粮食运输到边郡,我大汉必须要修一条长安城通向九原郡的轨道,这能节省九成的粮食消耗。”

  “上千里的轨道修在边郡?”贤者们一片哗然。

  轨道是大汉这两年的热点,基本上轨道建设在哪里,那里就会富裕。

  但其高昂的价格也让人瞠目结舌,一里20万钱的造价,让所有人都明白这就是用钱铺出来的道路,而且它维护费用也是极其高昂。

  最开始轨道出现的时候,很多郡县都申请要修轨道,面对这种情况,丞相周章请上计令张仓给大汉的郡守,贤者们算了一笔账。

  一辆马车收400钱的养护费,每日要经过百辆轨道马车,才能维持一段百里轨道维护成本。轨道想要一年回本,需要每日经过上千辆轨道马车,行进的马车越少,轨道回本的时间越长。

  而且张仓让这些郡县贤者,想一想自己当地的商业情况,每日有没有这么多马车进入,要是没有如此繁华的商业,那么建设轨道不但不能赚钱,反而是请了一个花钱的祖宗回家。

  整个天下能达到这种商业规模的还真没有几个郡,只有向陈郡,会稽郡等少数富裕的郡县,但这些郡县地处南方河道密集,本身就有便捷的运河系统,船只的载货量更大,只是速度慢一点而已,轨道交通并不占据优势。

  张仓算账之后让这些人明白轨道交通并不适合贫瘠的地方,要是朝廷出钱修建轨道他们乐意,但要自己出钱养这样一个祖宗,他们就有点不乐意了。

  所以在场贤者在听到韩信想要修一条上千里的规矩震惊,这是摆明回不了本的事情。上郡,九原郡穷的只能长草,他们连维护费都出不起。

  但韩信却说道:“建设轨道虽然花费,但对比发即将发动的北伐大战却算不得什么,朝廷要从关中中原运输几千万石的粮食上前线,有了轨道能减少九成的民夫开支,光这笔钱就足够让轨道回本,朝廷还可以白得一条轨道,再用几年就是纯赚的,要是维护费用都出不起,大不了就拆轨道。”

  “这条轨道应该建。”一个上郡贤者大喊道。

  “反对建设轨道的就是同情匈奴人的汉奸,汉奸人人得而诛之。”九原郡贤者大喊道。

  “咳咳咳!”这个时候徐凡开口道:“各位贤者,匈奴人是大禹的后代,是我大汉血脉相连的兄弟,这种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

  “我们现在进攻匈奴,不是想杀戮他们,而是想让他们重新融入大汉文明的怀抱,战争是我们不得已付出的代价,这是一场文明的统一战争,各位贤者一定要清晰领会到这一点。”

  徐凡终于有点明白灯塔为什么要讲普世价值,不讲普世价值,怎么忽悠其他国家的人来投靠大汉,大汉又如何扩张领地。

  只要匈奴人是自己人,那大漠就是大汉自古以来的领地了。

  匈奴人带着如此厚重的一份大礼融入大汉,那就必须是大汉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对对对,匈奴人是我大汉的兄弟,我们汉人身为兄长,有义务带匈奴人走出蛮荒,融入文明的怀抱。”九原郡贤者马上反应过来道。

  他们可以不喜欢匈奴人,但却不能不喜欢匈奴的羊毛,匈奴人的草场。

  被韩信这一通忽悠,许多贤者们已经把匈奴人看成是大汉最大的敌人了,而边郡的贤者们对匈奴人的牧场更是垂涎三尺,所以他提出修建长安城通向九原郡的轨道几乎得到了全票通过。

首节上一节247/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