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245节

  不过这这些退役士兵当中,还有100老兵当中的佼佼者,他们会成为大汉的郎官,他们才是这批士兵当中最大的幸运儿,他们将会接受朝廷的培训,或是成为汉吏,或是成为军官,成为大汉的统治阶级。

  韩信则是想,尽量让自己的士兵进入这个名单当中。

  但灭齐之战已经是大汉的最大一次扩张了,齐国接近70座城市,需要安排几千汉吏才能站掌管这些城池。

  大汉为了治理齐国从各地抽调了几千名汉吏,第2年又用科举的方式补全了这些汉吏的缺口。

  但去年今年,大汉没有扩张,御史大夫和廷尉也只打掉上千汉吏,大汉连科举考试都要减少录取的人手了。大汉军方占据的名额本就多,现在还想增加是很难的。

  随着天下太平,大汉步入正轨,后面的人再想和他们前辈那样轻松跃迁,已经变得非常难了。

  樊哙只能安慰道:“朝廷已经有妥善的安置了,他们在自己的老家也能过上好日子。”

  韩信丢下毛笔问道“这批新兵的素质如何?”

  樊哙竖起大拇指道:“从上百万青壮当中选出来的3000人,当然一等一的强,只要打两仗,积累战斗经验,我漠南郡的战斗力会更加强大。”

  “朝廷用这样的方式,轮换将士,虽然战斗力会有所下降,但兵员的素质极其高,可以很快补全回来,末将以为这种方式更适合军队的长期稳定。”

  韩信点头道:“这就好,本将要带着这批老兵去长安城,漠南就交给你了,不要让匈奴人打了埋伏。”

  樊哙笑道:“末将还巴不得匈奴人过来,给我等送人头。”

  大汉和匈奴人这两年总体上和平,但小规模的战斗却一直没有停止。

  从韩信建立漠南都督府开始,漠南军就一直在漠南肥沃的草场修建军事堡垒,招募草原上的胡人为民,定居,青储饲料,无限量的收购牧民手中的牛,羊,羊毛,皮革等草原特产。

  让这些汉人牧民快速发家致富,他们的财富甚至超过了一般的大汉自耕农,毕竟他们手中不管是耕牛,羊,羊毛在大汉都是值钱货物。

  以前他们要被奸商盘剥一道,但现在他们成为了汉人了,那些奸商反而不敢这样做,只要能正常获取利益,养殖业还是很赚钱的。

  更不要说他们还撞上了大汉的时代红利,想要富裕起来自然容易。

  嫌贫爱富是人的本性之一,这一点在漠南这片土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做穷的吃不饱饭,每天担惊受怕的胡人,还是做一个生活富裕汉人,这根本是不用做选择的事情。漠南的小部落牧民纷纷赶着自己家的羊群投靠大汉。

  大量的匈奴人投靠大汉,成为了高贵的汉人,靠着牲口贸易,羊毛贸易,他们穿上大汉的丝绸衣服,用上了大汉的煤球炉,喝上了大汉的青茶,过上富裕生活。

  他们自认为自己的高等大汉人,极其鄙视他们散发的腥臭味的同胞,斥责为野蛮人。这些人成为了大汉最好的屏障和开路先锋。

  漠南都督府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一个强大盟友,那就是汉商。

  不管是修堡垒建据点,甚至安抚匈奴人都要花钱,而且是花很多很多的钱。

  大汉朝廷的钱财是有数的,主要投入的方向还是中原郡县,在大漠还是以防御为主。

  所以一般情况下韩信是弄不到这笔钱财做这么多的事情,直到汉商找上门,军事和经济联合才出现了现在这种强大的威力。

  随着大汉的纺织业快速发展,水力纺纱车,新式纺织机的出现,大汉纺织业的产能成倍的提升,但原材料的增长却没有跟上这一个产能。

  以至于大汉,很多商家都心疼自己的纺织厂,只能运转半年时间。

  羊毛布的出现,对大汉的作坊主来说可谓是救世主。

  他们只要改造一下机械,空闲的纺织机就能纺织出精美保暖的羊毛布。这种布料也更适合北方的气候,现在河北之地的百姓普遍都有一套羊毛布制的衣服。

  羊毛这种原材料在北方太常见,数量也大,随便给两钱胡人就会一袋一袋的把羊毛卖给他们。

  羊毛布不到两年时间,横扫了整个大汉市场,成为了大汉第二大的布料来源(第一是麻布)。

  大汉的纺织业本就发达,徐凡开水利外挂之后,纺织效率已经到达手工业的最巅峰。

  北方的羊毛很快就不够用,羊毛的价格更是在持续上涨,以前随便两钱能购买一袋的羊毛,现在价格翻了一番。

  于是养羊就成为了很多作坊主的执念了,北方养的羊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纺织机的需求。

  那些商家看麦苗都像看草场一般,如此清脆的草料养上一群羊该多好。

  但这些商家要是敢在大汉内地做这样的事情,汉吏的铁拳会直接教育这些人,让他们明白谁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

  于是他们就把目光盯上大漠了,这不就是无穷无尽的草场。

  这些商贾联络上漠南都督府,他们出钱出粮出物资,只求都督府,多占点草场,让他们多养几只羊。

  韩信把这事情上报给朝廷之后,朝廷同意了这种联合的方式。

  在北方的商家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漠北商社。漠北商社出钱帮韩信修堡垒,出钱帮忙安置那些匈奴,他们只要求匈奴人把养的羊毛交给他们。

  韩信得到了充足的物资,自然不可能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水草丰茂之地建立坞堡直接占领,大漠深处则派遣骑兵,横扫四周的部落,连人带羊抓的一个不剩。

  其实草原帝国这种经济体制,是很难维持长期对峙的,因为你要放牧,部落就要散得很开,部落散的开,实力在下降。这时候只要一只千人的骑兵杀进草原,方圆几百里都很难抵挡得住这种骑兵。

  中原王朝不这样做,主要就是不划算,哪怕是千人的骑兵到草原上,消耗也是巨大,却没有多少战利品。

  而现在就不一样了,匈奴人可以成为牧民,牛可以卖到中原耕田,羊可以作为原材料。韩信的每次出征战利品都能卖给这些商家。

  匈奴人被韩信这套战法打的狼狈不堪,打草谷的战术反用在匈奴人身上,他们自己也抵挡不住。

  匈奴人也不是没有反击。他们集结上万的大军,围剿汉军的坞堡,但因为缺乏攻城器械,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勇士疲惫,而后被韩信的铁甲骑兵杀的落荒而逃。

  以至于现在匈奴人的部落根本不敢靠近大汉领地上百里的范围。

  而韩信也用这样的方法,一点点吞噬匈奴人在漠南的领地,建立了14个据点保护这些大汉新领地,占据了几个郡大小的地盘。

  而漠北商社则得到了这片土地上的草场使用权,得到了上万牧民,多养了上百万只牛羊。

  而这次韩信带领这些老兵去长安城,不单单是去述职,还是想说动天子发动对匈奴人的大战,彻底解决大汉北方这个敌人。

  这几年匈奴人被大汉教训的非常惨,漠南的领地已经丢了一半,更有好几万的部众逃到了大汉,成为了汉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匈奴人在大漠的势力减小了。

  冒顿在发现汉人不可力敌之后,转变了自己的战略方向,他用从大汉弄到的武器装备,武装自己的军队,学习大汉的战术战法,匈奴骑兵的战斗力大增。

  而后冒顿在北方不断出击,先后击败了丁零人,夫余人,牢牢占据整个漠北,吸纳漠北的部众以补充匈奴人的实力,现在大漠以北的地区全部成为了匈奴人的领地。

  现在冒顿以漠北为根据恢复实力,韩信担心再不解决匈奴人,以后匈奴人就更难打。

  韩信安排好漠南都督府事务,带着3000汉军老兵,先入九原郡,而后经过秦直道,一路南下前往长安城。

  大汉六年,十月一十五日。

  漠南军来到长安城,被安置在长安城外的军营当中。

  而韩信则被一名叫唐诚的参军带领进入长安城。

  只是这一进长安城韩信就发现,此时的长安城烟尘缭绕,被挖的坑坑洼洼,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工地一般。

  “陛下,这是想重修长安城吗?”韩信问道。

  唐诚点头道:“这两年长安城的人口越来越多,管理起来也越来越难,垃圾越来越多。

  不久前还发生了一场痢疾疫,即便天子已经派遣大夫控制,但还是死了好几百了。”

  “天子认为这是长安城基建设施落后才导致这些疾病的。

  大汉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以前城市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大汉的需求。”

  “所以天子打算以长安城为标杆,打造适合百姓居住的城市。”

  为此天子筹集10万金,打算在长安城修建三大工程,分别是下水道工程,引水工程,水泥路面硬化工程。

  “而现在这个工程,就是下水道工程的一部分,天子以水泥竹筋做管道,把这些管道埋在长安城之下,污水和粪水分离,这其中污水流入渭水当中,粪水则用来做肥料。”

  “下水道工程完成,可以减少长安城9成的疾病。”

  “而引水工程则是在长安城上游外建设水塔,在由陶瓷管,竹管引导到长安城的水渠当中,建立露天的水池喷泉。”

  “天子说病从口入,能保证水源的健康清洁,就能减少大部分的疾病。”

  “最后则是水泥路面硬化,天子为了解决长安城道路,春天泥泞不堪,夏天尘土飞扬的局面,打算在长安城全面铺设水泥道路。”

  “这三大改造工程完成之后,长安城就会成为一个全新的城市。”

  韩信乍舌道:“不愧是天子,手笔就是大,但光改造长安城就花了10万金,我大汉有几千座城池,这要花多少钱?”

  还有一点韩信没有说,长安城如此庞大,居住的人口接近百万,10万金只怕完成不了对长安城的改造。

第343章 ,不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和军方打算

  唐诚带着韩信继续前进,很快来到咸阳宫的范围。

  这个时候韩信吃惊的看到,咸阳宫外居然汇集了好几千人,看他们的衣着打扮都是读书人。

  “朝廷不公,我等不服!”

  “为什么去年录取3000人,今年却只录取1000人?朝廷这是歧视我等!”

  “要增加录取名额!”

  几名士子不断地高呼,还有不少人举着旗帜横幅场面极其壮观热闹。

  “这是什么情况?”韩信震惊道。

  这可是在咸阳宫外呀,大汉的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甚至天子居住的燕宫都在此。

  这是大汉核心机要场所,居然有如此多的人围聚在这里,而且看这位参军的样子,他好像也不怎么在意。

  唐诚淡然道:“这是今年科举考试的士子在游行示威,他们已经少了很多人啦,再过几天想来会散去的。”

  韩信奇怪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围着咸阳宫?”

  唐诚道:“他们气愤今年科举考试的名额减少了,往年我大汉的科举考试都会录取三千人左右,今年却只录取了一千人,很多落榜的士子不满,他们在这里游行示威,要天子和丞相增加名额。”

  唐诚不屑道:“他们也不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天下已然太平,大汉的各级官属也不缺乏汉吏,怎么可能还录取三千人,就是现在的千人都未必能保证,一群刻舟求剑的人,把乱世的情况当成了正常的情况了。”

  唐诚虽然不是陈郡元老,但也是大汉开国六郡老兵,他在十几岁的时候跟着天子打天下,一步步从小兵做到军司马,而后加入大汉军官培训班,成为太尉府的参军。他靠着自己努力拼搏才拥有这一切,自然看不起这些想一步登天的人啊。

  韩信了然道:“这种情况对我大汉的脸面终究不好看,朝廷不管这情况?”

  要知道秋收之后大汉朝廷是极其忙碌的,不但要进行科举考试,还有各郡太守的上计,贤者大会,诸侯大会,可以说一年的总结大会都在这个时间段开启。

  唐诚道:“天子说了,游行示威是这些士子的权利,只要他们不妨碍到其他人就不必理会他们,但朝廷录取多少人朝廷要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录取。”

  去年的大游行之后,游行示威已经成为了长安的一大特色了,只要有不满的事情就会发动一场游行示威,游行的人群围绕整个长安城再到咸阳宫集中,不过那些都是小规模的,也没有造成多少动乱朝廷就没有管过。

  丞相周章本想立法限止这种事情,但被徐凡拒绝了。

  徐凡认为游行示威能提前引爆社会的矛盾,让朝廷的官员重视这个矛盾,提早解决,总好过一直压抑压成火山爆发,最后整个吞并一个王朝要好。

  而且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社会的矛盾爆发会更加激烈,游行示威的场次数会更加多,大汉朝廷不趁着现在社会矛盾少的时候积累经验,学会处理这些问题。难道等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的时候,就更难处理这些事情了。朝廷的人会出现什么昏招徐凡看的太多了。

  最后大汉朝廷设定了一个《游行示威法令》规定游行示威不得打砸抢烧,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违反抗律朝廷必定镇压。但不影响其他人的游行示威,朝廷也不得干预,所以才有现在的这一幕。

  当然徐凡不否认这些士子游行示威的权利,但却不会增加汉吏的名额。

  他在后世见多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情,面对矛盾总是不抓根本,总是想糊弄的解决问题,糊弄不住干脆就不解决,最后变成一个巨大的无法解决的问题。

  就像士子多了,没有位置,那就想个省心的方法,让他们继续读书,把这个问题推迟几年。

  几年之后再发了个小文章,让你们脱去长衫去打铁,说是钢铁厂更需要你们。

  徐凡不想把问题交给子孙后代,那现在就要坚决控制住汉吏的名额。

  直接了当的告诉这些人,钢铁厂更需要你们,全部给我去打铁去。

  而此时叔孙通和伏生出来说道:“各位士子,减少科举的名额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你们即便是在这里站上一年也是改变不了。”

  “尔等都是有见识的人,不像泼皮无赖那样无理取闹。老朽和你们算一笔账,我大汉像亭长,里长,这些基层小吏都不算。就算乡县小吏,俸禄百石以下的小吏已经超过了10万人,百石以上官员超过了3万人,每年朝廷光支付这些官员的俸禄就超过了3000万石粮食,10万金。”

  “朝廷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又都用在官员的俸禄上了,现在朝廷是不可能无限量的增加汉吏的数量,以朝廷汉吏替换的速度,每年千人将会是常态,即便你们闹的再凶,也是不可能更改的。”

首节上一节245/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