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我成为了位面之子 第213节

  于是就找到徐凡说了自己的计划,这木轨不就是后世的铁路,虽然现在只能算木路,但这样的基建工程对经济拉动极大,于是徐凡帮助秦泊说情,让周章建设一段从长安城到高陵的试验木轨。

  周章无奈同意,但还和徐凡秦泊两人说好,要是这条木轨入不敷出,以后就不得再提。也不怪周章如此不看好木轨,这玩意1里20万钱,这样一条小小的木轨要花费上千万钱,要知道大汉还有不少贫瘠的边郡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如此。

  这条木轨全长只有50余里,但因为在平原建设,成本极低不说,还带动长安城和高陵之间的发展,现在的高陵和长安之间的路程就缩短到一个时辰,因为长安城就业机会多,大量高陵的百姓乘坐木轨马车来到长安城打工。

  而长安城的货物也可以快速运抵高陵,大量的小商贩从长安城购买低价货物布匹,乘坐轨道马车到高陵贩卖,以至于高陵已经成为附近的小商品市场了。

  现在这条木轨上每天都有人来人往的货物和乘客,每日的收入都不菲,所以秦泊才想要继续扩大木轨的长度,因为只有足够规模的轨道网络,木轨才会进入良性互动。

  而周章也不再拒绝秦泊的木轨计划了,但他却不想木轨扩张的太激进。

  而后周章对张苍道:“你带着大汉今年的账册交给陛下审查。”

  张苍道:“诺!”

  大汉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临淄城,齐王宫。

  陈胜拿着《大汉月报》大声朗读其中文章。

  躺在摇椅上的徐凡听了几篇文章却眉头紧皱,前面几篇文章都说自己仁德,汉吏贤明,而后说齐王残暴等等,这让他闻到一股爹味。

  这《大汉月报》才创办几期,爹味就如此重,官僚化也太快了。

  陈胜读道:“韩子之术,明法尚功。贤无益於国不加赏;不肖无害於治不施罚~~~~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一功特然,不可常行,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徐凡有些愕然道:“这里说的韩子,是韩非吗?”

  陈胜道:“是。”

  徐凡道:“韩非已经死了这么多年了,居然还有人要讨伐他,这是有多大的深仇大恨?写这文章的是谁?”

  陈胜看了看道:“大儒伏生。”

  徐凡道:“这就奇怪了,伏生算是君子,怎么忽然做如此之事。”

  伏生正面和韩非辩论也就算了,大家各凭本事,谁也不会说什么。但现在韩非都死了几十年,伏生找一个死人辩论,这不是欺负人家不能还嘴。

  陈胜笑道:“姐夫,这事情小弟知道,大概几个月前,小说家的钟俊撤下了李斯的文章,李斯一怒找赵高联合创办了《法治月报》。”

  “第一期法治月报当中有赵高写了一篇韩非的《五蠹》注解,引起整个关中读书人的轰动。认为这是法家想要再次出山,所以大儒伏生专门写了这篇文章来驳斥韩非的观点。”

  这倒是引起了徐凡的兴趣了。“《法治月报》在齐地有没有?给朕找一份过来。”

  “诺!”很快陈胜就去给徐凡找《法治月报》

  而跟着陈胜过来的还有张良。

  “子房你也来了?”

  张良道:“臣听说陛下想要看韩非的《五蠹》,正好臣手中有《法治月报》就一起过来了。”

  张良有的担心汉帝被法家蛊惑,韩非算是法家当中,最擅长蛊惑君王之人,连始皇帝如此难以相处的人,见到韩非却引为知己,而当今天子骨子里也是法家之徒,只是天子把法对准汉吏了,张良还真有点担心法治就此复生。

  徐凡道:“阿胜,你读赵高注解的《五蠹》”

  “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在树上搭窝棚的办法,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来治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伤害肠胃,许多人得了疾病。

  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臭味;人们因而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因此,圣人不期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彩!”徐凡忽然大叫道。没想到韩非这样一个古人,却在两千年前就懂得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了。

  “难怪始皇帝都对韩非相见恨晚!我也有此之感,如此一位百家宗师,居然死在监狱之中,真是天下最大的损失。”

  “古时周文王住在丰、镐一带,土地只有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用安抚的手段使西戎归附了自己,终于统一了天下。徐偃王住在汉水以东,土地有五百里见方,施行仁义的政治,向他献地朝贡的国家有三十六国~~~。”

  徐凡听着赵高翻译的《五蠹》,就好像一个现代老师,在讲解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一个现代人听的居然没有多少违和感,韩非的思想高度已经达到两千年后的哲学家了,难怪后世会说韩非是集法家之大成者了。他都要把韩非以为知己了。

  张良看到天子的神情不由的苦笑了,他这个时候终于明白,这是赵高想要引起天子的注意。

  天子虽然是夫子,但他却更加喜欢白话文,天子也经常要求,大汉各种府衙,文书都要有简单直白的白话文写,尽量让百姓看懂朝廷的告示。所以在大汉的官场当中,白话文,阿拉伯数字,图标等已经非常常见了。

  但在民间还是按照原本的传统,文章都是微言大义。而他看《法治月报》的时候,他就很奇怪赵高居然用白话文给韩非的《五蠹》,现在看到天子的神情,他终于明白了。

  徐凡听完韩非的《五蠹》道:“阿胜,你再读一读伏生大儒反驳韩子的话。”

  “韩子之术,明法尚功~~~~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一功特然,不可常行,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夫敬贤,弱国之法度,力少之强助也。谓之非法度之功,如何?”

  徐凡一挥手让陈胜停下来,伏生写的都是文言文,徐凡还要在内心思考一下,才能完全懂其中的意思,这段好像是在说,秦国比魏文王时期的魏国还要强大。

  他看向张良问道:“朕没有记错的话,魏文王时期,魏国因为变法成为了天下霸主,西打秦,北打赵,南打楚,东打齐。怎么在伏生大儒的话中,秦以兵强,秦国不是商鞅变法之后才逐渐建强盛起来,这论证就完全是错的。”

  张良苦笑点头道:“伏生大儒毕竟不是史学之人,可能他以为暴秦一直都是如此强大。”

  徐凡听到摇摇头,而后让陈胜继续读下去。

  “~~~使太公不赏出仕未有功之人,则其诛不仕未有罪之民,非也;而韩子是之,失误之言也。”

  “停!”徐凡挥手道。

  “以前总听人家说文章写的臭不可闻,臭不可闻,总觉得太夸张,今天先听韩非之文,再听伏生之文,原来古人没有夸张,两篇文章一对比,双方的差距就出来了。”

  “韩非之文如同甘霖,沁人心脾,而伏生之文如同泔水,让人不能肠胃翻滚,难怪韩非能称子,而伏生却只是大儒,伏生和韩非差了一个李斯呀。”

第308章 ,制度冲突和终南捷径

  天子的话让陈胜发出笑声,连张良都只能勉强忍住自己的嘴角上扬。

  张良都不明白,天子明明不是一个苛刻的人,但却总能说出苛刻的话,这话要是当着伏生的面说,说不定伏生要当着天子的面撞死。

  张良是一个厚道人,他马上道:“伏生是一个仁厚君子,即便陛下不喜欢他的文章,也不应该如此苛责他,您这话要是传出去,伏生还如何教书育人,如何立足于天下,而且这是对李斯的不尊重,李斯的人品虽然差,但他的学问却是天下人都认可的。”

  徐凡听到这话止住笑容,这个时代的人,把脸面看的很重,这话传出去对伏生的确不友好,徐凡和伏生业接触过几次,为人不迂腐,是一个人品很好的人,今天他说的话,的确是对伏生的一种伤害。

  不要看天下人都鄙视李斯的人品,但人家在学界的地位非常高,属于最顶级的那一波,毕竟是荀子的子弟。

  于是他脸色严肃对陈胜道:“你们不许把今天朕说的话传出去。”

  “诺!”

  而后徐凡又让陈胜,把法治月报的内容,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

  徐凡感叹道:“这才是我想创办大汉月报的原因,想让朝廷快速知道民间的舆情,不至于让矛盾激发的不可收拾的时候,才后知后觉。”

  陈胜马上说道:“姐夫,我可不认为曹大哥做错了什么,那些民间奸商空手套利,和放印子钱的奸商有什么区别,朝廷就应该惩治这些想不劳而获的人。”

  法治月报开篇就讲了上郡的事情,陈胜当即为曹性说话。

  上层总说百姓什么都不懂,但人家其实什么都清楚,放印子钱,典当行在残酷剥削自己,人家清清楚楚,只是没有办法而已。

  但百姓也有他们反击的方式,就是让这些人的名声臭了几千年。

  当官的是衣冠禽兽,百姓也知道,就是百姓拿这些官员没有办法。百姓唯一的方法就是保全自身。

  所以不要总说什么敌人都打进国都了,还帮助敌人,百姓是如何愚昧无知。百姓知道的清清楚楚,这个国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难道不是你们这些老爷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百姓要帮助敌人。

  徐凡道:“曹性的想法是好的,就是选择的手段太粗糙,还需要多学习一下,毕竟处理政务不是领兵打仗。”

  徐凡也不喜欢这些不劳而获的食利者,他们对整个天下的贡献寥寥,最擅长的就是转移财富。

  这些人丑陋的嘴脸,徐凡在后世看的太多了,这种人多了天下就会动乱。

  接下来徐凡又听到了纺织女工的事情,对这样的事情徐凡也只能一声长叹,想要发展工业化,不是单单建立几个工厂就完事了,这是一套整个社会制度的变化。

  现在大汉的情况就是,手工业的规模上去,但人脑海中的三观没有变化,社会的制度也没有跟着变化。

  而想改变一个人的三观,甚至比杀死一个人都难,这是新生生产力和旧制度上的冲突。是需要旧的一批人老死,新时代的人成长起来才能完成的。这种变化需要非常长的时间,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

  徐凡悠悠道:“大汉需要一场新的百家争鸣,打碎天下人的旧枷锁。”

  张良早就看到这篇报道,他也觉得朝廷应该介入,但却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毕竟清官难断家务事。

  现在听到天子的话,他猛然的意识到天子想要打碎旧的制度了。

  当然制度的事情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大汉现在还有更急迫的问题。

  徐凡对陈胜道:“去拿一张天下地图来。”

  “诺!”

  很快陈胜就给徐凡找了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记载了天下50个郡和天下之外的各路诸侯,南蛮,胡人势力,地图上记载的就是天下文明已知的世界了。

  “经历了这场齐国的叛乱,朕觉得中原腹地,还是不能有太强大的诸侯国,要不然我大汉想要对外扩张,容易心腹不宁。”

  徐凡恶狠狠道:“这次要不是项羽反叛,朕早就占据漠南,而后逐步消化大漠了,但现在却功亏一篑了。”

  徐凡刚刚灭了项羽,马上就开始关注冒顿了。

  结果就这三个月时间,草原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冒顿不愧是草原‘始皇帝’,他在和大汉停战之后,却没有休养生息,而是用从大汉学习到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快速横扫了漠北的丁零人,夫余人,鲜卑人势力,要不是乌恒人靠近大汉,得到了吕臣的庇佑,只怕新生的乌恒人都会被匈奴人横扫一空。

  而冒顿在稳定自己后方,以丁零人,夫余人,鲜卑人的部落快速恢复了匈奴人的实力,甚至匈奴人的地盘都增长不少。

  但有上次和汉军交手的经验之后,冒顿明白现在的匈奴人远远不是大汉的对手。等大汉解决内部危机,汉军必定会再次杀入草原。

  对于这点冒顿是很确定的,因为大汉在漠南的据点根本就没有撤出,大漠有很多小部落投靠这些汉人的据点,想要获得这些富饶的草场。

  汉人也是来者不拒,不但接纳他们,还帮助这些部落修建汉人一样的城池,改变这些部落游牧的习性,想要把他们变成汉人。

  这段是冒顿最惊恐的事情,几千年来中原王朝还从来没有在草原上建立据点城池,更加没有主动管理部落,对中原王朝来说,不能种田的土地就是无用之地。而这也是所有草原民族最后的后路,即便他们从中原撤退,还有大漠这条后路。

  但现在汉人是想在草原定居,想要圈养牧民,要把草原民族最后的的家园也给夺走。这让冒顿明白,汉人和以前的中原国家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还会打进大漠。

  为了自保,冒顿找到大月氏人结盟。

  而此地大月氏人接连败给了季布,丢失了河湟地区,少部的河西地区。

  以季布为首的大汉诸侯联军,在大月氏人的地盘上建立了十几座城池,吞并大月氏人四分之一的领地和五分之一的人口。现在季布之名在大月氏属于大魔王级别,更不要说这个恐怖大魔王身后还有汉帝。

  本着打不过就逃,大月氏人都有西迁的想法了,而现在冒顿上门想要结盟,而大月氏王也想找一个盟友共同对付季布和季心身后的大汉。

  双方一拍即合,冒顿迎娶大月氏王的女儿为自己的阏氏,双方约定共同抵挡汉人。

  大汉一刺激,草原的势力就在快速整合当中,现在大漠虽然还没有统合在一个势力当中,却已经不像一年前那样四分五裂了。现在大汉想要攻占大漠比半年前难道提升了10倍都不止。

  张良道:“所以陛下传出推恩令?”

  现在还能对大汉造成重大影响的诸侯只剩下魏国了。张良明白,天子的这次诸侯大会,要对付的只有魏国了。

  徐凡点点头道:“以后天下的诸侯不会分什么外藩,内藩,而是以他们的所在地划分。”

  “魏国,代国,上谷国全部都要融入我大汉的诸侯体系当中,他们要不移封到大汉之外的土地,要不就成为我大汉的彻侯,有封地而无封国,而推恩令就是朕给他们最大的宽容,他们可以把自己诸侯国全部分给自己的子嗣。”

  灭了齐国之后,天子其他诸侯加起来的实力都不及大汉的十分之一了,徐凡不想和他们磨了,直接用霸道的手段,让他们做选择了。

  陈胜喜道:“陛下早就该霸道一点了,这天下本就是我大汉打下来的,魏王咎,代王歇等人,哪个不是我们大汉救的,他们对灭秦的功劳完全比不上英布,季布大哥他们。

  结果他们占据中富饶的土地,有几十上百万部众,而季布大哥他们却还要辛苦开拓,部众也只有几万。陛下推恩都过于仁慈了,就应该直接把他们丢到蛮荒之地去。”

  虽然同是贵族体系当中的一员,但陈胜从来没有把魏咎,赵歇这些人看成是自己人了,而大汉的各路诸侯,各路贵族也对魏咎这些诸侯非常不满。

  就像陈胜刚刚说的,这天下明明是他们打下来,徐凡当天子他们信服,但魏咎这些人凭什么能继续当诸侯王,就凭你有一个好的老子。我大汉可不讲血统,大汉的诸侯哪个不是一刀一剑拼杀出来的。当大汉的诸侯王发现自己努力奋斗还不如这些人一个血统好,自然就会迁怒魏咎这些人。

  张良道:“此事还应对慢慢来,稍有不慎中原会再次动荡起来。”

  徐凡道:“长痛不如短痛,不解决这些大汉内的诸侯,我大汉如何开拓天下,这些内地诸侯已经站在我大汉的对立面了,成为有害无益的存在,要是他们不愿意跟上我大汉的节奏,就是我大汉的敌人,朕对待敌人一向是毫不留情。”

首节上一节213/26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