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61节

  阳翟就在颍阳的西北方,因为水的关系,刘封又没法在西北方设置营垒,否则每次攻城还得大军先过一次水,打完了晚上还得再过一次水回营睡觉吧。

  所以只能把大营设置在颍阳的西北,同时在水对岸,再设置一个小营,用来安置转运的粮食军械。

  大营刚刚安顿好的第三天,侦骑传来消息,颍阴的黄巾军出动了一部,约五六千人,已经到达颍阳城外,还有一日路程。

  刘封立刻召集诸将,除了驻守小营的关平,驻守阳翟的贾逵外,其余诸将尽数到场。

  刘封将情况化繁为简的跟诸将介绍了一遍。

  随后,大帐中陷入了沉思。

  刘封的目光从诸将身上扫过,太史慈、张辽、徐晃的身上,心里有些小激动。

  北地顶尖的骑将,自家这边怎么也有半数之多了吧?

  太史慈、张辽、徐晃三人其实粗看起来好像很像,其实三人内在的不同是十分巨大的。

  太史慈是典型的两汉寒门猛士,是豪强家族在往士族家族转变过程中的子弟。

  太史家在青州东莱其实是很有势力的,否则太史慈也不可能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郡中长吏,甚至能够为太守报送关键奏疏。

  这是相当得人看重的,而太史慈的忠义也让他没有辜负这份看重。

  但太史家的势力也就到此为止了,再高就使不上力气了,这在后面也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太史慈不惜搏命之后,太史家却尴尬的发现他们竟然没有能力去摘取果实。

  太史慈另外还有豪强一面的狡黠,这又在他欺骗州府信使的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即便立下了如此之大的功绩,太史慈最后获得的并不是丰厚的奖励,也不是名满天下的美誉,而是出逃辽东,数年不得归家。

  这归根到底,是因为太史慈家族并非名门士族,掌握不了话语权,使得太史慈没办法借此扬名天下,只能眼睁睁看著栽培出来的果实烂在地里,却无能为力。

  别说换了袁绍了,就是换了曹操这样的阉宦士族易地而处,那曹家的门生故吏,姻亲联盟,会把这件事情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大半个中原,而曹操本人,也将会获得极为丰厚的报偿。

  这就是豪强和士族之间的差距。

  正是这一次挫折,让太史慈日后变得有些盲信名士了。

  孔融对他并不信任,只从史书上来看,就可以知道孔融慰问太史之母,其实并非真正欣赏太史慈,仅仅只是把太史慈当成了一件工具,用来体现自己的礼贤下士。

  否则,完全解释不了孔融既然如此欣赏太史慈的义举,可为何太史慈杀入都昌,求孔融给兵两千,愿为孔融破黄巾之围。

  孔融的反应却坚决不予,不但是信不过太史慈的能力,也信不过太史慈这个人。

  他对太史慈的欣赏和器重,是不值两千郡兵的。

  可太史慈却没有气馁,依旧留在孔融身边寻找机会,如果只是为了报恩,以太史慈的脾气,这实在是说不过去的。

  再结合后来太史慈去了刘繇处,刘繇依旧轻视于他,可太史慈依旧不离不弃。

  只能说太史慈在辽东的几年里,他是真的有思考,姑且不论对错,他确实总结出了一个心得经验,那就是非名士不足以成事。

  可在这个时空里,太史慈只是受到了来自孔融的打击,他都没来得及南下投奔刘繇,就得到了刘备的邀请。

  同时,在刘备这里,他还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一展所长。

  刘备甚至还以自己的嫡子刘封相托付,对他委以教授弓马的重任。

  虽然弓马比不上经学,但这弓马老师也是正儿八经的老师啊。

  太史慈的心境再一次的发生了变化,他只觉得能得刘备看中征辟,实是他太史慈此生最大的幸运。

  虽然嘴上不说,可太史慈在心里早已经暗暗发誓,愿为刘备父子效死。

  张辽又和太史慈不一样,他是边郡人,虽然和太史慈、徐晃一样重情重义,但他的骨子里却多了边郡武人的轻剽和多疑。

  这也是他虽对吕布不满,却始终离不开吕布的主要原因。

  因为他更信不过其他诸侯。

  现在遇上了刘备和关羽,刘封对他又很是敬重,张辽则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颇有些跃跃欲试,再立新功的想法。

  徐晃这是介于太史慈和张辽之间,他的生性最为稳重,河东郡也是介于边郡和内郡之间的存在。

  他对现在也很满意,但并不像张辽那般积极的想要立功。

  于是,帐中沉默片刻之后,张辽第一个跳出来请战。

  “少主,辽只求两千精骑,可全覆来援之敌。”

  张辽起身朝著刘封单膝下拜,双手抱拳道:“若有闪失,辽愿受军法。”

  刘封起身将张辽扶起,赞许道:“张将军敢战之心,封已尽知,请将军先归入席中。”

  随后,刘封却是说道:“这股敌人相当狡猾,其从颍阴出城之后,并没有直接前往颍阳,而是绕道了南方的汾丘,然后从此处再转向北方,靠著颍水一路向北,准备从南门进入颍阳。”

  不得不说,何峦的军事才能真的不错。

  他如果直接从大道直冲颍阳,那真的是来给徐州军送功勋的了。

  可他现在这么一绕道,路程虽然多了一天半,可安全性却是大大增加了。

  尤其是最后这段最危险的路程,他全程靠著颍水行军,等于有一面不需要设防,在面对骑兵绝对优势的徐州军,这无疑是一大妙招。

  众所周知,人类所组成的军队,自诞生起就特别害怕被前后夹击。

  如此一来,更加有利的是,颍阳的军如果出击接应这支部队,也只需要担心一个方向的危险了。

  刘封看了看太史慈和徐晃,却发现这两人并不打算说话,也没有请缨的意思,只想著听从自己的命令。

  至于潘璋,他倒是不著急。

  眼下大营中的军中的步卒基本都是他的部曲,要是骑兵的事,他想上也上不了。

  要是步兵的事,那舍他其谁?

  “我有个想法。”

  刘封主动招呼诸将来到地图前,询问道:“诸位请看,从汾丘到颍阳,恰好就是一日的路程。我们若是能够半路击之,并以此为诱饵,引颍阳之敌出城。若是能将他们消灭在野战之中,那攻城的难度显然能大大降低。”

  刘封的构想引起了诸将的兴趣,开始围绕地图商量起来。

  汾丘至颍阳的道路几乎就是一条直线,无须绕路,大约在四十五里地左右。

  何峦只需要督促部队加快脚步,一天之内是绝对能够赶到颍阳的。

  不过何峦还做了好几手准备,一边做好了大量的干粮,以节约造饭的时间。这年头做个饭可不容易,就只是煮个粟米,最少也得一个小时起步。

  同时,第二天四更,他就催促部队起床整备,天刚刚蒙蒙亮,何峦所部就已经开拔出了汾丘,朝著颍阳赶去。

  为了提高队伍的行军速度,何峦几乎没带粮食辎重,将剩下的两百多石粮食全部扔在了汾丘。

  随身所带的干粮足够三天之用,如果三天都到不了颍阳,再多的粮食也只是累赘了。

  很快,当天色接近中午时,部队已经走出了二十里地,距离颍阳已经只剩下一半的路程了。

  同时,颍阳在午饭过后,也大开南门,从里面出来了五千人的队伍,五人一列,向著南边而去,显然是为了接应何峦。

  这一切的情况,都为刘封所部的骑兵侦查的一清二楚。

  相反,颍阳的黄巾骑卒却是被压制的很惨,几乎不敢离开步弓的范围,所能获得的情报也是极少。

  可何峦从颍阴前来救援,若是坐视对方被徐州军击溃甚至是消灭,那颍阳守军的士气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因此,黄邵决定亲自领兵,前往接应何峦。

  黄邵带了整整五千人出城,俱是精锐,不但有五百骑卒,还有八百弓弩手,以及一千配备全甲的黄巾力士,可以说颍阳城最能打的部曲几乎全在这里了。

  黄邵算准了时间,他们只需要出城十五里,就能接应到何峦。

  然后两方汇合,背靠颍水,以盾车,弓弩为遮蔽,足以支撑他们走完剩下的十五里地。

  刚开始时,行动相当顺利。

  除了徘徊在两边弓弩射程之外的骑卒骚扰之外,黄邵和何峦都没有遇到其他的阻力。

  下午时分,两军顺利的在颍阳城南十五里处成功汇合。

  成功的会师使得黄巾军士气得到极大的振奋,黄邵所部完成了掉头,后军变作前军,开始向颍阳返回。

  此时的黄巾军阵线分成了三大块。

  最为内侧的是濒临颍水的步兵行进线,黄巾步兵带著军械等辎重在此行进,受到最好的保护和遮蔽。

  中间则是黄巾军所有的骑卒,大约八百骑,随时可以出阵反击敌人。

  最外围的则是排成一长队的大车,大车上竖立著盾牌,而弓弩手则被安排到了大车之上,确保徐州军轻骑根本无法骚扰队伍前进。

  如此一来,队伍行进的速度大大提高。

  刘封忍不住赞许道:“没想到黄巾之中,也有这样懂兵法,有智谋的人。”

  太史慈、张辽、徐晃都纷纷点头,赞同刘封的看法。

  潘璋并不在此处,他有更为重要的任务,被安排在了其他地方。

  黄邵和何峦汇合之后,颇为紧张,担心徐州军趁乱发动袭击。

  可等到双方安排妥当,调转方向,重新开始行军后,才长松了一口气。

  “看来徐州军是不敢来了。”

  何峦心里清楚徐州军的战斗力,但为了鼓舞士气,他还是表现的对徐州军很是轻蔑。

  “他们该是看见黄帅亲自来接应我们,吓破胆了!”

  黄邵知道何峦并非如此自大,显然是在振奋军心。

  于是,他也捧哏道:“何帅亲自督军,前来救援颍阳,正是援军弟兄们气势如虎,才能得以吓阻徐州军,颍阳父老对此实乃感激不尽。”

  双方一番互相称赞,军中士气也随之一振,眼看著就能抵达颍阳城了,大家的心情都很高兴。

  可没想到,继续前行了五里地之后,意外出现了。

  “什么!?前方有官军筑垒,阻我去路!?”

  黄邵本在中军指挥,突然发现前方队伍停了下来,随后就有前部使番回来通报消息。

  原来在距离颍阳城只有六七里地的地方,居然出现了一部徐州军,还以木排和大车构筑了一条简易的营垒。

  黄巾军想要进颍阳,要么打破这个简易的营垒,穿营而过。

  要么就得绕上一个大圈子,离开颍水的侧翼庇护,让开这个营垒,从颍阳东门进城。

  后一个选择是绝不可取的,绕这么大个圈子,又脱离了颍水的侧翼保护,这简直就是把自己的软肋暴露给对方利刃,这和自杀有什么区别?

  黄邵和何峦直接来到了第一线观察敌情,发现对方的堡垒确实相当简易。

  这道防线以大车为核心,木排仅仅只是用来遮蔽车与车之间的空隙部分。

  营垒里有多少徐州军,黄邵和何峦暂时也看不出来,只是大概推测了一下,觉得对方不会高于三千人。

  黄邵和何峦商量了一下,还是选择了攻垒,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同时黄邵又以烟雾通知城内,希望城内一同出兵,形成两面夹击徐州军。

  这犹如一颗钉子一般楔入黄巾军和颍阳城之间的,自然是潘璋亲自带领的三千部曲。

  刘封这次相当胆大,几乎倾巢而出,大营里除了些许辅兵,已经全空了。

  毕竟刘封坐拥五千余骑兵,完全掌控了战场。

  哪怕大营放空,颍阳城和黄巾军主力也根本没法攻击得到。

  双方都意识到局势的关键,尤其是黄巾军,上来就是精锐尽出。

首节上一节261/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