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260节

  要说这策略成功了吧。

  这刘备和曹操居然各自扩张了起来,尤其是刘备,膨胀的相当厉害,虽然根基是残破的徐州,可这一次勤王,却一口气拿到了豫州和扬州两个州的名义。

  可袁绍偏偏没法阻挠他。

  一来,袁绍希望刘备能继续牵制曹操,那就不能出头去当这个坏人。

  二来,刘备看起来膨胀的厉害,可实际上依旧是在袁绍的容忍范围内的。

  这一点听起来不可思议,可实际上看看诸侯势力范围就能明白。

  不论是豫州还是扬州,都是袁术的传统势力范围。

  袁术对袁绍的威胁才是真正第一位的,刘备但凡想要豫州和扬州,就必须要彻底消灭袁术,这本身也是袁绍的目的之一。

  所以,袁绍于情于理,都得继续容忍刘备。

  既然容忍了刘备,想要用曹操制衡刘备,那就只能闭著眼睛容忍曹操也做一定程度的扩张了。

  袁绍虽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想想总觉得自己吃了大亏,憋了一肚子的火气。

  等到双方吵过一轮之后,辛评原本想要起身一锤定音。

  可就在他想要起身的时候,突然发现荀谌正在看他,这让他心中一惊,动作不由的停了下来。

  荀谌冲着辛评微微一笑,随后转开了目光。

  辛评心中惊疑不定,要是别人也就算了,可唯有荀谌,他极其重视。

  在弄不明白荀谌到底在想什么的情况下,辛评决定暂时偃旗息鼓,观察一下荀谌想要做什么。

  之后,河北和河北以外的士人抱团针锋相对,总体来说河北站刘备,河南站曹操,双方互相攻击,针锋相对。

  袁绍的脸色又开始沉了下来,他对这样的争执很是厌倦。

  他要的是答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而不是如此这般无脑的相互抹黑。

  “明公。”

  忽然,一直沉默不语的田丰开口了。

  场中的嘈杂声顿时消失,重新安静了下来,可见田丰在袁绍麾下的声望之高。

  袁绍微微皱眉,随即立刻拉直,神情亲切的询问道:“元皓何以教我?”

  “丰只是有一事,想要提醒明公。”

  田丰似乎是找到了关键所在:“明公,刘徐州只是骠骑将军,而曹兖州却是大将军。”

  田丰此言一出,立刻让场中所有聪明人反应了过来。

  田丰的意思其实非常简单,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而大将军则位在骠骑将军之上,哪怕骠骑将军加了个大字,依旧还是位在大将军之下的。

  因此,从利益上来说,唯有曹操才是最不想袁绍就任大司马的人。

  毕竟刘备头上已经有一个曹操了,又何必担心再多一个袁绍。

  唯有袁绍当不上大司马,曹操才会成为整个汉廷中枢中的百官第一人。

  袁绍心中一沉,果然是孟德吗?

  其实他心里也怀疑曹操多过刘备,只是没想到田丰所说的这一层。

  现在听到田丰这么一解释,顿时生出了豁然开朗之觉,几乎认定了田丰的判断就是正确的了。

  河南派士人们脸色都变得相当难看,他们刚刚还在保曹操,可现在田丰的推论却几乎把曹操给钉死在了铁证上了。

  哪怕袁绍不会要他们有所交代,可日后袁绍会信任他们的判断吗?

  河南士人这一次丢大人,亏大发了。

  袁绍脸色变得十分阴沉,曹操的背刺对他的伤害依旧很大,哪怕他早就已经不相信曹操了,可心情依旧变得相当恶劣。

  就在这关头,一个一直保持沉默的人开口了。

  “明公。”

  袁绍抬起头,顺著声音望去,发现此刻开口的人居然是荀谌。

  荀谌作为河南派士人的功勋人物,颍川四大士族之一的荀家嫡系,又素来以智谋过人著称,更重要的是,他和河北派士人的关系虽然谈不上有多友好,却也并不恶劣。

  包括河北派的沮授,田丰,崔琰甚至是审配这样的固执己见者,都觉得荀谌这人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且有不俗的德行。

  虽然对方是河南人,但却是能够合作的对象。

  因此,荀谌一开口,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尤其是辛评,眼神一凝,揣测著荀谌想要做什么。

  如果是想要绝地翻盘,那对方又该如何操作。

  “友若有何高见?”

  袁绍看见荀谌后,脸色也变得舒缓了下来,和声问道:“还请君不吝赐教。”

  荀谌瞬间成为了堂上的焦点,但他本人依旧不急不躁,慢悠悠的说道:“明公,依谌看来,曹兖州与刘徐州,究竟是谁人说谎,又或是两人都未说谎,其中真相,实非要意。”

  袁绍脸色微变,有些不满却依然耐著性子追问道:“那以友若之见,何事才是要意?”

  荀谌微微一笑:“自然是大司马的位次才是最重要的。”

  袁绍先是一愣,随即陷入沉思。

  荀谌继续分析道:“明公,曹兖州和刘徐州的书信,这本就是一笔糊涂帐,况且谁对谁错,真的那么重要吗?可大司马之位次却是当务之急,关系到明公在朝局中的地位,更关系到明公对河北四州的法统。因此,不论是曹兖州,还是刘徐州,谁能为明公加恩大司马,谁就是真心站在明公一边的。”

  荀谌的意思很清楚,到底是曹操骗了你,还是刘备骗了你,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就算你知道了又能怎么样?

  现在并不是别人单方面的需要,你也不可能因为这一次欺骗就和人翻脸,你同样有求于曹操和刘备。

  既然不能翻脸,也没法报复别人,那为何还要继续纠缠这点呢?

  相反,获得朝廷的封拜,得到大司马的位次才是当务之急啊。

  袁绍沉默片刻,仔细的品味了一会荀谌的话后,拍掌大笑起来:“不错,友若所言极是。谁能为我取的加恩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依友若之见,现如今我方该如何去做?”

  荀谌恭敬答道:“明公可回以两封书信,备述前言,助明公为大司马者亲,不成者疏。”

  袁绍叹为观止,当即朝荀谌揖道:“友若洞若观火,绍不及也。”

  沮授、田丰、辛评等人皆以复杂的目光看著荀谌。

  前者是因为功亏一篑,让荀谌真就绝地翻盘了,后者则是猜疑对方的真实态度和目的。

  袁绍当即决定,修书两封,分别送给曹操和刘备,让他们分别为自己求取大司马,都督河北四州的权力。

  袁绍这边得出了结果,那颍川黄巾这边却是一团混乱。

  颍阴的黄巾之首,乃是何仪,黄邵、波邢三人,何仪居颍阴、黄邵驻颍阳,波邢在阳翟,正好形成了一个三角形互相支援。

  颍阴黄巾本质上是赫赫有名的葛陂黄巾军主要分支之一。

  他们与汝南黄巾系出同源,互为盟友,在汝南西部和颍川中南部侵郡占县,势力很是庞大,甚至反过来压的颍川,汝南的士族豪强又是怨恨,又是苦不堪言。

  许褚所在的许家,建设坞堡,聚拢数千精壮,都能被葛陂黄巾军压著打,一度险些破城,幸亏许褚神勇,飞石退敌,这才保住了许家宗族。

  原本里历史上是曹操为苌奴所阻,转而南下扩张地盘,正好和颍川士族豪强们的热烈欢迎。同时采用恩威并举的手段,这才高效的扫清了葛陂黄巾军。

  其中,这何仪就是偏向于鸽派的,最后也是他带著颍川黄巾投降曹操的。后来官渡之战时,刘辟、龚都再次造反时候,他也没有参与其中。

  总体来说,何仪更想要种地,并不想打仗。

  也是他这种心态,这才使得他所部的力量最大,坐稳了颍川黄巾的头把交椅。

  可也恰恰是他的这种心态,让他面对刘封的突然出击,四面围剿,显得慌乱不堪,竟然半天都拿不出一个应对方案来。

  何仪的侄子何峦催促道:“叔父,日前波帅已经战死,阳翟失陷。现在许县、临颍也被对方偷袭得手,我们周围只剩下了颍阳黄叔。现在必须有所行动了,不论是南下夺回临颍,还是西去汇合黄叔,然后南下绕行汾丘,走定陵入汝南,都比坐以待毙强啊。”

  何峦的话很重了,在这个时代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以下犯上了。

  这也证明了何峦心里著急。

  因为在他看来,现在依旧没到绝地,这也是刘封一直最担心的地方。

  因为颍川太平坦了,哪怕锁死了临颍,也只能截断颍阴黄巾军南下最便利快捷的通道。

  可黄巾军依旧可以绕道颍阳,然后顺著颍水走,在汾丘过河,然后直奔西南方向,就能绕过临颍,进入汝南。

  这也是为什么刘封要把绝大部分的骑兵都配备在东路军的根本原因。

  一旦黄巾军这么行动,那就只能靠骑兵去追击了。

  毕竟黄巾军还要带著后勤补给和老弱妇孺,在大平原上面对骑兵的追袭,很难支撑走完全程。

  “再等等吧,再等等。”

  何仪还是犹豫不决,居然反过来把希望寄托在了黄邵身上:“你黄叔勇猛敢战,麾下锐卒众多,军械也是我等之中最精良的。”

  “嗯……”

  何仪又犹豫了一下,在何峦的催促眼神中,不得不做出了决断:“这样吧,你带三千……,不,给你四千人,再加一千黄巾力士,去支援颍阳,到那之后,一切都听你黄叔的。”

  何仪终究还是做出了决定,而且话到嘴边,又给加了两千人,尤其是一千黄巾力士,那可是十几万黄巾中的精锐,整个颍阴也不过才三千人。

  临颍、许县都丢了的情况下,颍阳几乎是南下通道最后的侧翼屏障了。

  如果颍阳都丢了的话,那颍阴可真就成了死地了,即便想逃也为时已晚了。

  所以不论是想守还是想走,颍阳绝不能丢。

  “是,叔父!”

  何峦精神一振,颍阴城里的黄巾军,可战之数不过两万,精锐的黄巾力士也才三千人。

第243章 颍阳之战

  黄巾军在做调整,刘封这边也在做调整。

  只是刘封这边的行动更为果决,调整的进度也远超黄巾军。

  当何峦带领五千黄巾自西门出颍阴,渡过水,赶赴颍阳的时候,刘封已经成功的在颍阳城外,与太史慈所部汇合。

  颍阳这个地方易守难攻,他西边濒临水,甚至将水当做了护城河,而北面也地势不利,如果在这里布阵,会陷入到颍阳城和水的前后包夹之中,形同背水立阵,此为兵家大忌。

  和不少人理解的不一样,其实背水立阵一直都是兵法一再强调要避免的大忌,可不是什么特别牛逼的战法。

  从古至今,能背水立阵还打赢了的,只有一个半。

  一个是汉初三杰之一,使得许多人对背水立阵产生误解的始作俑者兵仙韩信。

  另外半个就是刘裕。

  为什么刘裕是半个?

  因为刘裕有大量水军在河面上可以提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支援,可以背水不断补充箭矢盾牌等军械物资,还能送走伤员,补充生力军。

  其他背水立阵的,基本都死的很惨。

  哪怕是韩信之所以能背水立阵大破赵军,人家的杀手锏靠的也是其他配合手段,并非是靠的背水立阵。

  刘封可没膨胀到能自比韩信,所以他们果断将大营设置在了东北方向上,避开正北。

  之所以把大营设置在这里,也是有原因的。

  此时徐州军的粮食补给只剩下了一条补给线,那就是从阳翟输送。

首节上一节260/4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