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381节

  “这些叛党,竟是他们在绝望之中唯一的喘息。”

  苏曜闻言,沉默片刻。

  对于这边民忠的情况也算有了一定了解。

  他也明白,两人所说怕是并无不实。

  黄巾起义能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不也正因如此么。

  而那一连串变乱带来的深远影响,对于边境来说,就更加深刻了。

  这些远离核心的地区,在兵力与财政资源紧张下,可以说是形同放弃了。

  凉州如此,并州如此,这幽州自然也不会免俗。

  “苏君侯。”

  卫明拱手道:

  “牵子经虽然是名师高徒,但是也正因此,他缺少了对民间的体察。”

  “他看得到朝堂之上的衮衮诸公,却看不见这塞外风霜下血淋淋的现实。”

  “依他所言,君侯固然可以位极人臣。”

  “但是,某却担心,那样一来您的道路会与您的理想背道而驰。”

  卫明继续道:

  “试想一下,若是君侯真要抓大放小,那势必要对下面多放权利,放纵那些不法行为,以换取世家豪强们对君侯下一步出兵行动的钱粮支持。”

  “而且,为了完成朝廷的补税任务,辽东就必须全面恢复,并且加强往年的摊牌与催收。”

  “如此一来.”

  “百姓的苦难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进一步加剧。”

  苏曜接过了话头,低声道:

  “我也就完全站到了百姓的对立面去,辽东的民心,也就彻底崩坏了。”

  “君侯所言极是。”

  王凌拱手道:

  “也因此,我们在查到这些事情后,便一刻不停的赶来这里。”

  “便是为了让君侯能够兼听则明,妥善抉择接下来施政的方略。”

  “辽东形势,与我等最初想象,确实有很大不同。”

  苏曜听了点了点头:

  “你们做到很好,来的也很及时。”

  “我苏曜虽非圣人,但也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若是为了个人的权势地位,而不顾百姓死活,那我与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官员又有何异?!”

  “我之前斩杀那些不法世家豪强的行为,不就像个小丑一样了?”

  苏曜微微眯眼,语气坚定:

  “辽东,我既然来了,就是要让这里成为一模范点,要建立一套可以推及全国,行之有效的治理方略,要让百姓们都能从战乱中走出,安居乐业,幼有所教,老有所养。”

  “对此,辽东之事还要重议才好。”

  “你们先且下去,明天,等大家来了后,把情况都说清楚。”

  “务必要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略出来!”

第413章 牵招再献策

  “所以君侯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是想扶汉,还是要自立?”

  “不会是打算一条路走到黑吧?”

  回到自己房间的卫明与王凌低声咬着耳朵。

  好消息是苏君侯终于认真了起来,想要在辽东大干一场。

  而坏消息是,他们本来是想要劝苏君侯坚定造反大业,以辽东为根基,割据一方,以谋天下之变的。

  但,苏君侯却仿佛是忘了他之前的暗示似的,完全没提这方面事情,让人搞不懂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卫先生无须担忧。”

  王凌顿了顿,点头道:

  “我一早便追随君侯,他虽然行事不羁,常有惊人之举,但其胸怀大志,目光深远,心系百姓,绝非池中之物。”

  “造反这等事情何其敏感,虽然辽东天高皇帝远,但也不得不慎重行事。”

  “君侯既没有反对训斥我等,已是一个极好的信号。”

  “或许他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或是想要先稳固辽东,再静观其变。”

  “总之,我等且不可操之过急。”

  王凌接着说:

  “君侯既然有意在辽东大施拳脚,我等便应全力辅佐,助他成就一番事业。”

  “至于最终是扶汉还是谋变,且看时势如何发展,再做打算吧。”

  听了王凌的话,卫明躁动的心也些许平复了下来。

  与此同时,对于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弱冠少年,他心中也有了丝佩服。

  这个小子,比初见时,可谓成长飞快,不但坐到了将军主簿的位置,而且聊起这些天下大势,也是能侃侃而谈。

  甚至让他都有了一丝危机感。

  这苏君侯该说他运气太好,还是眼光太毒呢?

  麾下能人志士可谓闪瞎人眼。

  武官中,那吕奉先和徐公明的武勇已是令人刮目相看。

  后来新来的这些关羽、张飞、赵云和典韦等人也各身手不凡的当世高手。

  文官之中,王凌小小年纪便已是沉稳干练。

  而那刘玄德和牵子经也都是名师出身,各有独到见解。

  这些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却都是有真才实学之辈,远非他过去所见那些义军首领的部属,或者普通太守的幕僚所能相提并论的。

  就光看这些人才,卫明就蓦然的生出一种天命在我的感觉。

  不过么,他也知道,王凌说的很对,这事儿现在急不来。

  于是乎,卫明深吸一口气,将心中的急躁与急切暂时压下,转而看向王凌:

  “王主簿所言极是,是在下太过心急了。”

  “君侯既有如此雄才大略,又有我等一众忠臣良将辅佐,何愁大事不成?”

  “我等只需耐心等待,时机一到,自然能够顺应天命,成就一番伟业。”

  “卫先生能这么想,再好不过。”

  王凌轻轻一笑:

  “我们等身为臣子,首要之务便是辅佐君侯,为辽东的百姓谋福祉,为天下的太平尽绵薄之力。”

  “对于君侯所说的方略,不知您有什么看法?”

  “是这样的.”

  夜色深沉,两位谋臣彻夜未眠,继续调整完善心中的方案。

  很快,月落日升,新的一天,带着希望与挑战悄然而至。

  次日的上午,阳光洒满驿馆,在用过早膳后,苏曜再次召集了所有亲信与随行官员,召开新的会议,确立方向。

  在请卫明等人正式把辽东情况讲解给众人后,苏曜首先发言,确定基调:

  “诸位,为了社稷与百姓,我等的辽东之行绝不可草率处之。”

  “不才蒙受皇恩,身负重任,不仅要稳固辽东乃至幽州边防,更要让此地百姓安居乐业。”

  “对此,我确实有一些初步想法,但是具体来说我又没有主政一方的经验。”

  “接下来具体该如何行事,希望各位能拿个章程出来,大家都议一下,集思广益,上不负皇恩,下不负黎庶。”

  身为一名战斗系玩家,苏曜对内政一向是能托管就托管。

  但这一次,不想当双标狗,准备认真来做事的苏曜发现,真的硬核手操,那实在是太令人秃头了。

  先通过集议,看看如今收到的这些人,能提出什么好的议案不能吧。

  然而,他的发言却又引来了一阵赞叹。

  这些人说些什么,他广纳贤言,心系苍生,真乃我大汉之福,辽东百姓之幸云云,让他差点绷不住表情。

  而在一番客套之后,率先发言的还是牵招。

  坦率的说,名师出身的他对自己在谋略政务上还是颇为自负的。

  结果,昨日他的提案却被卫明等人的乱入贸然打断。

  而苏君侯如今的态度看,显然是改变了方针。

  这让他颇有一种差人一子的感觉。

  怀抱着这份不甘,牵招率先出列,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重新赢得苏曜的信任,稳固地位。

  于是乎,牵招率先出列,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

  “辽东局势虽然复杂,但正所谓万物一理,一通百通,治国之道也正是如此。”

  “而不管是治国也好,治郡也罢,乃至于小小的县城,所要虑及的也不过是人,财,兵,刑,礼五样。”

  “人财刑兵礼?”

  苏曜听了微微点头,这么个说法,让他不由想到了后世的那吏、户、礼、兵、刑、工部的三省六部制。

  牵招见苏曜点头,周围人也都在安静聆听,点点头继续道:

  “没错,君侯英明。”

  “人,乃国之根本,需选贤任能,安抚民心,整顿吏治,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国富民强。

  财,乃国之血脉,需开源节流,劝农重本,兴修水利,鼓励工商,确保国库充盈,以应不时之需。

  兵,乃国之爪牙,需加强军备,训练士卒,使得外敌不敢轻犯,内乱得以平息。

  刑,乃国之规矩,需严明法度,理讼断狱,使百姓知法守法,社会井然有序。

首节上一节381/4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