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95节

  张苍脸色一白,连忙俯下身子作揖。

  “太子为尊,臣为下。太子命令臣那是天经地义,臣不敢僭越。太子有什么事,命臣去为之即可。臣不敢和太子打赌。”

  扶苏笑笑,“御史,放轻松。出来玩,何必拘泥于那么多礼法。”

  张苍并不敢怠慢,事实上,他现在已经出了一身热汗。

  张苍拱手作揖,“回禀太子。太子治理新郑,以兴业为要务,以充实民众的府库为目的。修建水渠,打通河道淤塞;韩国原有的贵族、富商,占据大片的农田,是太子您下命令让城中百姓分去他们的田产,达到均衡。”

  “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也所谓“均”就是要按照各自的功劳分配财货,每个人都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得到自己应该得到的,如此国家便会强大。”

  “韩国沉积旧弊,国中公卿贪婪无度,肆意搜刮掠民。掠民不足,便掠商。国力空虚,民众十之八九无有田地产业。”

  “反观现在新郑城中,人人得以置办产业,都是太子的功劳。”

  “民众,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张苍以为,太子做到了让这些民众拥有了自己的产业,丰足了他们的衣食。民众天性都是懂得感恩戴德的。”

  “新郑的人感激太子,所以诚心归顺于秦国。新郑的百姓满足了衣食住行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会去遵循礼法。”

  “当一个国家的人,都不约而同去遵循礼法,国家必定上下都很安定。”

  “在臣看来,太子的治理已经成功了,绝对称的上是良治。”

  张苍说的,可不是虚话。

  这就是他所认可和追求的天下治理模式。

第271章 谬误 (求打赏订阅支持)

  第271章 谬误 (求打赏订阅支持!)

  扶苏忍不住问,“照你的意思,人满足了吃喝的欲望,随后就会去自觉追求礼?”

  “那要是这么说,天下最富有的国家,一定是最好礼仪的。”

  张苍竖起耳朵听著,顿时感觉眼前一片绿茫茫。

  太子的思维转的太快了。但是听起来给人的感觉都是对的。

  扶苏望著张苍,这个小白脸,一天天的一点本事都拿不出来,不知道养著他有什么用处。

  “而你还认为,人通晓了礼仪,就能够各安其位。照你的道理,当大家都明白了礼仪,国就可以安定下来了?”

  “可是的观点不仅和现实不符合,自身也有矛盾。”

  扶苏想干点思想统一上的事情,他想用张苍试试看,能不能行。

  张苍是荀卿的弟子。荀况曾经是天下赫赫有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但是荀况是个主张量力而行的人,他的观点比较实际。

  他坚持人性本恶,需要礼仪教化。这和秦国的治国理念刚好是契合的。

  所以他的学说,在秦国的士人和秦吏之中非常受欢迎。

  但是在本质上,荀卿其实是寻求了一种介于礼和法之间的手段,主张用内圣外王的方式治理民众。

  法律惩罚和道德教化,两个本来就应该并驾齐驱,双管齐下。

  但是从秦国的状况来看,已经完全走上了偏离的轨道。秦国为了走高速路,发展耕战体系,只顾眼前的现实效益,根本不顾其他的。

  短期内,严刑峻法肯定有效果。

  但是时间一久,秦国人就慢慢的价值观导向变了。

  法律成了他们心中的底线。

  慢慢的人们就开始这么想,“反正这么做不犯法,有什么不可以做的?”

  时间一久,群众的道德就开始朝著法律这个最后的底线上滑落下来。

  反而导致违法犯罪数量激增。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法律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道德下滑,这是道德最后一层底线。法律和道德的出现,都是为了组织人群中恶的一面增长扩大。

  独立个体的人,本身就有恶与善两面性。

  一旦政策导向,政策落实出了问题,就会使得群体的恶被不断放大。违法犯罪的人越来越多,“坏人”的群体日渐壮大,犯罪也变得好像就是那么一回事,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

  人们内心的羞耻已经没有了,这反而冲击社会秩序。

  物极必反,照秦国这种严刑峻法,根本就是滥用法律。

  日子久了,法律就会成为很轻贱的东西。

  因为法律已经不保障他们的利益了,反而成为了剥削他们的手段。

  张苍预感的没有错,扶苏确实有要重用他干点大事的意思。

  不过这个大事,对秦国而言太大了,会遭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扶苏想看看张苍,他到底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他完成这件事。

  历史上很有名的人物很多时候也是时势成就的。有些人未必真的能够帮助扶苏。

  像张苍,明显缺乏锻链,各方面能力都很弱。可就一点好,待人老实,微略正直,心眼好。

  这种人,不会苛待百姓,也不会背弃他。

  张苍想了许久,“太子说的确实是事实。可是之所以富有没有能让民众知道礼仪,明白廉耻,是因为民众没有意识到,礼是什么。”

  扶苏面露喜色,“御史你所说的礼仪,该不会还是当初周天子时期的礼吧?”

  如果张苍脑子里还是孔子这一套,又或者是楚汉道家那一套,在扶苏这里都过不了关,更别说在朝堂上能掀起风浪来。

  扶苏要救的是秦国,稳固的是秦朝的统治。

  目前为止,除了他锚定的儒家思想和荀子学说,其他学说和思想,根本没办法套在秦国上。

  张苍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曾经师从荀子。先师荀卿告诉我,治国之道的核心在于隆礼。”

  “做任何事情都要以礼为依据,否则就无法完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小到做人,大到治国,没有礼,都是不成的。这一点,在待人接物的做人方面是最适用的。”

  “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

  “凡是使用感情、意志、思虑的时候,遵循礼就事事通达,不遵循礼就悖乱散漫;”

  “凡是吃饭、穿衣、居住、行为方面,遵从礼就和谐而有节奏,不遵从礼就犯忌而生病;”

  “在容貌、态度、进退、走路方面,遵循礼就会温文尔雅,不遵循礼就会倨傲邪僻,像世人一样粗野。”

  “这些待人接物的事情看起来很细小,可是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民众在日常中讲礼仪,日积月累,由己推人,讲和不讲理,讲情不讲利,百姓才能长久和平地生活在一起。”

  “所以先师认为,人不遵循礼就不能生存,做事不遵循礼就不能成功,国家不遵循礼就不得安宁。”

  (其实这个礼就是现代的人情世故。感觉已经被人滥用,成为了贬义化的词。)

  张苍又道,“先师虽然认为,人性本恶,可是始终坚持用礼治国。”

  扶苏便问:“名为以礼治国,实际上还是说以德治国吧?没想到经历了百年的战争,儒家言论始终是这么飘渺无边。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荀卿,也还是这么不切实际。”

  张苍听到这个,心头一股火窜起来,就差当场鼻孔出气。

  “太子,儒家的核心就是礼。按照太子的言论,如果一个事物真的没有用,就会被世人淘汰。”

  “如果儒家没有内核,自然也不会存活到今天。可反而在世风日下的今日,儒家和墨门成为了当世显学。”

  “先师之所以会认为要用礼仪来治理国家,这是因为先师对礼的起源与世人对礼的起源认知不一样。”

  “先师曾经问: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个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一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

  “古代的圣王厌恶那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确定人们的名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不得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扶苏笑了,他终于听到了点有意思的东西。

  不过,这有什么用。这秦法再这么发展下去肯定是不行。而天下人人心混乱,没有统一的思想,大一统观念也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光是提出礼来,有什么用处。

  “那按照荀卿的说法,礼本来是可以治世经国的。都是因为君王不懂得使用?”

  扶苏一想到宋襄公,那是浑身发凉。

  张苍俯下身子,“不。太子。您错了。”

  (思想这一块,写起来真的好麻烦。难怪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治人心也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第272章 儒家已经死了(求打赏月票订阅

  !)

  “哦?”

  “我没有记错的话,荀卿之所以提出内圣外王的主张,正是因为他看到作为享有最高权力的君王,往往是和理想中的人伦之楷模,道德之典范相违背的。

  “所以荀卿才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主张。荀卿希望,未来坐在君王之位上的人,能够是圣人。本质上是希望君王能够同时是道德上的至善者,政治上的地位最高者。”

  灌夫看著太子和御史,看两人说起话来,不仅是脱口而出,而且道理典故,就像取用长江水一样,根本用不完。

  灌夫本来只识字,现在跟著扶苏,都快要把古代圣贤都了解一遍了。

  原本灌夫本来觉得那些子都和自己么没关系,八竿子都打不著。

  但是现在,灌夫终于明白他们之所以被尊称为子,是因为那些人会为和他们无关的人考虑,甚至会为日后的子孙后代考虑,为百年后的人考虑。

  了解之后,灌夫就非常佩服他们。

  不过,灌夫也发现了这些子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他们说得很好,可是都不切实际。而且每个人都不切实际。

  但是看太子这么纠结圣人和子的教诲,灌夫算是看出来了。

  ‘太子果然是对儒家心心念念。要是太子根本看不上儒家,就不会和张苍聊这些了。’

  灌夫能看出来的,何况信呢。

  让一个秦法家坐在身边,听国之储君与齐国的儒家议论施加到国中的政治理论和主张,这就让信琢磨不透扶苏的心意。

  “荀卿认为,圣王应当选择忠良之人在身边,任用笃实可靠为官,兴孝悌之义,收孤寡无助之人,补救贫穷之人。如果这么做了,那么庶人将安于国政。庶人安于国政,随后君子安位。”

  扶苏说著,张苍也跟著不住地点头。

  但是忽然,扶苏话锋一转。

  “可是早在十多年前,儒家就已经死了。”

  这话猛地扣在张苍的心头。

  扶苏说的是事实。

  荀子在世时,诸侯王遍地林立,互相争霸,周王室没落。当时的天下,根本没有人再相信儒家那一套。

  现在的儒家,只留著那些典籍。人已经没有精魂,只剩下一具具躯壳。

  “到了现在,已经有人听到了儒家两个字,就对其嗤之以鼻。”

  众人听著,不约而同地看向林信。

首节上一节195/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