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第190节

  但是当得知秦军将楚人围剿的消息后,楚王险些气得呕血。

  就是到现在,楚王仍旧憋著一团愤怒的火。

  相比楚王对这次大败感到愤怒和耻辱,项燕更多的是自责。

  一众将军来到殿内,楚王负刍遥遥就看到数夕之间白发苍苍的项燕。

  众臣只是作揖,连请罪的话都说不出。

  只是嘴唇哆嗦,脸色发白。

  这样大的过失犯下,十万个活生生的楚人就这么没了。楚王的怒火和责罚,显得微不足道。

  楚王本欲发怒,但是眼见景仪此刻还在朝堂之内,便忍住了。

  “此番兵败,乃秦人诡诈。只是经此一役,我楚国实力大减。过去发生的已经过去了,不谷不想再追求过去的事情。如今大敌当前,楚国上下要吸收这一次战败的教训,同心协力,团结一心。”

  众将低声应著。

  楚王负刍说话时,将目光看向楚国的诸位上卿。

  楚国众上卿一个个本腆著凸起的肚腹,用严厉的目光打量著这些战败的将军。

  待察觉到楚王的目光后,他们这才稍微有所收敛。楚王负刍也算是个狠角色,相当有魄力。

  负刍盯著这些世家贵族。

  一个官职,顶著同一个姓氏,流传了数百年。

  楚国就是被这些人挖空的。

  等到朝会应付过去,楚王负刍自然又单独召见了项燕。

  四目相对,项燕率先作揖,“大王,臣此番让大王失望了,更愧对楚人。此番既败,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请大王罢免臣的将位。”

  负刍心中更是不满。

  “当初大将军出征前,也算是胸有成竹,如今兵败,竟然这就气馁。那我十万将士的血不是白流了?”

  项燕只是低头。

  他心里太难受,像是有什么东西窝在心口。

  “不谷在大将军回来之前,已经派人调查了此次兵败的原因。不谷不怨大将军。”

  “不谷听人说,你曾在撤退之际说,你可以打败秦人,但是却救不了楚国。是何道理?”

  有些事,负刍心里比谁都清楚明白。

  若没有楚王负刍的支持,项燕也不会成为大将军。

  项燕缓缓道,“秦人固然强大,可也有弱点;专门攻击他们的弱点,必然可以取胜。只是我楚国虽然面临强大的敌人,可是却互相猜忌,只顾一己之私,朝中军中,多的都是鼠目寸光之人。”

  “我观国中,人心涣散已经很久了。就算是大敌当前,也不过是勉强凑在一起,实际上为的还是自己的利益。既是如此,哪怕用四十万兵马,去攻打秦国的太子,也照样没有用处。”

  负刍听了,也是不断地捋须。

  “虽如此,可是身为楚王,不到最后一刻,不谷绝不会放弃。”

  项燕则心如死灰,“此次出征前,我对胜过秦太子有八成的把握;可如今兵败,愧对楚人,更无颜再指挥军中将士。此次大败,不仅使得我军遭受重创,更让我军士气低落,日后对抗秦国,只会是难上加难。”

  “项燕自请回家,从此不问朝堂之事。”

  项燕是真的没有颜面再去面对军中将士,甚至都没有脸面回到楚国来。

  堂堂楚国大将,竟然连秦国尚未成年的小儿都打不过。这更是助长了秦人的嚣张气焰。

  见到项燕实在是没有战意,楚王负刍也没有办法。

  “我知道此次兵败,并不是因为你。只是请大将军再好好想一想,如果连大将军都不认为能够战胜秦国了,那我楚国就真的完了。不谷不认为,楚国还有其他人比将军更能胜任楚国大将军之位的。”

  项燕只是摇头。

  “败了,败了。”

  话说著,项燕拖著身躯直接往家走。

  独留楚王负刍一个人站在台阶上,孤零零地从高处眺望阔大的寿春城。

  负刍望著苍天,他不明白。

  “既然你给了我机会,让我成为了楚王,可是又为什么让楚国遭遇这样的大败。难道天命真的在于秦国,而我楚国只能是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负刍仍旧不甘心。

  项燕离开楚国王宫,这一路上,不断地有人指著他责骂。

  城头上坐著一个老妇。

  她看到项燕的战车过来了,便对著项燕大喊。

  “将军燕!你率兵二十万攻打秦国,竟然带著一半楚人冲入秦国,让他们再也回不来。大将军,你膝下子孙绵延,田宅广多;可怜我这老妇,家中半亩田都无,儿孙皆随著你上战场,如今我却连尸骨都看不到。”

  “你夜里还能睡得安心?我却只能早早跳井,去黄泉之下见我儿孙。”

  老妇的咒骂,引起了众人的愤慨。

  大家纷纷指著项燕责备他。

  “如果不是你带著士兵坚持冲入长葛,岂会让我们的儿子白白送死。”

  秦人对楚军进行了残忍的围杀,逃回去的士兵对外说了这些事,更是激发地楚人对项燕恨不得杀之。

  项燕固然知道,错不在自己。

  可是那些谩骂指责他的话却成为了噩梦,从此时时萦绕在他心头,而十万楚国将士的英魂,也留在异地他乡,更是让项燕自责不已。

  回到家中不过两三日,项燕就病倒了。

第265章 形势分明(求打赏追定!)

  就是项燕这一病,让整个楚军一时间群龙无首。

  一则楚国本就多年被秦军吞并土地,在五年之内,几乎没有任何战胜秦国的记录。楚人本来就对攻打秦国没有什么自信。

  二则此次扶苏竟然用十万兵马,不仅命人驱赶兵马打到了楚国国都寿春城前,而且还斩杀十万楚军,对楚人的兵马实力几乎是削弱了一半。

  这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在扶苏的带领下,于第一个回合就已经分出了胜负。

  从这个时候起,楚人对秦国就是恨之入骨。

  对秦国的太子扶苏,那更是恨不得饮其血,食其肉。

  这场漂亮的战役,同时把秦人和楚人都给打服了。

  秦人对扶苏俯首称臣,楚人对秦国则是十分惧怕。

  春日到了,河水渐渐解冻。

  河床水位渐渐高了,各色的鱼儿也都在水里肆意游动。

  万物复苏时,草色由去年的灰绿转变为鹅黄,天地间一派清新自然之相。

  新郑城中,廷尉李斯代替秦王亲自来慰劳军士。

  他带来了咸阳城中的好酒好肉,赏赐给军中将士,让他们尽情吃喝,享受胜利的喜悦。

  李斯在了解了整个战事的经过后,对这次扶苏策划、指挥整场战役的出色能力深感佩服。

  新郑驿馆之中,湖平如镜。

  扶苏以及诸位将军共同宴请李斯来驿馆吃肉羹,配烤肉。

  这个时候,天气还未转暖,春日正式到来前,往往淫雨霏霏,吃烤肉最合适。

  不过,扶苏这种地位的人,自然不会单纯地去请廷尉吃饭。

  扶苏现在麾下有不少将军,他要给他们争取功劳,就要通过李斯让他回到咸阳城里,在嬴政面前给他们说好话。

  “太子实在是奇谋。李斯佩服之至。太子用兵如神,竟然让楚国大将军项燕折损十万兵马。”

  李斯这话可不是恭维。

  熟读古今群书的他,知道扶苏打赢的这场战役意义有多大,更知道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

  “要完成这样的一场战役,若非指挥有方、调度得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只会一败涂地。”

  这一次赢了,确实是扶苏靠本事赢的。可是有一件事,大家都想错了。

  “这一次,还是有天相助,否则我不能成事。我并没有要引诱项燕带领楚人进攻我秦国城池。我的本意不过是守城罢了。我命李将军前去偷袭平舆,本为的是让楚人军心大乱。”

  “可是没想到,项燕此人,他竟然在那种情况下,还能做出冷静的判断,想到前来袭击我新郑。实在是不一般。”

  “项燕此人,他其实很有谋略。只是可惜,天命在秦不在楚。楚国人心分散,世家互相勾心斗角,各自为政。倘若他们能够同心协力,团结一致,稍加用心,在后方拦住将军信,我秦军必然要遭到大败。”

  这些话,是给在场所有秦国将军们说的。

  扶苏始终很冷静。

  他始终记得历史上秦国是被楚国灭亡的。

  楚国的实力十分强大,老旧贵族也十分顽强,没有那么容易被击败。

  “此次我们虽然赢了,不过不可以掉以轻心。否则会给楚人可乘之机。”

  “我还是坚持原先的计划,我秦国厉兵秣马,待得时机成熟,一举发兵攻打楚国。请廷尉回去之后,告诉君父实情。”

  “这一次我秦军能赢,实在是因为天命在秦国,在君父;楚国实力仍存,不可以掉以轻心。臣希望君父可以支持我继续在楚地戍边。”

  到此之时,就是李斯也不得不服扶苏。

  打了这么大一个神仗,若是别人,早就飘的找不到东南西北了。可是太子却不仅能够这么冷静,反而还能考虑到这么多的事情。

  不愧是八岁就被拜为太子的人。

  “臣回到咸阳,一定会将太子所言以及在新郑城中所见所闻,如实禀报大王。”

  这不是扶苏和李斯第一次合作了。

  上次他们合作,还是因为主持文字改革事宜。

  当时扶苏就领教过李斯的能力。

  李斯这个人,做事踏实谨慎,很少居功骄傲,为人处世也很有一套,几乎不得罪人。对局势的把握非常敏锐。

  他的才干在秦国朝堂之中,那是数一数二的。

  正是因为像李斯这样出身庶民的人坐到了廷尉的位置,像姚贾那样出身市井的人成为了上卿,所以才有无数读书人把希望寄托在秦国的朝堂上。

  言归正传,扶苏高高举起酒爵,“此次秦军大胜,打的楚人落荒而逃。右将军李信当推首功,他带领五万兵马,孤身入楚国腹地,日夜不息,驱策数千里,只为引开楚人。”

  “其次乃任嚣将军,项燕突然北上挺军,意图攻打长葛。多亏任嚣将军率兵组织抵御,这才使得城池未破。”

  随后扶苏一一点名了很多将军,一一给李斯介绍他们的功劳。

  唯独不说自己的。

  这些将军们听到太子基本上都是按照实情说的,而且希望秦王对他们都能给封赏。

  他们自然也感动。

  于是众人合起伙来,纷纷举起酒爵,共同道,“此次能够战胜楚人,都是太子指挥有方。”

首节上一节190/3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