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313节

  谢安不过是一个走投无路,不得以才来锦上添花的人,而王猛才是桓熙背后的男人,辅佐他一步步开创了今天的局面。

  桓熙能够无条件的信任王猛,在自己去往前线后,把关西的财、政、军三权统统交给王猛,这样的信任,也不是谢安能够得到的。

  “秋季的考核,录用与罢黜,全凭先生一人独断,无需与他人商议,我相信先生的眼光,定能为我选拔贤才。”

  临别之际,桓熙说起了那场科举制的萌芽,王猛既是尚书令,还兼着吏部尚书,掌管人事,各地太守们推荐来的一百零八人本就是在吏部接受考核,王猛即使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担任主考官。

  “臣执掌吏部,为国选才,本就是职责所在,若所任非人,全都是猛的过错,自当向梁公负荆请罪,甘当国法。”

  王猛正色道。

  此前一批庸官主政地方,这不怪王猛,是桓熙收走士族招募部曲的这一权利之后,在人事安排上大开方便之门的结果。

  当然,后来也趁着那股运动式的整顿,将那些才不配位的人贬斥到了并不重要的职位上。

  桓熙点点头,他并不担心王猛借此结党营私。

  且不说王猛并非野心勃勃之人,如今他风光无限,暗地里不知藏了多少双嫉恨的目光。

  因此,王猛处事一直都很谨慎,不给别人趁机发难的机会。

  譬如桓豁。

  桓豁虽然人在洛阳,但一直都很关注梁国的情况,他就曾通过桓温,向桓熙表达过不满,认为他太过信任外人,从而忽视了自家兄弟。

  对于桓豁,别说是王猛,就连桓熙也都无可奈何,毕竟这是他的亲叔父。

  叔父、叔父,跟父字沾边,被训了也得忍着。

  由于时间不早了,十三万将士还在等待着自己,桓熙没有与王猛交谈太久。

  他满含不舍的与王猛道别,他们之间,不仅是单纯的主臣关系,既是同志,也是挚友,是能够托妻献子的情谊。

  随着桓熙一声令下,十万河套、河西将士,与三万精锐骑兵簇拥着桓熙的马车踏上了漫漫东出之路。

  王猛回到长安,本欲直奔尚书台,可又担心世人讥讽自己恋权。

  仔细思索了片刻,王猛终于改变了主意,他决定听从桓熙的告诫,既然谢安把事情处理得有条不紊,自己又何必急着回去宣告他才是尚书台的主人。

  王猛掀开车帘,对车夫道:

  “改道回府吧。”

  虽然桓熙在离开前,把财、政、军都交给了王猛一人,但王猛还是计划让谢安更多的参与其中,替他分担部分职责。

  毕竟人言可畏,如果自己一个人把持着权力不放,难免会引起下面人的不满,到时候进谗言的人多了,即使是桓熙,三人成虎之下,也得做些什么事情。

  倒不是他不再信任王猛,而是王猛引起百官的反对,自然不能再作为群臣之首。

  桓熙明知如此,却还是把权力都交给了王猛,却又在临别之际暗示他,适当的放一放权力。

  由王猛主动分享权力给下属,效果自然要好过桓熙剥夺他的权力,转交给别人。

  可以说,桓熙是设身处地的在为王猛着想,而王猛此时也回过味来了,心中的感动不言而喻。

第406章 出兵河东(四)

  其实,桓熙已经为王猛分享权力指明了方向,便是他口中那场将由王猛一人独断的科举萌芽。

  由王猛担任主考官,是在推出这场考试之前,桓熙就已经与王猛商议好的。

  但彼时,王猛并不处于风口浪尖,是随着桓豁的质疑,王猛的处境这才艰难起来。

  桓熙将王猛视为自己的诸葛亮,而王猛也确实如诸葛亮一般,事无巨细的为他呕心沥血。

  可事事都要过问,都要插手,不仅自己辛苦,下面的人还有怨言。

  桓熙让王猛坐镇军营,看管十万将士,无疑便是对王猛的一次力挺,他在告诉所有人,自己始终信任着他。

  直到桓熙让王猛回城后,先休息两天,陪伴家人,被有工作狂属性的王猛婉言谢绝以后。

  桓熙这才旧事重提,在外界指责王猛揽权的声音甚嚣尘上的情况下,还让王猛作为主考官,一人独断考生的录用与罢落。

  王猛也是这时才醒过神来,明白了桓熙的言下之意。

  虽然他在桓熙面前大大方方的揽下了这趟差事,但已经做好了让谢安等重臣加入进来,与他一同为国选才的准备。

  其实也不怪王猛一开始没有领会桓熙的意思。

  一直以来,桓熙都很关心王猛,可以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

  早年间,甚至为了不让王猛熬夜批阅公文,而让人在夜里将公文送去未央宫,由他自己审阅。

  因此,王猛一开始真的只当桓熙是让他抽出时间陪伴家人,毕竟桓熙自己就是一个重视家眷的人,王猛也就没有想得那么的深。

  待他回到府上,王氏见着丈夫,倍感惊讶:

  “我还以为夫君要等黄昏时才能从尚书台回来。”

  做妻子的,当然了解自己的枕边人。

  王猛解释道:

  “军营多事,这些时日为夫不曾好好歇息,今日梁公许了我两日的假期,准备不问军政,在府中好生休养。”

  王氏闻言,眼睛都在放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谁又不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抽出时间来陪伴家人。

  王猛其实也知道自己疏忽了家人,他既要替桓熙处置军国大事,还得替桓熙管教儿子。

  阿满虽然有三位老师,但最主要的还是王猛。

  也正是因为王猛忙得抽不开身,无暇他顾,才让次子王皮养成了顽劣不堪的性子。

  王猛有多么厌恶次子,就有多么的喜爱长子王永,他同样也没时间去关心王永的教育,但王永的才学、品行,远远不是王皮能够望其项背。

  对此,王猛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桓熙与桓济都是一个父母生的,也都是司马兴男宠溺着长大,但兄弟二人却是云泥之别。

  王猛回到家,还没来得及喝口茶,便问妻子:

  “永儿何在?”

  王氏听丈夫提起长子,脸上的笑容更是停不下来:

  “今日世子休息,一早便将永儿带去了未央宫,说是遵奉父命,要让永儿与洛娘多些接触,自小培养感情。

  “要我说,梁公还是太宠着孩子了,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能在意他们自己的想法。”

  很显然,王氏对桓熙安排的这门婚事倍感满意,虽然洛娘是庶出,但等将来桓氏建国,一样少不了一个公主封号。

  王猛闻言,忍不住笑道:

  “如今你倒是说起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在当年,我只不过是一个走街串巷的货郎,你不还是执意要下嫁于我。”

  王氏被说到了平生最得意之事,她显摆道:

  “那是因为妾身慧眼识人,知道夫君绝非池中之物。”

  当然,还有一个理由,王氏没有好意思说出口,便是王猛虽然出身贫寒,但是瑰姿俊伟,生了一副好相貌。

  无论古今中外,这都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如果王猛相貌丑陋,只怕王氏也注意不到一个丑陋货郎的不凡之处。

  桓熙今日离开长安,谢道韫哪有什么心思教书,即使已经习惯了这种离别,但在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谢道韫还是跟失了魂一样。

  当然,这种情况也与孕妇的情绪波动大有关

  自然而然的,桓德、桓律、洛娘、周幼娘等人便也跟着放了假。

  清凉殿里很冷清,由于桓熙扮演慈父,既然有人唱红脸,谢道韫只能唱白脸,扮演一个孩子们畏惧的严母。

  因此,在不用前来清凉殿读书的情况下,就连桓德这个亲儿子,也是宁愿在别处跟着哥哥、姐姐们的后头玩耍,也不愿陪在母亲的身边。

  司马兴男来到清凉殿的时候,谢道韫正一个人闷闷不乐。

  这种情绪司马兴男当然懂,当初桓温带着桓熙伐蜀的时候,她小半年都是这样郁郁寡欢。

  司马兴男先是对身边的婢女小声吩咐几句,待婢女走了,才与谢道韫说话解乏。

  过了好一会,太阳也快下山了,而谢道韫的母亲阮容这才姗姗来迟。

  原来司马兴男此前是让婢女将阮容接入宫中。

  司马兴男笑道:

  “如今熙儿不在长安,这后宫里又都是些妇孺,亲家不妨住上几日,有你照看令姜,我也能够放心去管理宫中的事务。”

  阮容又怎会拒绝,她连换洗的衣服都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谢道韫有母亲的陪伴,也算是有了慰藉。

  司马兴男离开后,阮容与谢道韫开始了她们母女间的话题,始是围绕着三个人,便是桓熙、阿满以及谢玄。

  这不是谢玄第一次上战场,但却是第一次领兵,这让阮容不禁为他担忧,唯恐谢玄在战场上遭遇危险。

  谢道韫见状,宽慰道:

  “羯儿(谢玄)年纪尚浅,虽说是在前线领兵,但麾下大多是新招募的将士,缺乏历练,桓郎又岂会驱使他赴险。

  “母亲尽管放心,桓郎自有分寸,我们就不必在这自寻烦恼。”

  阮容白她一眼:

  “不是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当然不心疼了,倘若是阿满十五岁就上了战场带兵,你在长安只怕是连觉都睡不着。”

  谢道韫闻言,将自己代入其中,果真如母亲说的那般心神大乱。

第407章 出兵河东(五)

  桓熙带领十三万将士东出,各部士气高昂。

  其中,对于战争胜利最有信心的,并非是桓熙真正的嫡系,近卫义从中原有的五千将士,而是那一万名关陇突骑。

  原因无他,兵部尚书,敦煌郡公谢艾随军出征,给到了关陇突骑们在士气上极大的振奋。

  敦煌郡公是谢艾去年在河套地区击败苻坚之后,桓熙为他奏请的赏赐。

  关陇突骑脱胎于前凉精骑,无须赘述谢艾在凉州将士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如今既有桓熙亲自领兵,又有谢艾随征,在关陇突骑们看来,简直就是飞龙骑脸,不知道该怎么输。

  军中弥漫着乐观情绪,当然,这总好过将士们对战争的前景感到悲观。

  将士们可以轻敌,但桓熙可不会小觑了对手。

  别看他在宣城门朝着众将士喊话时,视苻坚、慕容等人为土鸡瓦狗,仿佛他能轻而易举的延续自己的不败神话。

  但那只是在战略上轻视对手,为将士们树立起必胜的信念,桓熙绝不会犯那种战术上轻视对手的错误。

  一路上,虽然有李媛随侍,但桓熙更多时候还是与谢艾、权翼形影不离。

  谢艾去年在河套战场上的表现,桓熙都看在眼里。

  桓熙在河东与慕容恪、李威作战的时候,邓遐离开了河套,进逼盛乐,迫使代国军队回援,彼时,河套地区的军事力量皆在谢艾一人之手,他完全有机会挥师南下,尝试入主关中,使山河变色。

  只是,一旦桓熙选择壮士断腕,脱身回援,以他在关西与河套地区的威望,谢艾根本就不可能成事。

  当然,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谢艾对得起桓熙的信任,也没有辜负桓熙赠予的那首《节妇吟》。

  此战,桓熙让谢艾随军,主要是因为苻坚无力再度远征银川,留邓遐一人镇守足矣。

  在关中已有王猛、谢安坐镇的情况下,再把谢艾这样的名将留在长安,属实是大材小用。

首节上一节313/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