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45节

  吕婆楼闻言,这才放下心来。

  知子莫如父,他当然清楚吕光的军事才能,也相信吕光在战场上的嗅觉,能够区分清楚眼前的究竟是战机,还是陷阱。

  “倘若桓熙轻敌,我等未尝不能取得一场大胜!”

  吕婆楼朗声笑道。

  然而,事情的发展注定是要出乎吕婆楼父子的预料,桓熙知道他们父子的能耐,又怎么会轻敌。

  自风陵渡登陆以后,桓熙就选择了稳扎稳打。

  尽管正如吕光所言,风陵渡与安邑仅仅二百八十里的距离,对于骑兵来说,一天一夜的时间足以兵临城下。

  可是骑兵奔袭,必须得是对方没有警觉,才有成功的可能。

  否则一旦对方早有防备,总不能驱使精疲力竭的骑兵们强行下马攻城。

  因此,桓熙舍弃了直接奔袭安邑的诱惑,而是派人翻越风陵渡北侧的中条山脉,传令沈劲进攻解县(今山西运城盐湖区),策应他在河东的攻势。

  至于桓熙自己,则统率精锐步骑,挥师向东,进攻河北(今山西运城芮城县)、大阳(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二县。

  就在苻坚在银川城外与谢艾对峙,而桓熙又在进攻河东郡的时候,远在江东的桓温也终于决定班师。

  殷浩的死讯已经传到了新亭大营,他积劳成疾,终究还是死在了永和十二年。

  当然,殷浩之死并非桓熙班师的主要原因,毕竟有郗超留守襄阳,殷浩的死,不足以让桓温像刘裕失去刘穆之一样,匆忙班师。

  桓温离开,一是因为结交大臣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二则是听说了桓熙抽调弘农的精兵,进攻河东,改以州郡兵驻扎弘农郡的消息。

  梁国的州郡兵,桓温也曾见识过,当初王猛率兵东出,就带了上万的州郡兵随行,这些人除了守城,就只能干点民夫的工作,派不上大用。

  桓温担心洛阳有失,只得回师襄阳,并往洛阳增兵,牵制燕国。

  毕竟关西与河东发生大战,燕国即使需要休养生息,也一定会有所动作,尤其是当关西一方在这场战争中占据了优势的时候,慕容不可能坐视桓熙蚕食河东。

  永和十二年(公元356),三月末,春夏之交。

  桓温率领楚军步骑再度来到朱雀门外,向太后、小皇帝辞行。

  朱雀城楼上,慕容望着楚军渐行渐远,好似送走了瘟神,只觉得心头轻松了许多。

  虽然明知道桓温不敢兴兵犯阙,可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楚军驻扎在新亭一日不走,忠于晋室的公卿大臣们也都睡不踏实。

  而此时,在银川城外僵持已久的苻坚也终于收到了河东的急报。

第302章 坚持己见

  “天王,依臣愚见,与其在银川城下迁延时日,不如尽早退兵,回援河东。”

  “天王!臣附议,我等围城已久,莫非谢艾一日不肯出城,我等就要一直被耗在此地!”

  “如今桓熙侵略河东,河东一旦有失,纵使夺取河套又有何益!还请天王三思。”

  虞军大营,王帐内,群臣劝谏,扰得苻坚不甚其烦。

  他不得不将目光看向一直没有表明态度的薛赞。

  薛赞当然清楚苻坚的心思,他深吸一口气,出列道:

  “启禀天王,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苻坚暗喜,赶忙道:

  “薛卿尽管道来。”

  所有人的视线都在薛赞的身上,只见薛赞朗声道:

  “群臣皆请退兵,臣独以为不可。”

  此话一出,王帐内便如同炸开了锅,众人纷纷指责薛赞,苻坚拍案喝道:

  “肃静!且听薛卿解释缘由!”

  王帐内立时鸦雀无声,只有薛赞神色从容的向苻坚解释道:

  “臣认为不能退兵,原因有三。

  “如今桓熙出兵河东,梁国必然无力救援银川,此其一也。

  “河东形胜之地,易守难攻,只需占据险隘,桓熙兵少将寡,难有所得,此其二也”

  话未说完,新兴郡公苻飞便忍不住问道:

  “你又如何知道桓熙兵少?”

  薛赞闻言笑道:

  “如今天王正在银川与谢艾僵持,一旦银川有失,天王便可长驱南下,深入关中。

  “桓熙行事素来谨慎,又怎会置关中的安危于不顾,尽起关中之兵,挥向河东。

  “至于河西鲜卑,路途遥远,难以响应,而桓温的楚军精锐,如今正在江东。

  “桓熙所能调用者,无非是邓羌麾下的三万精兵以及此前随他南下的近卫义从。

  “而天王西征,并未倾巢而出,只不过带来了五万步骑,河东兵力充足,足以固守。”

  即使是坚持退兵的人,在听了薛赞的这番分析以后,也不得不暗暗点头。

  就连苻坚也忍不住颔首道:

  “河东太守吕婆楼,为人稳重,必定不会因为求功心切,而冒然出城,与桓熙浪战。”

  说着,苻坚看向薛赞,满意地说道:

  “薛卿,请继续。”

  薛赞正色道:

  “谢艾以重兵守城,城内的粮草又怎能长久,臣以为,不出旬日,谢艾必定出城求战,此其三也。”

  听了薛赞反对退兵的三个理由,许多立场不坚定的人已经开始动摇。

  苻坚见状,当场拍板道:

  “薛卿所言深合朕心,既然桓熙在河东难有作为,谢艾又等不到援军,如果就此退兵,此前的努力岂不白费!”

  众人见苻坚已经下定了决心,而薛赞所言又未尝没有道理,也只得听之任之,不再坚持退兵。

  银川城内,谢艾此时也已经知道桓熙放弃救援河套,转而出兵河东。

  他倒没有被抛弃的想法,毕竟银川城内还有十万守军,邓遐也正带着百保鲜卑在城外策应,可谓是兵多将广。

  如果不是粮食问题,谢艾估计可以守个天长地久。

  单于台,左辅厢房。

  屋内只有谢艾与索遐二人。

  “索兄,城中还有多少粮食?”

  军队的后勤由索遐执掌,谢艾自然要来问他。

  二人曾经同仕前凉,为莫逆之交,索遐据实相告:

  “城中不缺米肉,可唯独少了柴、盐,按照往日的用度,不出七天,柴、盐就将告罄。”

  没有柴禾还可以想办法拆房子,可要是没有了盐,倒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索遐见谢艾皱起了眉头,提议道:

  “不如削减用度,或许可以多支撑一些时日,待食盐耗尽,子秀(谢艾字)再出城迎战也不迟,譬如破釜沉舟,三军必当用命。”

  谢艾闻言,沉吟不语,思索片刻后,他摇头道:

  “一旦削减食盐用度,将士们必定知道城中缺盐,而破釜沉舟,非得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倘若我的麾下皆为精锐,或可效仿。

  “但若是指望这些胡人向死而生,只怕是要堕了士气。”

  索遐并不擅长军事,他与谢艾相交多年,自然晓得对方的厉害,见谢艾否决了自己的提议,也不恼,只是问道:

  “子秀将要如何作为?”

  谢艾起身道:

  “我欲挑选壮士,以酒肉犒劳,三日之后,出城与苻坚会战。”

  谢艾当然不可能一股脑的就将银川守军全给带出去,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一些乌合之众推上去,反而会拖了后腿,由局部的溃败演变为全线的失败。

  索遐点头道:

  “梁公既然将河套军事皆委于子秀,究竟是要出城迎战,还是据城坚守,自当由子秀临机决断,只盼子秀能够得胜归来,不负梁公。”

  “这是当然!”

  谢艾肯定道,他对于这一战,还是满怀信心的。

  虽然谢艾只是挑选军中壮士出战,兵力必然是要少于苻坚,但他也不相信苻坚驱使十万步骑,能够如臂使指。

  深夜,银川以南,距离城池二十里以外,邓遐带着百保鲜卑在此休整。

  与谢艾在银川城中高枕无忧不同,邓遐的百保鲜卑可算是经历了不少的苦战。

  这些时日,他时常袭扰虞军,有时候能够顺利脱身,但偶尔被虞军骑卒追赶上,也就免不了一场恶战。

  当然,由于灌钢法的应用,铸甲成本骤减,桓熙举关西之力打造的这支具装甲骑绝非虞军骑兵所能抗衡。

  只不过对方胜在灵活,眼见形势不妙,便会退走,邓遐追赶不及,因此,实际上也没有给对方造成太多的杀伤。

  毕竟具装甲骑可不是用来袭扰的,而是要在正面战场发挥作用。

  邓遐既然主动战争的指挥权交给了谢艾,自然不会催促他出城,只是耐心在城外等候时机。

  如今物资即将耗尽,邓遐正准备暂且退往高平川进行补给,谢艾的信使也终于抵达了百保鲜卑的驻地。

  邓遐看着谢艾的亲笔书信,以及信上二人约定的作为记号的一处墨点,在确认了信件的真伪以后,邓遐喃喃道:

  “这场会战,终于来了。”

第303章 盐湖之利

  就在北线的谢艾等人为了三天后的会战而做准备的时候正,在南线进攻河东郡的桓熙势如破竹,连克河北、大阳二县。

  因为是桓熙亲征,有他的约束,将士们倒也没敢放肆。

  虽然城头变换旗帜,但并没有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安民告示贴满了大阳城的大街小巷,此前担心兵祸而闭门歇业的商户也已经重新开张。

  除了不时有梁军将士在街道上巡逻,出入城池都得接受严格的搜查以外,几乎与平时看不出什么区别。

  至少河北、大阳二县百姓的情绪大体还是稳定的。

  桓熙在大阳稍作休整,随即北上,计划在解县与沈劲汇合。

  此前沈劲奉命出兵解县,只是与桓熙的进展顺利不同,沈劲迟迟未能夺下城池。

  当然,这也与沈劲兵少有关。

  桓熙如今推行的军制,看似全民皆兵,但是州郡兵严重缺乏训练,等同于后世的乡兵,战斗力十分低下,只能用于守城。

首节上一节245/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