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216节

  “与腹中的孩儿身上。”

  慕容英已经怀上了身孕,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桓熙只带了她一人,夜夜同眠,怀孕也是大概率事件。

  桓熙闻言,戏谑道:

  “新人更胜旧人?阿英这就忘了儿与翰儿?”

  慕容英笑道:

  “他们如今年岁渐长,又认了桓郎为义父,还有什么事请能让妾身挂心,妾身自是要一心侍奉桓郎,准备迎接腹中的孩儿降生。”

  桓熙假装埋怨道:

  “什么一心侍奉,只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如今多了几两肉,碰又碰不得,早知如此,我就应该多带些人来。”

  慕容英眼珠一转,提议道:

  “左贤王部落中,想来也不缺少年轻貌美的女子,不如妾身找机会与嫣儿说一声,让她为桓郎找些匈奴女子,给桓郎解解馋。”

  桓熙却摇头道:

  “当年我初至河套,左贤王就没少为我进献匈奴女子,只是我洁身自好,不曾将人留下。”

  听桓熙说起自己洁身自好,慕容英翻了一个白眼,显然是不信他这番鬼话的。

  桓熙也不多作辩解,转移话题,说起了正事:

  “此前追随你逃出盛乐的随从们,如今都已经暗中潜回了代国,奔走于各部之间,可曾有消息传回来?”

  桓熙联络代国各部的使者,正是当年护卫慕容英母子逃亡的那些亲随,他们本就是鲜卑人,又在盛乐生活多年,说话的口音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慕容英曾是代国王后,如今又是晋室册封的王太后,既然是由她的随从们潜入代国,慕容英自然是负责此事的不二人选。

今晚没有,大家不要等

  请再给我一天重新梳理一下剧情,明天第一章在下午两点

第260章 鲜卑血统

  桓熙问起使者们在代国的情况,慕容英惭愧道:

  “只怕是要让桓郎失望了,暂时还没有消息传回来。”

  桓熙闻言,心头闪过一阵失望,当然,他也知道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就算有些部落倾向于背虞投梁,可自己如果不大张旗鼓的出兵进攻代国,他们也不可能真的有所表示。

  但桓熙还是很快调整了心情,宽慰道:

  “无妨,只要使者们安然无恙的回来,就足以表明还有斡旋的余地。

  “是我操之过急,你现在有孕在身,今后安心养胎,联络代国部落的事情,我让索遐去做便是。”

  慕容英也看得明白,现在对于她来说,最要紧的就是照顾好腹中的胎儿。

  “妾身遵命。”

  桓熙巡视河套,自然少不了要与各部的牧民们打交道。

  他虽是汉人,可与鲜卑、铁弗匈奴人相处,至少看上去并不违和,主要还是生了一张高鼻深目的脸,带着点白色人种的相貌特征。

  桓熙的外祖父,即东晋第二位皇帝司马绍,就是典型的白色人种相貌。

  司马绍之母荀氏在史书中只说是燕代人,并未有明确的出身,不过《晋书刘聪传》记载:鲜卑之众星布燕代。

  因此,荀氏极大可能就是生活在燕代地区的鲜卑人。

  不过,这主要是司马绍的相貌作为佐证,按照史书的说法,晋明帝被称人蔑称为黄头鲜卑奴,或者黄须鲜卑奴,也就是典型的金发黄须。

  《晋书明帝纪》就明确记载:帝状类外氏。

  指明了,晋明帝长得不像汉人。

  司马氏自是中原大族,故而,司马绍的相貌只可能遗传自他出生在燕代之地的母亲。

  所幸,司马绍的女儿司马兴男,外孙桓熙,都没有遗传到他的金发,否则,怎么看,怎么怪异。

  桓熙有着八分之一的白种鲜卑血统,典型的混血儿相貌,看着这张脸,也能让河西、河套地区的鲜卑、匈奴人下意识的忘记他汉人的身份。

  至少在接受他作为共主时,心里不会那么膈应。

  当然,乱世之中,强者为尊,归根结底,还得是实力说话。

  此前写信指责慕容不应该称帝的段龛,如今对这句话就深有体会。

  姚襄在河北战死,慕容拥兵南下,此前姚苌自是惶恐不安,而段龛也没有好到哪去。

  他一封信,可算是把慕容得罪死了。

  当段龛遣使求和,哪怕愿意割肉喂鹰,怎奈慕容欲壑难填,毕竟灭了段龛,还不都是自己的,捎带能够出口心中的恶气。

  邺城,九华宫,显阳殿。

  九华宫为石虎所筑,显阳殿为其正殿,慕容自入邺城以来,就选在了显阳殿接待外国使臣。

  齐国使者卑躬屈膝,乞求宽恕,但慕容只是哼道:

  “冒犯天威,怎可就此揭过。”

  使者面色更惨白了几分,他求情道:

  “我主愿向燕国称臣,年年纳供,不敢间断。”

  慕容脸色缓和了几分,不过他却摇头道:

  “你来晚了一些时日,青州刺史,朕已许人,君无戏言,岂能轻易变更。”

  使者知道慕容这是铁了心要征讨齐国,此行注定无功而返,正要告辞之时,慕容突然道:

  “你可知朕将青州刺史许给了何人?”

  使者并不想知道,或者说没有兴趣知道,究竟许给了何人,这重要吗?

  但人在屋檐下,他还是配合着问道:

  “不知是哪位贤才能得陛下如此看重?”

  慕容笑着吐出两个字:

  “姚苌。”

  使者如遭雷击,愕然呆立。

  慕容摆手道:

  “退下吧。”

  使者张嘴欲言,最终还是悻悻而归。

  慕容透露这个消息,自有他的用意。

  他可不想看到段龛在济北集中兵力,给燕军去啃这块硬骨头,让姚苌白捡一个青州。

  不说让姚苌一人出力,最不济,也得迫使段龛分兵,也能减轻慕容恪的压力。

  而姚苌降燕的消息,保密工作做得再怎么好,当慕容恪转头进攻青州的时候,也不可能继续瞒得下去。

  姚苌已经在暗地里接受了慕容的册封:羌族酋帅、青州刺史,还有一个南安郡公。

  有慕容恪、姚苌南北夹击段龛,中原的战事自然不需要慕容再去操心。

  他如今所挂念的,在于河东的局势。

  苻健驾崩的消息早已传扬开来,新主即位,第一件事情就是增派军队把守太行山道。

  当初,苻健与慕容达成协议,两家都在边境减少驻军,虞国能够腾出更多的兵力抵御桓氏,而燕国也能将心无旁骛的进取中原。

  其实苻生的反应也正常,就连苻菁这样的堂兄弟都不能被信任,又何况是慕容这样的外人。

  不但是让慕容感到忧虑的是苻生暴虐的性情。

  没错,苻生又杀人了,杀的依旧是顾命大臣。

  由于苻生滥杀,虞国人人自危,中书监胡文、中书令王鱼想到了天人感应一套,于是拿天象来吓唬苻生,声称:

  ‘客星孛于大角,荧惑入东井,大角为帝坐,东井秦之分野,不出三年,国有大丧,大臣戮死。’

  而后以此劝说苻生,希望他能修一修自己的德行。

  哪知苻生另有一番理解,他道:

  ‘皇后与朕对临天下,足以应付大丧之变。

  ‘毛太傅、梁车骑、梁仆射受遗命辅政,可谓大臣也。’

  于是杀了梁皇后,又诛杀剩余七名辅政大臣之中的三人:太傅毛贵、车骑将军梁楞、左仆射梁安。

  拿他们四人的性命应付了天象,至于德行,那是不可能修的。

  事情传到河北,慕容又喜又忧,喜的是苻生暴虐无道,虞国已有亡国之象,这给到了自己将来夺取并州的机会。

  忧愁之处则在于,桓熙又何尝不是在等这个机会。

  如果可以选择,慕容宁愿虞国出现一位英主,替他将桓熙堵死在关中,也好让自己能够从容与桓温争夺中原。

  苻生虽然骁勇善战,但与英主是沾不上边的。

  空旷的显阳殿内,慕容暗自叹息道:

  “也许,夺取青州以后,朕是时候将注意力放在河东了。”

第261章 河北坞堡

  慕容对于河东,可谓是垂涎已久,毕竟谁又不想虎踞黄河以北,坐拥河东之险与河北之富。

  这一点,就连苻生也清楚。

  苻生只是残暴,不是蠢,所以才会在刚一即位的情况下,就往太行山的各处关隘增派兵力,防备慕容。

  燕国如今在邺城集结了十余万大军,万一慕容调转矛头,进攻河东,而边境空虚,没准真让他给趁虚而入了。

  实际上,姚苌降燕的消息已经明里暗里的传开了,有道是兵贵神速,在姚襄败亡之后,慕容迟迟不曾进攻兖州,只可能是双方当时正在商谈条件。

  在燕国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除了投降,姚苌还能给出什么条件能让慕容罢兵。

  因此,当姚苌接受燕国册封,兖、徐二州改旗易帜的时候,可以说是既在世人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杀兄之仇虽然刻骨铭心,但相较于自己的前程,羌族的未来,还是要往后稍稍。

  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七月上旬,正是初秋时节。

  慕容由邺城班师,慕容恪则统率五万步骑东进。

  在慕容恪接应尚书令阳骛退出青州以后,此前投降的济北地区都已经被段龛收复,只不过段龛在得知姚苌降燕以后,又退回了济水以南,济北再次易主,重归燕国怀抱。

  段龛此时已经顾不得济北了,在得到使者的回禀之后,他不得不分出兵力守卫南境。

  而姚苌也正领着一万精骑正向徐、青边界开赴。

首节上一节21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