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77节

  但自有鼓吏擂响姜的鼓点。

  五千陌刀兵闻声,立即发动反冲锋。

  “杀!杀!杀!”

  他们呐喊着,如墙推进,扬起手中的陌刀,向前方的人马砍去。

  失去了速度的骑兵,同时也没有了灵活性,对于陌刀兵来说,与他们日常训练时劈砍的草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面对长达三米的陌刀,燕军骑卒毫无招架之力。

  “退!快退!”

  这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中,燕军在丢下千余具尸体后,仓惶后退。

  陌刀军中,有人杀得兴起,正欲追杀。

  但王猛在将士们的欢呼声中,依然保持了冷静,阻止追击。

  陌刀军身穿五十余斤的甲胄,手持二十斤的陌刀。

  且不说他们带着七十多斤的负重,光靠两条腿,能否追赶上逃跑的燕军骑兵。

  真要是脱离了步兵方阵的保护,燕军趁机回身厮杀,陌刀军独自面对骑兵冲锋,必会陷入危险之中。

  毕竟没有刀盾兵与长枪兵为他们扛住骑兵冲击,陌刀军怎么可能如同砍瓜切菜般的屠戮燕军骑兵。

  随着王猛勒令陌刀军回归方阵,慕容恪与慕容垂的脸上无不带着沮丧。

  慕容恪倒不是经不起挫折,他曾以优势兵力面对与冉闵的疲惫之师,十战十败,却依然不曾击垮慕容恪对于胜利的信心,最终一战生擒冉闵。

  但今时不同往日,慕容恪、慕容垂原本计划诈败诱敌,但这一次试探,是真的败了,完全没有演戏的成分,偏偏敌军岿然不动,这也绝了慕容恪诈败诱敌的心思。

  哪怕陌刀军必须依托步兵方阵,在刀盾兵、长枪兵的配合下,与燕军骑兵作战,同样具备重步兵们固有的通弊,也就是机动性不足。

  可如果王猛不肯发起进攻,只是结阵固守,至少在目前来说,慕容恪面对梁军的重步兵方阵毫无办法。

  偏偏在这一战中,楚、梁联军就是可以放弃进攻,立足防守。

  悉罗腾恼道:

  “只恨我军具装甲骑尚在河北,否则,定能击破敌阵!”

  燕国拥有一支数千人的具装甲骑,但并未跟随慕容恪南下。

  具装甲骑能否冲破梁军的重步兵方阵,犹未可知。

  慕容恪沉声道:

  “鸣金!收兵!”

  清脆响亮的铜锣声传遍战场,燕军悻悻而去。

  楚梁联军则爆发出了响彻天际的欢呼声。

  慕容恪看着桓温、王猛并未追来,而是同样引兵退出战场,心情更加沉重。

  回到大营,慕容恪立即召集众将会议。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问道:

  “桓温抱定主意,坚守不攻,诸位可有计策破敌?”

  慕容垂陷入沉思,其余人则面面相觑,都是无计可施的模样。

  唯有左长史申胤沉吟道:

  “能否攻其必救,迫使桓温出兵。”

  慕容恪闻言摇头,无论是燕军,还是桓温,都是在客场作战。

  哪怕慕容恪分兵进攻伊阙关,也不可能断绝桓温的退路与粮道,毕竟东南方向还有襄城、颍川二郡,足以使他进退自如。

  双方兵力相差不大,一旦燕军分兵,正面战场也将陷入劣势。

  如果选择避而不战,等同于给桓温放开了北上的道路,桓温大可占据河桥,反过来切断燕军的归路。

  慕容恪注视着桌案上的舆图,目光落在了高王城与蒲坂之上,对众人道:

  “为今之计,只能等待苻健的消息,他若是能够打开进攻关中的道路,王猛必定急而回援。

  “只留下桓温的楚军,倒是容易对付。”

  申胤疑惑道:

  “我听说苻健因苻雄之死而意志消沉,只怕难以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慕容恪摇头道:

  “如今桓熙在河西会盟诸部,桓温又在攻取洛阳,如果苻健不思进取,无异于坐以待毙。

  “苻健此人素有雄心壮志,哪怕为了苻雄之死而悲痛,也绝不会因此荒废大事!”

  慕容恪的判断并没有错,苻健并没有坐以待毙。

  只是苻健在高王城下受挫之后,已经绝了进攻关中的心思,如今正领着虞国的精锐,尽数杀去了代国。

  也不怪慕容恪没有预料到苻健进攻代国一事。

  因为代国的实力并不弱,在没有发生内乱的情况下,苻健冒然进攻,胜负实在难以预料。

  即使付出惨重的代价,打败了代国,一时半会难以恢复元气,又怎么去面对桓熙的进攻。

  如果进攻不利,则有可能陷入桓熙、桓温、拓跋鲜卑的三面围攻。

  慕容恪并不知道拓跋君与拓跋斤弑君夺权,自然也只以为苻健刻意放出假消息,是为了蒙蔽留守关中之人。

  其目的,终究还是要进攻关西。

  慕容恪迫于无奈,只能寄希望于在过去一直专注给桓熙拖后腿的苻健,这一次能够全力以赴,迫使王猛回援。

  与此同时,桓温的帅帐中,却是一片欢欣鼓舞的景象。

  今日这场会战,虽然声势浩大,双方在鸿池陂足足聚集了十七万步骑。

  但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千余人而已。

  十足的雷声大,雨点小。

  真正让联军将帅们为之高兴的是燕军面对专注防守的联军,实在束手无策。

  帅帐中,梁国大将邓羌笑道:

  “胡人见利则起,无利则止,楚公只需稳固防守,无需太多时日,慕容恪必然退兵。”

  众人纷纷附议。

  桓温脸上也是满面春风,今日桓氏与慕容氏的洛阳之战,一如王翦灭楚。

  王翦倾秦国之兵六十万伐楚,却在楚国境内一整年坚壁不出,甚至每天在军中比赛投石作为娱乐,打发时间,硬生生把楚国拖垮。

  楚国为了应对秦国的进攻,到处拉壮丁,这才凑了四十万大军。

  双方僵持一整年,秦国自然能够负担得起,楚国又怎能继续坚持,项燕急中出错,最终给到了王翦一战破敌的机会。

  此前桓温派遣孟嘉拜营,主动寻求与慕容恪会战于鸿池。

  其实是想要利用梁军的重甲步兵,打燕国一个猝不及防,期望尽早结束战斗,来一场漂亮仗。

  既然慕容恪并未上当,又已经暴露了底牌,桓温也不会再轻易出战,转而想要凭借自己在荆州七年的积累,与慕容恪陷入僵持,打一场消耗战。

  下一章在晚上九点

第206章 效仿故计

  此前,桓温采纳王猛的中策,离间慕容恪、周成、吕护三人的关系,争取了周成、吕护的中立,创造了与慕容恪会战的机会。

  但在一击不中的情况下,桓温终于认清了现实,不再抱有正面击溃慕容恪的想法,选择求稳,重新拾起了王猛的上策,也就是拖字诀。

  当然了,鸿池会战是燕军在进攻不利的情况下,率先撤出了战场。

  因此,楚梁联军的将帅们为了今天的胜利而庆祝,无可厚非。

  翌日,燕军再度出营挑战,楚梁联军却只是固守各自的营寨,不作理会。

  看着眼前形成犄角之势的两座营寨,慕容恪知道,桓温不可能再给到自己正面会战的机会,他只能期望苻健能够发挥作用。

  代国,盛乐。

  苻菁围困盛乐已经数日,拓跋君一直在盼望着各部前来勤王,然而率先来到盛乐城外的,却是苻健率领的三万将士。

  当然,对于拓跋君来说,眼下最大的危机还是城内人心不稳。

  就连政变的最大功臣拓跋斤都已经出逃。

  在苻菁兵临城下,而拓跋君拒绝出城迎战的当天夜里,拓跋斤就已经率领着亲骑从盛乐突围,回去了自己的北方领地。

  其实,哪怕拓跋君已经占据了盛乐,成为了代王,但他弑父夺权,即使是在鲜卑人看来,也实在让人难以认同他的代王身份。

  代国共有六大部落,以及诸多的中小部落。

  六大部落即拓跋部、没鹿回部、白部、乌丸部、贺兰部、独孤部。

  得到拓跋君求援,而最终响应的,仅有独孤部与白部。

  其余各部对于是否出兵,在内部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救援盛乐,有人主张寻回慕容英、拓跋、拓跋翰母子三人,因而迟迟不能统一意见。

  毕竟当初在正殿之上,许多部落大人都曾亲耳听见了拓跋什翼犍的遗言,要将王位传给嫡长子拓跋,而非无君无父的庶长子拓跋君。

  刘库仁在回到独孤部之后,得知盛乐被围,哪怕对拓跋君弑父一事心存不满,但为了报答活命之恩,他还是连忙找到了同在盛乐以东的白部,劝说白部首领与自己一同前往救援。

  宋元时期的史学家胡三省为《资治通鉴》有关白部的记载注解:后汉时鲜卑居白山者,后因曰白部。

  当然,后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白部与慕容部一样,都属于白色人种,因为皮肤洁白而得名。

  白山,即白庙儿山,位于上谷塞外,距离盛乐六百余里。

  独孤部同样远在数百里之外,二部即使响应号召,出兵勤王,自然也不可能赶在苻健之前抵达盛乐。

  只不过,苻健同样清楚,代国目前大部分的部落尚在迟疑之中,但自己如果久久不能攻破盛乐,迟早会有越来越多的部落向盛乐进发,前来勤王。

  因此,苻健在稍作休整之后,便于抵达盛乐城下的次日,亲临前线督战,指挥将士围攻城池。

  虞军攻城四天,但城中守军依然在顽强坚守。

  当刘库仁派出的信使趁夜抹黑入城,告知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时,守军士气得以提振。

  而事情也很快被苻健知晓,他曾经派人以重利结交代国贵族,说服他们阻止代国救援铁弗匈奴,如今在盛乐城中,自然也有内应,虽然不能为他打开城门,但还是会偷偷传递消息。

  帅帐之中,平昌郡王苻菁建议道:

  “陛下,臣以为盛乐久攻难下,不如改以围点打援,分兵伏击刘库仁,若能败其援军,城内人心大乱,或可不战而下城池。”

  苻健闻言颔首。

  然而,不等苻健答应,大臣薛赞却提醒道:

  “陛下,此前我军攻城甚急,如今要是暂缓攻势,分兵伏击,拓跋君见围城的将士少了,必然知晓我军意在其援军,定会派人提醒,微臣只怕伏击之策,难以奏效。”

  苻健知道薛赞所言不假,但是苻菁的提议也并非没有道理,总不能放着刘库仁的援军不顾,继续围攻盛乐城。

  一旦攻不下城池,必将遭受城内守军与援军的内外夹击。

首节上一节177/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