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76节

  而梁军阵中的王猛,以及在后方帅台观战的桓温也无不扼腕叹息。

  桓温不无遗憾道:

  “慕容恪,果真当世之名将。”

  桓温相信,燕军但凡是另一个能力稍差的主帅,必然会中计。

  这是梁军重步兵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敌人不可能会有防备,在经历过十六轮的齐射之后,将士们士气衰减,阵型后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为此,王猛还特意分出千余名敢战之士伪装成尸体,以取信敌将,同时兼作伏兵。

  但还是让慕容恪看出了破绽。

  桓温清楚,必定是因为前军与后军之间留下了太大的空隙,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不能保持足够的距离,一旦梁军后撤,必然冲击楚军阵型,到那时,自乱阵脚,可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下一章在晚上九点之前。

第204章 会战鸿池(二)

  兵者,诡道也。

  若非慕容恪制止,燕军正面进攻梁军重步兵,必然会迎来惨败。

  此前建议慕容恪追击的悉罗腾,如今回想起后果,心头还是一阵后怕。

  “江南鼠辈!卑鄙无耻!昨夜还说什么要以堂堂之阵,分出胜负,如今却在战场上使用诡计!”

  悉罗腾为此忿忿不平。

  慕容恪并没有因为看穿敌军的圈套,而沾沾自喜。

  相反,他的脸色越发凝重,那些从地上爬起来的梁军,他们全身包裹的铠甲,在正午的阳光下,是如此的晃眼。

  与此同时,佯装尸体的伏兵已经退回到了梁军阵型之中,王猛的脸色同样难看。

  梁军已经暴露了此前一直隐藏的底牌,也就是重步兵的存在。

  在行军时,为了遮掩消息,王猛甚至一直用黑布盖住车辆,就是担心被燕军斥候看到了那些厚重的铠甲。

  可惜一番辛苦,燕军并没有上当。

  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虽然仅仅只是后撤了三十步,就被王猛及时叫停,但也对重步兵的体力造成了毫无意义的消耗。

  梁军重步兵统一使用的是锁子甲。

  公元前五世纪,生活在黑海北部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最先发明了锁子甲,此后由西域传入中国。

  时至今日,经由中土工匠们的改良,锁子甲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品质。

  《晋书吕光传》就曾记载:铠如环锁,射不可入。

  锁子甲对于防御箭矢,有着极为出色的效果,近战时的表现则较为一般。

  即便如此,锁子甲对刀枪的防御力,还是要优于燕军的弓骑与步兵装备的轻甲。

  毕竟重量摆在那里,虽然不如北宋时期,重达六七十斤的步人甲,但由于梁军锁子甲属于是全身甲,连带头盔、面罩,也有五十多斤的重量。

  这负重还不包括将士们使用的大刀、长枪等武器,以及部分士兵还携带着大盾。

  因此,重步兵的每一丝体力都显得弥足珍贵,不应该被浪费在这种毫无疑问的奔跑中。

  当然,如果慕容恪真的上当,率军追击,则另当别论。

  王猛对此颇为懊恼。

  昨夜与桓温商议之时,面对桓温提出的诈退之计,自己就不应该抱有侥幸心理。

  之所以提出留下千余将士佯装死尸,则是王猛为桓温查漏补缺,迷惑敌将的同时,埋作伏兵。

  如今计谋不成,反倒提前暴露了自己的底牌,并且白白损耗了将士们的体力,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不过,王猛还是很快调整好了情绪,事已至此,再去悔恨也没有了用处。

  由于梁军后撤三十步,而燕军又并未跟进,双方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开到了一百三十步,这已经超出了双方弓箭的射程。

  战场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以缓解。

  不久,随着慕容恪的令旗招展,燕军徐徐后退,暂时与楚梁联军拉开距离。

  慕容恪此举,并非是要退出战斗,而是要切换阵型。

  雁行阵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两翼的箭矢压制敌方,但不利于短兵相接的白刃战。

  眼下燕军的箭矢无法对梁军造成有效杀伤,自然不能继续保持雁行阵,需得改变阵型。

  慕容恪麾下有九万步骑,这么多的军队重新进行部署,必将引发混乱。

  如果就在梁、楚联军的眼皮子底下变阵,王猛、桓温又怎可能放过这个时机,一定会燕军自乱阵脚,掩杀而来。

  因此,燕军必须先往后撤。

  当然,如果梁楚联军从身后跟了上来,那无疑是正中慕容恪的下怀。

  燕军可以一直往后退,直到梁军的重步兵体力耗尽为止,便可回身冲锋。

  王猛自然清楚这一点,眼见燕军后退调整阵型,他赶忙让将士们原地坐下,抓紧时间恢复体力。

  同时又派遣信使与桓温、邓遐取得联系,向二人道出自己猜测的燕军主攻方向,即邓羌的骑兵方阵。

  原因很简单,楚梁联军分为三部,呈品字形。

  位于最前方的梁军方阵已经暴露了底牌,慕容恪不可能去硬撼一支重步兵方阵。

  而桓温依托车辆,结阵固守,同样难以突破。

  因此,慕容恪要改变兵力部署,只可能是仗着骑兵优势,主攻邓羌所率领的骑兵方阵。

  当燕军重新布置兵力,再度靠近之时,王猛站在指挥台上,远远望见燕军的阵型,果真如自己猜测的一样。

  慕容恪将近战骑兵安置在左翼,而将弓骑兵集结在右翼。

  此举,自然是要以左翼的近战骑兵进攻原本品字形中,位于梁军后方右侧的邓羌骑兵方阵。

  以右翼的弓骑兵骚扰品字形中,位于梁军后方左侧的桓温步兵阵营。

  但在燕军调整兵力部署的同时,桓温、邓羌也完成了阵型的调整。

  楚梁联军不再呈品字形布阵,而是分为了前、中、后三军。

  梁军重步兵依旧在前,邓羌的骑兵居中,桓温的车阵在后。

  燕军当时正在远方重新部署兵力,调整阵型,自然给到桓温将车阵向斜后方移动的时间,使得楚军步卒的阵型与王猛的重步兵方阵、邓羌的骑兵方阵形成一条直线。

  梁、楚步卒都结方阵,将弓手护在方阵内。

  又由各自阵中的弓手,负责保护位于步兵方阵之间的骑卒。

  如果慕容恪的近战骑兵进攻楚军骑兵方阵,则将暴露在梁、楚步兵方阵的箭矢之下。

  一旦燕军骑卒顶着箭矢发动冲锋,突击楚军骑卒,只要被楚军骑卒缠住,轻易就能被梁、楚步兵方阵包围。

  毕竟阵型是死的,人是活的。

  放着邓羌的骑兵不管,他又可以避开燕军近战骑兵,由左、右两个方向出击、骚扰。

  慕容恪眉头紧缩,心中思索着破敌之策。

  实际上,楚、梁联军这个阵型,防守固然稳固,但不利于追击与进攻。

  慕容恪对身边的慕容垂说道:

  “若是强攻敌阵,必然死伤惨重,为今之计,若是不能引蛇出洞,以诈败诱敌,只怕两军将要在此长期僵持。”

  慕容垂闻言颔首,却担心道:

  “此前敌军以诈败诱我,如今我军故技重施,只怕难以奏效。”

  更新晚了一点,这一战实在不好写,反反复复修改太多了,我今晚再请个假,重新梳理一下,明天把这场大战结束。

第205章 会战鸿池(三)

  慕容恪又何尝不知道诈败诱敌绝非易事,但桓温、王猛就是打定主意采取守势,相较于直接冲击楚梁联军的方阵,也只有目前这个办法了。

  如果双方都采取守势,毫无疑问,就会像慕容恪所说的那样,成为一场僵持战,双方每天前来战场上打个照面,黄昏准时归营。

  桓温、王猛立足防守,这是骑兵处于劣势的无奈之举,同时,时间也站在他们一方。

  在周成、吕护已经决定观望胜负的情况下,以楚国的国力完全能够支撑起桓温与敌僵持,再不济也可以经由商於古道从关西调拨粮食。

  桓温有着不惜一切代价,也得打赢这一战的决心。

  但慕容恪在燕国的地位再怎么高,整个国家也不是由他当家做主,慕容才是燕国的皇帝。

  一直拖延下去,慕容必然勒令慕容恪退兵,他不会为了救援洛阳,而掏空燕国国库。

  因此,王猛才会在桓温问策时表示,上策就是拖,这是必胜之法。

  这也注定了在这场会战之中,慕容恪必须作为主动进攻的一方。

  慕容垂提议道:

  “敌军骑兵置于步兵方阵的保护之下,既然是要诈败诱敌,依垂之见,不妨进攻敌军方重甲步兵,阿干不必全力以赴,只需试探其成色即可。”

  慕容恪闻言颔首。

  毫无疑问,桓熙的这支重甲步兵,将来注定会经常性的投入到与燕国的战争中。

  无论怎么回避,终归要面对,不如趁此机会,试试他们的斤两,摸一摸底,将来再遇上,也能做到心中有数。

  慕容恪与慕容垂统一了意见,随着慕容恪一声令下,燕军五万骑卒压上,霎时间,扬起漫天灰尘。

  王猛见状,并不慌乱。

  梁军早已布置好了防御阵型,刀盾手立盾站在第一排,长枪手站在第二排,第三排则是手持长柄大刀的将士,他们的身后才是步弓手。

  当燕军骑卒顶着梁军弓手的箭矢冲到阵前,立起的大盾硬扛了骑兵提速后的冲击。

  而长枪手则通过大盾之间的缝隙捅刺被挤到阵前的燕军人马。

  虽然杀伤有限,但也迫使燕军骑兵减速,同时保持在安全距离以外。

  这也给了刀盾手、长枪兵后撤的机会,随着王猛的指令被传达,五千名手持长柄大刀的梁军将士站在了最前排。

  三万战兵已经是关陇精锐,而这五千将士更是精锐中的精锐。

  他们手持长柄双刃大刀,这种武器此前从未面世,但在后世却鼎鼎大名,正是陌刀。

  陌刀通长一丈,即为三米左右,重达二十斤,两面开刃,上砍骑卒,下斩马腿,尤其是面对失去速度优势的骑兵,无往不利。

  由于刀盾手与长枪手已经硬扛住了燕军的冲锋,如今正是陌刀兵大展身手的时候。

  王猛下令道:

  “陌刀军!冲锋!”

  喧嚣的战场上,陌刀兵当然听不清楚王猛的命令。

首节上一节176/3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