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他们两个刚开始决定修书的时候,皇帝以及陈氏就将他们当成了自己人,继而告诉了他们一个秘密。
一个可以改变当今局势的秘密。
“印制术”
可以批量的、迅速的制造大批书籍的印制术!
这是皇帝砍向世家的第一把刀。
而第二把刀也很简单,便是他们如今正在做的事情。
“修书”。
修书是手段,而不是“刀”,修出来的“书”才是那把刀。
王羲之、谢安两人在陈安的指导下,将《建武大典》分为两个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和以往的修书都一样的,将天下的一些经典著作编撰出来。
而另外一部分则是令人有些迷惑了。
这一部分也同样又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以“政治学”以及“法学”为核心,编撰出了一部《大虞法典》,这部法典的内容涵盖了许多部分,基本上是大虞律法的翻版,但是却又划分的十分详细、清晰。
第二部分则是以“政治学”以及“法学”“墨学”“儒学”为首,编撰出了九部书典,其中内容就更加让人琢磨不透了,王羲之和谢安以及编撰这书籍的人甚至觉着,这都不像是一本“书”,反而像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为官”的就业指导。
至于第三部分,则是以“儒学”“墨学”以及“道学”为首,编撰出的各家经典。
一开始的时候众人都以为“建武大典”的那部分经典著作以及学问才是最重要的,毕竟皇帝看着像是想要留名的样子。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羲之等人都开始沉默了。
他们怎么觉着,那个被他们戏称为“手把手教你当官道理”的那本书才是关键呢?
王羲之与谢安两人的智慧的确是最为顶尖的一批人,他们汇聚在一起,只是一个晚上,便结合“印制术”猜测出来了些什么东西。
猜测出来之后,他们开始继续沉默。
但都在心里感慨与庆幸。
幸亏
幸亏他们两家投诚了。
他们甚至久违的有了看热闹的心态,在谢玄以及王献之备受其他几个世家嘲讽的时候,安抚两个尚且年轻的人,用的便是那句“看他起朱楼”的话语。
谢玄以及王献之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他们却懂自己的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那眼睛里藏不住的窃喜以及恶趣味简直是要溢出来了。
他们怎么可能猜不出来些什么呢?
于是,两人一合计,除了每日下值的时候找陈潇喝喝酒,其他时间就干脆不出门了,在家里闭门看书。
建武八年便这样风平浪静的过去了,虽然暗中依旧汹涌,但却令人看不出波澜。
许多小世家开始准备投靠皇帝,而担任小中正官的那些世家们则是依旧在挺着,毕竟.他们看不到皇帝胜利的希望。
建武九年,随着王氏以及谢氏的彻底投靠,皇帝身旁的势力也越发的强大,他对于江南的控制也越来越强盛了。
而陈郊周则是在收拾完了岭南之后,被皇帝诏了回来。
巧合的是,担任大中正官的“诸葛氏”家主病危,而诸葛氏的下一代家主则是上书,因为自身忙于照拂父亲的身体,所以不能继任大中正官的位置。
在其余世家子弟都想要争夺这个位置的时候,皇帝的一道诏书彻底让他们安静了。
因为他们没有胆子也没有能力和这一位抢。
替代诸葛氏大中正官位置的,是陈郊周。
陈氏陈郊周。
自此,皇帝身旁的大中正官,变成了四位。
或者说
五位。
因为那位投靠了大世家的“寒门”子弟,本就是皇帝的人,他潜伏在大世家身旁,目的便是为了在关键的时候给大世家一刀。
天平再次倾斜了。
建武九年的秋天转瞬而至,在秋风萧瑟之中,一个好消息传来。
建武大典的某一部分,编撰完成。
与此同时,墨家当代矩子、同样也是陈氏子弟的“陈云安”在某个很平常的早朝出现了。
第424章 天下事 天下人
陈氏子弟不爱上朝。
这一点是所有朝臣都知道的,而这些不爱上朝的陈氏子弟中,最不爱上朝的应该是每一代的墨家矩子了。
墨家自先秦年间之后,矩子之位一直都是相互之间轮传的,谁更能够服众、谁的技艺、学问更加高超,便将矩子的位置传递给谁。
哪怕是陈氏子弟,也不是每一代都能成为矩子的。
但成为矩子的陈氏子弟却都会在朝中担任官职即便他们从来不会出现在朝堂上。
朝堂上的臣子中,有些的长辈则是经历过当年太祖皇帝时期的朝堂,他们下意识的就想到了一个事情,当年那位陈氏的墨家矩子出现在朝堂上的时候,仿佛是出现了某件大事。
那件大事最后奠定了大虞一统天下的基础。
而如今陈氏的墨家矩子再现
所有人都在沉默,沉默的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宣判。
出乎意料的是,最先在朝堂上汇报事务的并不是这位突然出现的矩子,而是谢安、王羲之两人。
谢安、王羲之神色恭敬的站在最中央,脸上带着兴奋和快意之色。
“启禀陛下,《建武大典》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仅仅是两年的时间,这已然是十分迅速的了。”
“臣观建武大典,实乃天下第一奇书,因之恳请陛下将这一部分散之于民。”
散之于民?
几个大世家的家主眉头挑了挑,仿佛是明白了皇帝的想法,想要在民间培养出来寒门子弟,从而与他们这些世家子弟争权夺利么?
简直是可笑。
他们几个对视一眼,而后摇头在心里嗤笑一声。
这建武大典耗费了天下群贤两年时间,方才编撰完成三分之一,其体量一定是巨大的,而这巨大的体量即便是散于民间,那些人买得起么?
于是,世家们没有一个出言反对。
当然了,一部分原因当然是因为他们觉着即便是散之于民也没事,毕竟那些贫贱之人买不起买得起的就算是小世家了,大家都是一家人。
另外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这种利民的事情,他们不敢反对。
他们前脚敢反对,后脚那位像是已经睡着了的镇国王与安国王就会睁开眼睛,下一刻他们的小命恐怕都难保。
于是,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建武大典》的这三分之一,便被同意了散布民间。
当这场朝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一直被人观察着的“陈云安”则是缓缓的出列,而后看着皇帝,轻声开口了。
“启禀陛下,墨家众人研制出来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印制”书籍,以纸张承载,不需人工再抄写了。”
“此技术共有两种,其一为“雕版印制”,其二为“活字印制”。”
陈云安抬起头,看着张皖,没有管身后众人的反应。
“臣恳请陛下,以国库出资,建立“印制署”,于天下各州郡兴建一印制作坊,以全民间。”
张皖看着很惊讶的样子,脸上带着好奇的神色:“哦?印制术?”
“这两种印制术若是如同云安所说的一样,是利国利民之大事,朕自然是同意的,只是这印制术成本如何?”
“若是印制书籍,书籍的售价控制在多少的时候,既可以让商贩们有得赚、又可以让百姓们能够购买的起?”
陈云安稍加思索,便按照自己之前的调查开口了。
“启禀陛下,此二术中,雕版印制成本较之活字印制较高,若雕版中有字迹模糊、坏掉,便需要重新雕刻。臣曾看过《建武大典》的某一部分,若是以建武大典这一部分为例的话,以雕版印制,一本书籍的价格可以控制在半贯钱;而以活字印制的话,一本书籍的价格则是可以两百钱。”
“这是一个可以让商贩获利的价格,毕竟商贩之中大多数都是不成体系的,这两者是规模越大越能够节省。”
“若是朝廷兴建印制署的话,则是可以将书籍的价格控制在一百钱左右。”
一百钱?
朝堂上的众人听着这个数字,都神色变幻莫名。
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许久没有听到这个名词了,一百钱是多少来着?
不少人在抓破了脑袋之后才想起来,一贯钱是一两银子,而一贯钱则是一千钱,所以一百钱是一钱银子?
卢念当即便有些不满,他上前一步:“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不妥。”
“书籍、知识乃是无价之物,若是定价如此廉价,岂不是践踏书籍?践踏知识?”
“但臣同样以为,墨家矩子所造此技术,本就是要造福于民,价格过高的话,也不能体现出陛下的仁德。”
他想了想之后,才按照自己一顿餐食所花费的半成来为一本书籍定价。
“臣以为一本书籍,定价为五十贯钱为合适的数字。”
卢念的话语刚才说完,朝堂之中便有不少人没忍住嗤笑出声,其中一个笑的最大声的便是尚书令“匡光恒”,看着匡光恒的神色,几乎是笑的直不起腰来了。
“哈哈哈哈”
“好一个五十贯啊”
卢念皱眉,看着匡光恒神色凝肃:“此处乃朝堂之上,匡令首如此咆哮,将此处当成何地了?”
张皖则是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卢念后,看着匡光恒笑着说道:“匡爱卿为何发笑?”
匡光恒抹了一把眼泪,站了出来,神色莫名:“启禀陛下,臣只是觉着卢仆射的话语过于可笑了,所以才如此发笑,还请陛下见谅。”
他转过身,看着卢念,面无表情。
“本官有几个问题想询问一下卢仆射,不知仆射可否回答?”
卢念挺直腰板,他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但却始终坚定。
“匡令首请问。”
匡光恒看着卢念问道:“敢问卢仆射,可知我大虞一个寻常的六口之家一年的花销是多少?敢问卢仆射,可知我大虞如今的米价是多少?”
“敢问卢仆射”
匡光恒的声音拉长:“可知除却京城之外,在寻常年间,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卖身可以得到多少银子?”
卢念皱眉:“这些本官何必知道?”
“与本官何干?”
匡光恒冷笑一声,刚准备说话,一道淡漠至极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若是老夫没有记错,京都之中,一个六口之家一年的花销,当是两贯钱到五贯钱不等。”
“如今米价,一石米五百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