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459节

  “咳咳”

  他轻咳一声,看着台下为了门下、中书两个新府台中官吏配置而吵得激烈的群臣:“诸位,既然此事争吵不断,不如先商议另外一件事情?”

  张皖环视着台下的众人说道:“修书的事情,既然匡爱卿提了出来,朕也觉着是个好事,不如先商议出主持修书的人选?”

  一下子,众人瞬间安静了下来。

  修书么.

  嗯。

  不少氏族子弟都悄然往后退了一步,这不是一个好活哪怕可以名流千古,但毕竟吧,这是一个清闲的活计,手中没有丝毫权力。

  而且事务繁忙,若是去了的话,不一定能够兼任,那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于是无声应声。

  张皖倒没有觉着惊讶,这毕竟不是好活,他当初寻思这件事情,也是想要趁机塞进去几个顽固不化的老头子,好让他们不要整日烦自己。

  正当他准备点名的时候,两个出人意料的人站了出来。

  甚至出乎了张皖的预料。

  这两个人怎么会站出来?有推荐的人选?

  张皖心思百转千回,面上却没有丝毫的显露,只是和蔼的问道:“两位爱卿可有推荐的人选?”

  王羲之颔首,神色恭敬有礼:“启禀陛下,臣的确有两人推荐。”

  而谢安也是如此话语,两人像是从一个模子里烙出来的一样,这倒是让其他人更加好奇了。

  张皖也不免俗,看着谢安问道:“两位爱卿所推是何人?”

  王羲之站那里,拍着胸脯保证:“陛下一定会满意这两个人选的。”

  谢安则像是一个捧哏一样接着说道:“这两人都是当世大才、精通儒道法墨政治五家要义,以这两个人为首编著书籍,绝对不会有什么差错。”

  王羲之紧接着说:“不错,而且这两人的地位也十分崇高。”

  谢安更是增补道:“且出身大世家,以他们为首的话,其余人等也不会有什么反对意见,这天下八九分的大儒、治学大家也都会服他们两位的。”

  两人一唱一和更是让人好奇。

  这样的两个人会是谁?

  一些人下意识的看向了站在前方的丞相以及丞相内吏,这大殿之上唯有这两人符合这个形容吧?

  毕竟整个大殿之上,敢说学贯古今、精通五家的人,寥寥无几,出身世家豪门的更是只有陈氏父子、以及王谢四人。

  王谢不会推举自己干这个事情,毕竟他们干了这个事情,那手中权力就会丢下。

  可.

  所有人都以一种莫名其妙的眼光看着王谢,甚至其中还有一些敬佩。

  早就听说陈潇这一次去江南杀了不少王谢族人,倒是没有想到这报复来的这么快啊只是这两人就不怕陈氏的报复么?

  区区两个令首?

  是的,在陈氏面前,哪怕是一人之下的国相令首也不过是区区。

  张皖皱眉看着两人问道:“你们要推举的是何人?”

  王羲之、谢安对视一眼,同时开口。

  话语震惊众人。

  “正是臣等二人!”

第423章 博弈

  哦,原来不是陈氏啊。

  不是陈氏就.好?

  嗯?

  大殿中的臣子们先是迷茫了一瞬间,继而愣了一下。

  举荐谁?

  王羲之、谢安两个人举荐自己?

  举荐自己干什么?修书?两个国相、两个刚刚出炉的、明显处于争权夺利阶段的令首决定去修书?

  一瞬间,所有人都觉着自己好像是做梦还没有睡醒。

  就算是台上的张皖都是惊讶了一瞬,而后皱眉看着王羲之与谢安,脸上带着一抹微不可查的的迷茫。

  这两个人在搞什么鬼?

  接下来的半个时辰内,任由众多大臣以及张皖如何劝说,谢安与王羲之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主意,坚持要修书,如果皇帝不让他们去修书,那他们的这个令首的位置就不干了,俩人要告老还乡。

  这一出更是让张皖头疼不已,而陈潇、陈安两人只是站在最前面,低着头一言不发的看戏。

  从先帝时候开始,陈氏的作用其实就在某些时候发生了改变。

  皇帝如果十分勤政爱民、且有本事,那么陈氏的人就是两个“泥塑的木偶”,或者说更加类似于吉祥物一样,只在最关键的时候开口,一锤定音决定某些事情。

  如果皇帝昏庸、亦或者说不行,那陈氏就该出面了。

  要么铲除奸佞、护国安宁,要么皇帝不听劝告、甚至连最后的脑子都没有了要对付陈氏,那陈氏就会直接辞官归乡,然后然后这个王朝基本上可以宣告灭亡。

  陈氏不是某个皇朝的保姆,也不会当什么圣母你都不听老子的话了,还要对付老子,还指望着老子帮你?

  做你的春秋大梦。

  而经过汉末时候,灵帝以及后续他继承人的“把戏”或者说“经验教训”之后,后来的皇帝明显聪明了许多。

  比如肃宗。

  肃宗皇帝在位的时候,多次恳求陈氏的人能够帮助自己,甚至许诺给了陈氏无数的好处但陈氏都拒绝了,因为有一点他们之间是有分歧的。

  肃宗皇帝因为世家、或者说因为“夜氏”才登上这个皇位,他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根基,放弃自己的支持者,但陈氏显然觉着世家已经成为了大虞的祸患,这并不符合当年太祖皇帝建立大虞的初衷。

  所以陈氏压根不配合。

  但即便是如此,肃宗皇帝依旧将当时的陈氏家主放在了丞相的位置上哪怕有些时候这位丞相经常跟他作对,导致他的某些政策不能颁布实施也是一样。

  陈潇甚至暗中打了个哈欠,他是知道谢安和王羲之昨天来府中的,但却并不知道这俩人做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决定,于是身体悄悄的朝着陈安的方向凑了凑,继而低声问道:“老爹,是不是你让他俩修书去的啊?”

  陈安半眯着眼睛,像是昏睡的老虎一样。

  他听到陈潇的话,也感受到了身边不少同僚悄然将身体朝着这个方向凑了凑,脸上闪过一抹无语:“我干这种事情有什么用?”

  “是你需要抢中书门下的权力,还是我需要?”

  陈潇一听,顿时也闭上眼睛站在那低着头,学着自己老爹的样子开始昏昏欲睡了。

  最后这场别开生面的朝会以一种近乎诡异的结尾散场了谢安以及王羲之被叫到了后殿,俗称被留堂了,而其余诸多大臣都散朝,散朝之后还要讨论谢安以及王羲之的目的。

  勤政殿后殿

  张皖按着自己的额头,让身旁的内侍给谢安以及王羲之两个人赐座,然后看着两人直接了当的开口问道:“你们两位为何一定要去修书?”

  “中书门下方才成立,还少不了你们,我也不可能这个时候让你们离开这个位置。”

  张皖知道面前的这两位都是聪明人,所以他懒得绕弯子了,直接了当的决定开口询问。

  “中书令以及门下令这两个位置太重要了,如果被人抢走的话,朕许多布局便会失去作用。”

  “如果你们不坐在这两个位置上,目前而言很难寻找到有声望、资历接替你们的人。”

  先是陈述了利害关系,之后张皖的语气再次变得温和:“两位爱卿可是担心朕怀疑、提防你们?朕将门下以及中书的位置交给你们,便说明朕信任你们。”

  他长叹一口气,带着点点唏嘘:“朕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你们不必担心是朕在试探你们。”

  将话摊开了讲之后,张皖的神色中还带着些许无奈,这是对于自己被“冤枉”的无奈。

  谢安以及王羲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些许的笑意。

  其实他们想要去修书,最大的原因并非是担心皇帝怀疑自己,而是他们两个真的想去干这件事情尤其还王羲之,他不擅长、也不喜欢政治。

  沉默了片刻后,谢安先开口了。

  “陛下,臣明白陛下的一片苦心,但修书与坐在中书门下的位置上并不冲突不是么?”

  他轻声道:“我们两个年纪已经越来越大了,臣以及逸少年轻的时候,甚至服用过一段时间的五石散,身体几乎是被掏空,如今能够苟活也不过是因为则之寻来了扁鹊,为我们二人调养身体。”

  “中书门下的位置太过于重要,一旦我们两个掌控这样的权力,我们的身体恐怕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垮掉。”

  “我二人自然是愿意为国朝鞠躬尽瘁的,只是担忧精神不足,将政务处理错漏。”

  王羲之也是感慨了一声后,看着张皖说道:“正是如此。”

  “我二人的想法是,令首的位置不变,但我二人兼任一个编撰的位置,之后精力大多数放在修书之上,至于门下以及中书的事情,便交给副手去做。”

  “门下有两位仆射、中书有两位舍人,难道还不足以处理么?”

  “之后,我二人将处理后的政务再简单的看一遍把把关就是了。”

  交给两位副手?

  张皖下意识的一挑眉,中书门下的两位副手中,一位是他的人,一位是陈氏的人,剩下两位是王谢的人。

  他将中书门下交给王谢,其实是一种缓冲。

  甚至那位陈氏的门生也是一个缓冲,最后终究还是要换成他自己人的。

  如今,王羲之以及谢安还坐在这个位置上其他世家就不敢对这个位置有什么念头,而具体事务以及权力却是由副手平分,他的人便能占据更大的主动权。

  等到书修完了、也过去几年了,他手中的权力也会越发的巩固,到时候.

  想到这里,张皖脸上的笑容都真诚了许多,他看着王羲之以及谢安不由得感慨:“唉既然两位爱卿如此坚定,那朕也无可奈何,总不能弃爱卿的身体于不顾。”

  “便依照两位爱卿所说吧。”

  谢安、王羲之对视一眼,心里都松了口气,这一关算是过了。

  次日,大朝会上。

  当众多大臣以为还要为了昨日的事情继续争吵的时候,天子诏书下达了。

  诏书曰:加封中书令谢安为紫金光禄大夫、加封为司徒;加封门下令王羲之为紫金光禄大夫、加封为司空。

  以令丞相陈安、中书令谢安、门下令王羲之兼任《建武大典》主编撰,诏天下政治学大家、儒学大家、墨学大家、法学大家、道学大家等诸多学问大家汇聚京城,共同编撰“建武大典”。

  由此,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

  中书门下令首两个肥肉还是在王谢两族的盘中,而修书这件名流千古的好事也被他们捞到了。

  一时之间,京都的某些风向都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既然投靠皇帝也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权力和好处,那么为什么不给皇帝当狗呢?

  给世家当狗,世家可能还要顾虑皇帝,且不能真正的做主但给皇帝当狗.那可是跟世家差不多的啊?

  以前是因为中正官的位置全都被世家垄断,而如今大中正官除却陈氏外一共八位,皇帝手中不也有两个?还有陈氏不也是站在皇帝身边?

  皇帝的劣势.好像并不是那么大啊。

  京都风向的改变自然是落入了有心之人的眼睛中,王羲之与谢安一边修书一边悄然的感慨着。

首节上一节459/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