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458节

  “车宏”“曹孟”。

  这两人一个出身“曹氏”,是的,就是那个出过皇帝的曹氏,但现在已经投靠了皇帝,另外一个则是普通的寻常百姓出身。

  自此,九位大中正官中,皇帝的人手达到了“三位”,其余的六位则依旧是世家子。

  但.

  天平已经开始摇晃了。

  建武八年的第一天,皇帝宣布同意尚书台令匡光恒之前的奏疏,决定将尚书台一分为三,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署”以及“尚书台”。

  中书省设置一正两副三位长官,分别是中书令以及左右中书舍人、而门下署则同样设置三位长官,分别是门下署令以及左右侍中,而原本的尚书台则依旧是“尚书台令”,另外设置“左右仆射”。

  以上三个机构合并称呼为“三省”,三位长官合称为“三令”。

  三令与三公一样,都设置为“正一品”官职。

  当三个机构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如同饿急眼了的狼一样,疯狂的想要吃掉这口饼子。

  但.

  问题来了。

  皇帝下诏。

  三省中最高的“中书省”中,中书令为“谢安”,左右中书舍人为“陈则”“谢玄”;其次门下署令为“王羲之”,左侍中为王凝之,右侍中为“安玄”;尚书台令为匡光恒,左仆射为“卢念”,右仆射为“陈丰”。

  这些人中,除却一个安玄不知来路,但却备受皇帝宠爱外,其余哪一个是他们能够动的?

  谢氏?王氏?还是陈氏?亦或者是卢氏?

  于是,权力便这样被瓜分了个干净。

  镇国王府

  陈安看着面前的两位客人,两人带着些许笑容。

  “两位,稀客啊。”

第422章 一个绝妙的主意

  来人正是江南两大氏族的族长,也正是之前放弃了大中正官位置的“谢安”以及“王羲之”。

  前些日子京中有所传闻,说是江南王谢放弃了大中正官的位置,而后来王谢两族的人上书说这两位的身体不足以继续担任大中正官,则更是为这件事情佐证。

  京中有嘲笑他们的,也有敬佩他们的,当然,更多的则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他们很想知道王谢两族放弃了大中正官的位置之后,会有一个如何的下场须知,国朝至此近乎百年,他们这些世家在国朝刚刚成立的时候,并不算强大,只是凭借着夜氏当初抓住了机会,推举上了一位根本不可能成为皇帝的皇子,所以他们这些世家才有了用处。

  而真正让这些世家可以立足在朝廷中的,当然是“大中正官”的位置了。

  这个位置可以让他们安插门生故吏,可以让他们的权势不会倒塌。

  而如今有人放弃了这权力,在那些高门显贵的眼里,自然是觉着十分可笑的。

  为了讨好皇帝?

  可后来的发展,又让那些世家大族的人们有些惊叹了。

  尚书台这个仅次于丞相署的庞大机构一分为三,而后王谢两族的族长竟然当上了“令首”?

  要知道,如今国朝与前朝大汉不同。

  本朝中文官最为顶尖的职位一共有三个,这三个人其实都可以被称之为“相”而如今却是五个了。

  其一,丞相;其二,丞相署内吏;其三,尚书台令;其四:中书令;其五:门下令。

  这五个人其实都可以称呼为“相”,一般来讲并没有什么上下之分,只是在名义上丞相终究还是担任百官之首,但却并不能,命令、控制其余几位。

  只是因为当今国朝的“丞相”乃是陈氏的家主,所以这五位国相有了上下差距之分。

  毕竟陈氏的家主身上所担任的不仅仅是国朝的丞相,更是大虞镇国王、加封太师、司空、紫金光禄大夫等诸多名誉的且还是当今皇帝的老师。

  而本来剩余的四位国相也是没有上下之分的这是原本。

  可谁让担任国朝丞相署内吏的那位也是陈氏的人并且还是陈氏这一代的嫡长子、身上的名头听起来比丞相还要吓人。

  毕竟从前朝开始,所有的皇帝都有一个惯例。

  陈氏当代家主为镇国王,而陈氏的嫡长子则是为“安国王”,这其实是一个很别扭的事情,毕竟嫡长子应当承袭镇国王的位置,担任镇国王世子才对。

  但陈氏不按照常理出牌,有些时候担任陈氏家主的并不是陈氏的嫡长子,但皇帝又不能不对嫡长子加封。

  所以就造成了如今这种诡异的状态。

  陈氏家主为镇国王,陈氏嫡长子为安国王而若是陈氏嫡长子确认为下一代的家主,则再加封为“镇国王世子”,等到即位陈氏家主之后,便去安国王之称,承袭镇国王王位之后往复循环。

  所以这位丞相署内吏的便排到了五个国相的第二位。

  当然了,若是陈氏不担任丞相署内吏以及丞相的话,这五位国相的具体权势到底谁更加昌盛就不一定了。

  凭借着“中书令”以及“门下令”这两个官职加上皇帝明显对王谢两族的偏颇,指皇帝不仅将王羲之、谢安任命为这两个府台的长官,还让他们的儿子担任了副手这件事情,所以王谢的名声此时并未曾衰落。

  三人坐在后院中,清风朗月,倒是显得有那么几分的兴致了。

  陈安嘴角噙着一抹笑容:“我倒是很惊讶,两位竟然做决定如此的果断,便这般放弃了大中正官的位置,这对于王谢两族的声望打击不小吧?”

  王羲之微微颔首:“的确不小。”

  他叹了口气看着陈安说道:“若不是则之的面子,我们是不可能放弃这大中正官位置的,毕竟哪怕是陛下再出什么奇招,有大中正官的位置在手,王谢也能保留几分后世荣华与底气。”

  这话说的的确是对的。

  只要大中正官这个位置依旧存在,那么即便是以后权利没有这么大了,他们依旧可以在朝中安插人手,只要有这个权利,王谢后人即便不争气,也终究可以苟延残喘,等到出现争气的人。

  谢安则是淡淡的瞥了一眼陈安,指着陈安开玩笑的叱骂:“你这老货,看似没有什么心思,实则城府极深,当年我与逸少两个人就不该和你把臂同游江南,最后被你这个家伙诓骗。”

  他长长的叹了口气,像是上了什么贼船一样。

  “苦也。”

  王羲之倒是看着谢安的神色哈哈大笑起来,他瞧着谢安说道:“我说,你这会儿在装什么呢?之前来京都的路上,不是还在感慨终于可以再见到则之了么?”

  陈安也是捂着嘴偷笑,这个时候的他看起来倒是没有了在皇宫中的那股子沉暮之气,身上的气质几经变换,最后看起来一点不像是一个四五十岁、在京都将养许多年的权贵,反而像是江南世家浪荡子了。

  他坐直了身躯,呵呵笑了两声。

  “瞧瞧,我当年便说了,咱们三个人当中,唯有这安石最为嘴硬,哪怕是天塌下来了都不必担心,安石的嘴一定能够顶得住!”

  谢安被好友拆穿了真面目,也不再佯装不甘和愤怒,反而是端起酒杯哈哈大笑起来。

  “行了行了,你我三人能在这京都之中再次见面,已然是天大的幸事了。”

  他颇为感慨的说道:“其实,如果有的选,谁愿意将自己一辈子困死在那江南一隅呢?”

  谢安摇头:“只是从前,一直因为夜氏的缘故,所以陛下不肯信任江南世家,哪怕谢氏宁愿交出手中权柄也是一样。”

  大中正官的位置?

  为后世子孙找一个可以苟延残喘的手段?

  这种事情或许其余的世家求之不得,但对于王谢两家来说,却是一种耻辱,他们宁愿放弃这种所谓手段。

  王谢从来就不是以纨绔以及权柄立家的,他们和陈氏相差无几,都是真正的以诗书传家的世家!

  这世上或许有天生愚笨蠢坏的人,但却一定不存在经过后天真正良好的教导、真正的耳濡目染之后,经过层层筛选之后,依旧愚笨蠢坏的人。

  为何世家中愚笨蠢坏的人更多一些?

  因为他们中有权有势,自己就不肯做一个“好人”,不肯做一个“正常人”!

  他们不舍得处理自己的孩子、不肯下苦心教导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不忍心处理!

  久而久之,便将他们养成了真正的坏人!

  而寻常人家中为何看似天生愚笨蠢坏的孩子更少一些?

  因为这些人没有手段保护自己的孩子!

  那些孩子受到了教训之后,自然而然的会被“拘押”或者“处理”!

  所以,王谢两族之中的这种天生蠢货或许有,天生坏种却一点都不多,当初陈潇在江南之行也不过是这三个人商议之后的结果。

  夜氏的势力太猖獗了!

  猖獗到了名满天下、看似是江南世家之首的王谢两族都不敢轻易清查族内祸患的地步!

  所以王谢需要一把刀,一把锋利无比的刀。

  皇帝以及陈氏就是这把刀。

  陈氏与皇帝对此也心知肚明。

  三人谈笑着,言语中甚至说到了当年往昔之间的旧日情谊,五个国相中的三个、或者说四个便在这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达成了一致。

  王府

  谢安与王羲之出了陈氏府邸之后,两人的心中都是带着些许的轻松。

  两人坐在府内对视一眼,而后再次感慨了一声。

  “看来陛下果然是有后手啊,只是不知道这后手到底是什么了。”

  王羲之不以为意:“不管是什么,都与我们无关了,咱们已经放下了大中正官的位置,全身的变成了“皇党”,而且你我不也是做好了决定么?”

  谢安微微眯着眼睛,脸上的笑意更加弥漫。

  “你我?”

  “没想到逸少也与我想到了一起去啊。”

  两人对自己的未来都已经安排好了。

  国相?

  中书令?门下令?

  这种明显是要掌控大权的机构,明显是皇帝为了制衡尚书台以及丞相的权力而划分出来的,这种位置能使用他们两个么?

  简直是放屁。

  

  这是皇帝对他们两个还没有彻底放心,所以进行的试探罢了。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中看到了那隐藏极深的笑容,两只老狐狸在这一刻达成了共识:“哈哈哈哈哈,好啊好啊。”

  “何日上书?”

  谢安看着王羲之问道。

  而王羲之的神色和声音都没有丝毫的变化,直接果断的说道:“当然是越早越好!”

  他将一枚棋子落在棋盘上,黑白交错之间,却有两枚棋子跳出了这棋盘争夺,在某处角落中安然的落了灰,此处已经没有可以争夺的地方了。

  自然可以安心养老。

  早朝

  张皖在台上悄然借着袖口以及距离的掩饰喝了一口浓茶,之后借着袖子再吃下一块糕点。

  这般早的早朝,这些朝臣受得了,他却是有些受不了,就连早膳都是零星吃了一点,所以只能借着这个机会偷吃。

首节上一节458/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