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322节

  刘彻接过董仲舒手中的那封策论,其上的字迹干干净净而又规整,字体是用的改良过的小篆。

  这也是如今大汉的官方用语。

  一接过董仲舒的奏折,刘彻便看到了封面上书写的几个字:“罢黜百家、独尊政儒”。

  这便是这封策论的名字了。

  策论中所书写的,则是董仲舒这两年中所感悟出的道理铺就。

  董仲舒在策论中所说,如今天下的局势已经逐渐的安稳起来,当初对于乱世很有作用的诸子百家的副作用便是显现了出来。

  诸子百家的门客们不受约束,尤其是一些游侠儿,这些人到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就像是当年在春秋战国时候一样,他们想要扶持不同的王,而使得那些封王重用他们。

  董仲舒着重表示了长期如此,会导致什么样子的后果,并且将那些分析出来的“后果”都加强了一下。

  而要解决这样子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

  

  只有一个。

  董仲舒将其称之为“罢黜百家,独尊政儒”。

  是的。

  因为历史的影响与蝴蝶,董仲舒在上奏的时候,将政治学也加了进去,并且放在了儒家的前面,因为他自己知道,如果自己敢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话来,那么别说是天子了,就算是陈氏家主,如今的安国王也保不住他。

  至于安国王会不会保他,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而在这一封奏书当中,关于如何独尊政儒也是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提议,但却并没有强烈的说明。

  董仲舒在这一封奏书中,强调的核心是另外八个字。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前面四个字很简单,意思就是皇帝的权利是上苍授予的,是神灵授予的,所以如果反抗陛下、反抗皇帝,那么便是会招惹到上苍震怒。

  这是一种很简单、但却是很有作用,尤其是在这种封建时代就更管用了的招数。

  因为人们都比较封建迷信。

  将君主的权利与神灵、上苍的威严绑定在一起,这样会大大的提高皇权、天子的神圣性。

  当然,有利必有弊。

  过度的将上苍与天子绑定的后果就是,如果上苍真的“震怒”了,也就是降下了天灾,那么不管皇帝有没有错误,都是成了有错误的一方。

  “罪己诏”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而“天人感应”则更是简单。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董仲舒将天地变换、宇宙星辰全都罗列到了他的学说当中,这也是将神学化为自己“目的”的一种办法,而从刘彻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天子很满意董仲舒的策论。

  毕竟董仲舒的策论真的挠到了皇帝的痒处。

  虽然对于后面所说的“有天灾”便是皇帝的过错这个说法有点不满意,但刘彻也十分清楚,这也是维护天子“神圣性”不可缺少的一环。

  阴阳变换、相生相克。

  放下策论后,刘彻看向董仲舒,脸上带着赞叹,甚至对董仲舒的神色、态度也都发生了变化。

  他大笑着说道:“董卿之言,深得朕心啊。”

  刘彻偏过头看着陈无实,嘴角带着一抹笑容,他也很想知道,在如此精彩的“罢黜百家、独尊政儒”的言论后,陈无实能够拿出什么样子的策论来获得这一场“胜利”。

  为何说是胜利?

  因为董仲舒代表的是儒家,即便独尊政儒中,政治学在前,儒家在后也是一样。

  只要天子宣布采用董仲舒的学说,那么儒家的势头瞬间便是会飙升到和陈氏一样的地步,甚至会隐隐约约的超过陈氏。

  因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提出来的。

  将策论递给了陈无实后,刘彻就一直在观察陈无实的神色,他想看到陈无实眼睛中的担忧也好、紧张也好,总之刘彻有些恶趣味的想要看陈无实的神色变幻。

  陈无实的神色没有丝毫的变化,像是没有看出来董仲舒那篇策论到底有多么优秀一样。

  他沉默的将一篇策论从自己的袖子中拿出,而后恭敬地递交到刘彻的手中。

  陈氏的人,怎么可能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呢?

  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便是在陈无实的这种自信之下,刘彻接过了陈无实的策论。

  与董仲舒的策论好似差不多一样,陈无实的策论标题同样是八个字。

  就连这八个字好像也差不多。

  “熔炼诸子、共尊百家”

  当看到这八个字的时候,刘彻心中的好奇彻底飘了起来,什么叫做熔炼诸子、共尊百家?

  是一个怎么样子的共尊?

  他低头看去。

  陈无实的策论与董仲舒相差无几,在开头他也同样是简要的阐述了如今天下的各种动荡局面、诸子、各个阶层的复杂,并且顺理成章的引导出自己的观点。

  当然,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可说的。

  策论便是如此。

  刘彻看着看着,眼睛中便划过一抹惊愕的神色,因为同样的原因、同样的分析、甚至差不多的现状,董仲舒和陈无实却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董仲舒意图将百家罢黜,只留下政治学以及儒家这两个对朝廷有利的,其余的不必留下“壳子”,只将“肉”融入儒家。

  而陈无实则是选择

  将百家熔炼!去掉所有的壳子,填充到“官学”这个巨大的壳子中。

  将百家经典相似的列为一个学科内的内容,将数算、工匠制造等诸多学科全都列入官学!

  这便是

  熔炼百家!

  陈无实坐在那里,此时的他眸光锐利,像是与之前完全不同。

  这便是他的路!

第317章 大汉的巨人

  将诸子百家熔炼为一体,这样子的行为可以最大限度的分化百家的权利,而分列各科则是给这些“诸子百家”们扔下的鱼饵,或者用胡萝卜来形容更为合适。

  刘彻不愧是天生的皇帝,他一瞬间便明白过来了这件事情的本质,以及这其中所蕴含着的内容。

  他继续看下去。

  陈无实的策论中,不只是有关于熔炼百家、分列各科的内容,还有一部分内容与董仲舒的思想有一部分的重叠,但与之不同的是,他将这些东西归结为“自然规律”。

  这便是两者最根本的区别了。

  陈无实虽然也依旧是强调君权的神圣,但在陈无实的策论当中,他还是有一些独属于“陈氏”的底色,这些底色构成了陈无实的这篇策论。

  在看完陈无实的策论以及理论之后,刘彻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到底该选择谁的思想?

  到底该选择谁作为大汉的基调?

  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政儒,还是陈无实的熔炼百家?

  相较于陈无实的思想,其实刘彻更加喜欢董仲舒的思想,毕竟董仲舒的思想当中蕴含着一种“君权至高无上”的底蕴在,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吸引。

  谁能够拒绝这一点?

  谁都不能够拒绝。

  但.

  刘彻长长的叹了口气,终究还是道:“先生的思想,果然是精彩绝伦。”

  他平和的看着陈无实,声音中带着些许的遗憾:“虽然朕更加喜欢董先生的文章,但平心而论,对于大汉来说,更需要的是先生的文章。”

  刘彻并没有和陈无实说谎,比如什么他更加喜欢陈无实的文章这种话。

  他只是沉默的表示,自己虽然更加喜欢董仲舒的文章,但是却会采用陈无实的文章,因为大汉更加需要陈无实的文章。

  这其实也是刘彻的一种试探,他十分清楚,陈无实看完了董仲舒的文章之后,一下子就能够发现自己喜欢董仲舒的文章到底是为什么,或者说是喜欢哪一部分。

  他想要试探一下陈无实,是否有可能,陈无实可以将“天人感应”以及“君权神授”这两方面的内容也熔炼到“百家”之言当中?

  陈无实的反应很寻常,他像是没有听懂刘彻的话语一样,只是平和的说道:“仲舒的文章的确更符合陛下的心境一些,但对于大汉来说,会将人的思想彻底禁锢起来。”

  “这便是与陛下之前奖赏工匠、以及诸子百家的行为不同了。”

  “这是一种悖论。”

  这的确是一种悖论,因为权力就像是一个已经无法更改的蛋糕一样。

  谁的多了,那么必定是从别人的手中抢了一部分。

  这是不会产生变化的。

  刘彻再次陷入了沉默,良久之后他叹了口气:“先生说得对。”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在原来的轨迹当中,汉武帝刘彻独尊儒术后,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大汉的思想、文化发展,但紧接着便造成了一系列的后果。

  诸子百家的那种灿烂思想再也没有能够出现在华夏大地上,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被禁锢起来。

  事实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这个“想法”和“焚书坑儒”有什么区别呢?

  他们没有任何的区别,只是刘彻吸取了始皇帝的教训,所以将焚书坑儒这种十分暴力的事情变得“柔软化”,就和他的“推恩令”一样。

  将针藏进了棉花当中。

  这样人们就看不出表面上的恶意了,但实际上的恶意却一点都不少。

  思想的禁锢对于大汉、对于华夏来说是一件好事么?

  当然不是。

  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件好事么?

  那要看皇帝到底想要一个怎么样子的帝国了。

  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追求,所以这问题对不同的皇帝来说就有不同的答案。

  对于如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样的皇帝来说,自然而然是想要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的权力甚至可以不必在他的手上太多当然,这种太多是百分比的权力。

  因为对于这种帝王来说,即便是将权力分散出去,他们也是说一不二的。

  就比如始皇帝时期,始皇帝的话便是比圣旨更加管用。

首节上一节322/55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