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世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崛起 第323节

  对于某些皇帝来说他们不在乎自己的国家到底有多么强大、是否落后这个世界太多、他们可以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庞大的国家内里空虚,只维持着表面的风光,他们也可以看着这个国家逐渐被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超越。

  但他们无法容忍自己手中的权力变少,他们无法容忍这个国家变的强大。

  因为他们的心里十分清楚,如果这个国家变的强大的话,那么他们这种“小人”便无法掌控整个国家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一部分人身为皇帝也会卖国的原因。

  比如宋高宗赵构。

  难道赵构不知道杀死岳飞等同于卖了华夏民族、卖了大宋么?

  他当然知道。

  但是赵构不介意,因为他只想要占据百分比最大的权力,想要在自己的一方净土之上掌控一切。

  杀岳飞的真的是秦桧么?

  当然是。

  但杀死岳飞的真的只有秦桧么?或者换句话说,杀死岳飞的主谋到底是谁?

  后来历代的史书也好、文人也好、甚至是那些皇帝也好,都异口同声的说是秦桧,但其实并不是,因为杀死岳飞的主谋是那个坐在皇位上的人。

  于是,必须避尊者讳。

  于是,便将秦桧拉出来,让他将这个又大又黑的锅背在身上。

  在想明白了一切之后,刘彻站了起来,望着董仲舒说道:“先生的思想,可以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继而流传下来。”

  刘彻笑着说道:“当然了,孟儒、荀儒、陈氏儒等儒家的思想也是要传下来的,这毕竟都是先贤的传承,我们作为后人的,自然不能够轻易的丢弃。”

  在说完了这些之后,他长长的叹了口气。

  而等到陈无实离开后,与陈无实一同离开皇宫的董仲舒才回过头来,回到了这座恢弘华丽的大殿当中。

  刘彻的脸上,之前的神色全然消失了。

  他看着董仲舒:“朕很喜欢你的思想,但朕暂时却并不能够使用。”

  “朕令你为博士宫十三经学博士,朕允许你传播自己的思想,广收门徒,将你的思想传承下去,朕允许你成为儒家的正统。”

  “这一切的原因,你可知道?”

  董仲舒跪伏在地上,神情中带着坚定和肃然:“臣明白。”

  刘彻歪了歪身子而后摆了摆手说道:“既然明白,便是去做吧。”

  等到董仲舒也离开了之后,刘彻的脸上才闪过些许无可奈何的疲惫之色:“皇帝果然不好当啊,也难怪当年父皇和大父累成那个样子。”

  他的嘴角带着些许嘲讽的神色,继而说道:“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有掣肘,不管是想要做什么事情,都无法真的去做。”

  刘彻的声音中带着些许的沉默。

  “陈氏啊”

  

  “希望我是为据儿找到了一个好办法吧。”

  陈氏太过于庞大了,当年汉景帝时期发生的事情,便是让刘氏惊醒,让皇帝惊醒,但即便是惊醒又有什么作用?

  他们能够对抗陈氏么?

  也幸好,陈氏“不称王”,这是历代君王都试探过的事情。

  只要不称王,没有想要“取而代之”的想法,君王可以容忍陈氏一直的存在,毕竟.

  毕竟没有了陈氏,还会有王氏、张氏.等等等等,这是不会改变的。

  君王们能够确定陈氏不称王,但他们能确定其他的也不称王么?

  他们不能。

  这便是陈氏安全的理由。

  桃花源中

  些许风吹过,陈野缓缓的从沉眠当中苏醒了过来。

  他来到了当初观看凡俗之间事物的那颗桃花树下,继而朝着凡俗间投下了目光。

  “看来,我比自己设定的要晚睡醒几年。”

  只是一瞬间,陈野就发现了些许不对的地方,他发现刘彻已经登上了皇位,甚至成为了皇帝,他也发现了董仲舒的存在,以及那两个被封为“冠军候”“长阳公”的人。

  “卫霍?”

  陈野的脸上带着满满的兴趣,他的脸颊上充斥着兴奋之色。

  虽然几百年间他见过了不少华夏历史上的名人,但只要是个人、只要是个男人,谁会对卫霍不感兴趣呢?

  那是兵家历史上最高成就的创造者!

  更是大汉之所以强盛、刘彻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丰功伟绩的奠基者!

  短短的几个呼吸,陈野就明白了现在的大汉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子的情景,他不由得有些感慨,又有些担忧。

  “命运的轨迹好像已经没有力气更改这架巨大的马车了,陈氏与刘氏的合拢象征着巨大的变化,自此之后陈刘合并,或许陈氏之子会成为新的皇帝。”

  陈野叹了口气,他并不知道这样的变化是好是坏,但他却明白这样的变化是他最初抗争的结果。

  “自孝公时期开始,陈氏就一直在悄无声息的、慢慢的改变历史,等到了秦朝末年的时候,陈氏与命运的抗争、与历史轨迹的抗争初次有了结果。”

  “秦朝没有二世而亡,而秦武烈帝的出现,也为秦朝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这个时候的华夏大地并不是遍地疮痍,而对华夏威胁最大的匈奴也被赶到了狼居胥山附近,所以大汉可以继续缓慢的发展。”

  “而之后,命运的改变更加巨大。”

  陈野的神色凝重,他看着那奔腾不息的命运长河,而后轻轻地叹了口气。

  头顶那长河如同银河一样倒灌,周身的桃花源甚至都受到了影响。

  “孝仁皇帝、孝文皇帝、孝景皇帝,一直到如今的孝武皇帝,大汉终于开始出现了偏差。”

  他沉默的注视着下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没有出现,反而是无实的“熔炼百家”思想提前出现,这其实就是思想进步的一种。”

  在陈野看来,所谓的熔炼百家、各列诸科更像是后世的“学校”。

  你能说后世的学校教授的是哪一个具体的科目么?

  其实并不是。

  语文包容各个思想、数学则是数算,这个在汉朝时期也出现了,而其他的化学物理等,虽然没有出现,但其实不就是动手以及事物的诸多道理么?

  阴阳家、道家、五行家等诸多流派其实在这方面都有涉猎。

  只是不像是后世那么的清晰明白而已。

  “这样的变化,会带来什么样子的影响呢?”

  陈野饶有趣味的看向凡俗,他很想知道,这么巨大的变化,会不会引起命运的冲突,也很想要知道,有陈氏相助,汉武帝与刘据之间会不会还有那种不可消解的误会。

  毕竟刘据之妻是.陈氏女!

  而没有了这个变化,大汉的下一任皇帝会是谁?

  大概率、或者说百分百是刘据,那么刘弗陵便会彻底的泯灭在历史长河当中,而刘弗陵的消失则是意味着大汉正式进入了另外一个轨道。

  陈野将目光收回,而后坐在那桃花源最大的桃花树下,慢悠悠的看着凡俗的一切。

  元狩七年,天子下诏改元为太初,是为太初元年。

  太初元年是一个巨大的改变的日子,即便是在后世的史书中都着重的强调了这一年。

  历史中称之为汉武帝大一统最重要、也是最开始的一年。

  太初元年,天子下诏重新铸造钱币五铢钱,在其上烙印太初年宝四个字,以此来象征钱币以及天子的权威。

  并且天子开始在实施了一个巨大的改变。

  那便是在国子监以及诸多地方官学中提倡陈无实的学说,并且强制推行。

  最开始,诸子百家们拼命地抵抗,甚至想要与陈无实拼了老命,但逐渐的,他们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陈无实的思想会让他们的“思想”在名义上消失,但.实际上学习他们思想的人更多了!

  一时之间,这些人都有些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是反对还是支持?

  反对?

  这么多弟子不要了?还想回到以前那种一脉单传的时候?

  支持?

  真的要舍弃自己的流派名头?

  是表面重要还是实际重要?

  陈无实与大汉的天子仿佛站在他们的面前,对他们发出了这个灵魂的询问。

第318章 那位帝王

  那么,到底是实际重要还是名声重要呢?

  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几乎所有的诸子百家都没有任何的犹豫,他们直接选择了“实际”,至于面子?皇帝想要面子那就给皇帝点面子呗?

  毕竟好处自己都得到了,那么面子给皇帝怎么了?

  谁不想要自己的学说被万人学习呢?

  谁不想要自己的学说被官方正统承认,然后将其列为必须要学习的东西呢?

  有些时候,在即将要消散的时候,人们总会开始选择最正确的选择。

  这就是人。

  太初元年的末尾,天子开始逐渐的设立官学,除却长安城之外,也有很多地方设置了官学。

  官学中所教授的东西都是由朝廷与皇帝设立的,当地的官学也好,朝廷也好,都没有任何的权利改变,也正是因为如此,天下人开始纷纷进行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百家研究”。

  因为官学的设立十分“奇特”,这种规矩是他们之前完全没有见过的规矩。

  想要进入官学,就必须是进行考核。

  考核的内容是什么呢?

  便是“策论”。

  这种方式看似很像科举制,但其实不是,他更多的倾向于是一种“升学考试”,但是大汉的“官学”与后世的大学不同的一点是什么呢?

  大汉的官学若是能够进去了,那么是会“包分配”的。

  从官学中出来的学子很多能够直接进入到朝堂之中为官,这便是官学与私学最大的不同。

  在过去的某一段时间内,就算是在高皇帝、甚至是文景皇帝时期,官学的地位都没有这么大,那个时候更加密布的其实是私学。

  为什么?

  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官学太少了。

  当时的官学就只有“国子监”以及“咸阳学宫”,可大汉此时有多少人呢?

首节上一节323/559下一节尾节目录